首页 > 经济·科技

数量已逾600个 个人养老金产品该怎么选?

2023-03-18 07:42:05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黄颖琳 戴曼曼

  “尊敬的客户,我行已获个人养老金首批资格,每年最高缴存12000元,最高省税5400元。现诚邀您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广州市民小陈表示,自从去年年底,他就一直接到不同银行发来的信息,但是对于个人养老金产品到底怎么选,小陈却犯了难。

  自2022年11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6地先行落地。在产品端,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可自主投资的储蓄、理财、保险和公募基金也于今年2月正式全员集齐。近期,个人养老理财和保险产品更是相继更新,双双扩容,据羊城晚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两类产品数量分别已经增至18只和20只。记者查询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发现,目前包括储蓄、基金、理财和保险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超过600个,如何用好这笔“额外保障”,也成为热点话题。

  个人养老理财产品扩容加速

  个人养老金,被称为养老第三支柱,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和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共同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备受关注。

  2022年《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

  其中,个人养老理财产品虽起步较晚,却在短期内频繁发力。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在今年2月10日发布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包括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中邮理财的共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7只全部为公募类净值型开放式产品,其中新发产品5只、存续产品2只,除1只产品为混合类产品外,其余6只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

  到2月24日,中国理财网公布第二批名单,中银理财也纳入队伍当中,整体发行数已经达到18只。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理财产品多设置最短持有期限,上至5年,下至360天。其中,超10只属于固定收益类,少数为混合类,风险等级多为R2中低风险。

  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收益承诺

  以新上架的产品为例,工银理财·“鑫得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2018年第32期)、“鑫得利”量化策略联动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2018年第4期)的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0%和3.20%-3.50%;中银理财“福”(1年)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强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3.70%-4.20%。

  需要提醒的是,业绩比较基准为投资管理人综合投资范围及比例、策略、市场等测算得出的预估值,不代表产品未来实际收益,也不构成对该产品未来任何的收益承诺。

  “虽然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基本是开放式产品,但是封闭期在1-3年之内,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资金的流动性,从另一面来说也具有长期性。”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分析称,从投资风格看,多数产品都是中低风险,类似于公募的固收+类产品,在稳定性和收益性上有所保障,适合大部分稳健型或者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购买。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同样表示,新增的理财产品仍采用符合长期养老需求的资产配置策略,延续和强化了“长期、稳健、增值”三大属性。

  投资需考虑自身实际和风险偏好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预测我国个人养老金业务将具有万亿增长空间。对于潜力巨大的养老市场,除了各家银行“摩拳擦掌”,基金、券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快步伐。

  羊城晚报记者从中国银保信官网获悉,当前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也经过了多轮更新。截至3月13日,相关产品数量已从最初试点的7个扩容至25个,保险公司也由6家拓展至15家。

  “其实之前不少客户都会主动咨询并购置一些税延养老保险,且年化结算利率大致在4-5个百分点,收益还是不错的。”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现在针对个人养老金领域设置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还涵盖两全险、万能险、年金险等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家更多关注补充养老金的问题,也能促进险企继续探索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差异化策略。

  羊城晚报记者通过查询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发现,目前个人养老储蓄产品共465个,基金产品共137支,加上前述提到的理财和保险,个人养老金相关产品超640个。

  面对600余款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者应如何选择?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部首席产品专家肖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由于存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个人养老金投资的“压舱石”,同时,当前市场存款利率呈现下行趋势,买入较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可以长期锁定利率,抵御利率下行风险。

  就基金产品类型来看,根据投资策略不同,养老目标基金分为养老目标日期及目标风险基金两类。据介绍,养老基金则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投资风险偏好需求。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投资者随着年龄增长,风险偏好逐渐下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年轻的时候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更追求高收益,临近退休,更看重投资稳健,希望规避高波动、高风险。” 肖怡表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可以根据投资者不同年龄阶段的风险偏好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比例,随着退休日期的接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权重逐渐下降,不需要投资者自主调整,更适合没时间打理资产或者不愿意主动管理投资,希望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投资者,比如目标日期是2035年的基金,就是适合预计退休日期在2035年左右的70后80后人群。

  雒佑同样认为,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购买。对于只想“保本”的投资者来说,银行存款、保险产品可以多做配置,此类产品防御性较强,收益更为确定。对于想要获取更多增值的投资者来说,首选基金,其次理财,这两种产品波动性虽然会高一点,但是弹性也更大。

  “在具体的品种选择上,比如对于FOF养老基金,年龄越小,可以选择越积极的产品,这样可以保持更高的购买力。”雒佑特别提到,养老产品无法中途提取,所以在资金的分配上要留足流动性,按需购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为近十年最低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基金经理作为管理基金产品的核心人员,其变动情况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基金经理离职的媒体报道较多,《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率实为近十年来最低。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基金经理队伍整...

    时间:03-15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净值化转型完成 理财产品节日营销打法生变

      “妇女节”如期而至,银行、理财公司也乘节日“东风”进行着产品营销,不过打法上却发生了变化。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与“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愈发难觅,理财市场新发售的此类理财屈指可数,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借助节日之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  净值比专属更重要  “妇...

    时间:03-09
  • 宁德时代回应卷入理财骗局:未发售相关理财产品 公司已报案

      中新网3月3日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款名为“宁德时代”的app,以提供理财投资产品的形式进行理财骗局。对此,宁德时代3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称,公司并未运营“宁德时代”App及发售“宁德时代锂电池”、“宁德时代专属社会公众股”理财投资产品。截图自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宁德时代表示,敬请各位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谨防受骗...

    时间:03-03
  • 看好信创产业长期潜力 144只公募基金产品前瞻性布局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来,数字经济再度站上风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下称“信创”)产业投资机会备受市场关注,相关概念板块二级市场表现抢眼。3月2日,多只信创概念股涨停,大数据ETF、计算机ETF均大涨超3%。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募基金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证券日报...

    时间:03-03
  •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升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我这只产品马上就回本了,希望7月份到期时能有惊喜。”2月28日,读者马女士打开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去年11月初投入3万元买的一只理财产品离回本就差40多元了,比去年12月下旬涨了400多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股债“双杀”...

    时间:03-01
  • 中国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突破千亿元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 记者24日从中国银保监会了解到,该部门推动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今年1月末,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下同)。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主要包括商业养老金融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官方数据显示,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方面,截至1月末,特定养老储蓄业务余额263.2亿元;具...

    时间:02-24
  • 开年以来406家A股公司持有逾千亿元理财产品

      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毛艺融  开年以来,A股公司积极筹划“闲钱生钱”,通过理财投资来盘活资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记者发稿,年内超400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超千亿元。  对此,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有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

    时间:02-22
  • 券商公募基金“成色”:96%产品开年实现正收益

      记者 周尚伃  当前,券商已经将布局公募基金业务、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作为资管业务的重点发力方向,今年以来申请牌照、增持股权动作频频。同时,券商由“私募”向“公募”渗透的过程中,产品业绩表现也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券商公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88%,其中有96%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产品表现分化较大  作为公募基金行...

    时间:02-22
  • 人才争夺战潮涌 公募基金招兵买马

      “最近,基金公司对投研岗的招聘需求比去年明显要高,市场宣传的岗位也有不少。”一位金融猎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市场渐暖,最近公募基金人才流动随之快了起来。  近日,公募基金经理变动频繁,不少基金经理宣布离职,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传闻更是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基金公司春招、社招双管齐下,争抢ESG、REITs等热门新兴业...

    时间:02-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