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国家账本”提振市场信心

2023-03-07 11:14:47

来源:人民日报

  代表委员热议预算报告

  “国家账本”提振市场信心(提振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今年财政政策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加力提效”?重点领域和基本民生投入如何保障?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过去一年,财政运行殊为不易。”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说,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财政收支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集中发力、主动适时加力,稳住经济大盘,兜牢民生底线。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保持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预算报告提出,2023年将通过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完善财税引导措施,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

  “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开展新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这些措施补短板、扩消费,将对稳增长发挥乘数效应。”湖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文杰代表说,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财政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将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今年拟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有利于支持地方保持基建投资规模,更好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代表说。

  2022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同比增长3.8%。“预算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增加资金投入和制度供给,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有助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委员说。

  “去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种粮农资补贴资金400亿元,直接补到种粮农民手中,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芝文代表说,今年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稳物价提供坚实支撑。

  持续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预算报告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加力,就是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刘尚希委员说。

  今年,中央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去年略微提升。刘尚希委员认为,这一指标的设定,既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长任务较重,需要继续通过税费优惠政策为经营主体减负担、添动能,也为重点领域支出提供充分财力保障

  今年中央拟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同比增长3.6%,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增长7.9%。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潘越代表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持续发力,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兜牢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底线,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提振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信心。

  “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将不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刘文杰代表说,预算报告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积极支持科技攻关、绿色发展、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而对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则持续压减,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紧要处、刀刃上。

  2022年,我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今年这些政策“红包”将得到延续和优化。

  “去年,我们享受国家各种税收优惠达2.3亿元。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的延续将继续帮助企业保持资金链顺畅,让大家有更多资金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代表说。

  刘尚希委员说,“预算报告提出,今年将通过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财政政策效能,要加强资金监管,积极用好税收大数据等手段,进一步精准识别经营主体需求,让政策能及时落地见效。”

  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代表委员表示,预算报告明确,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 “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面对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打好 ‘铁算盘’,督促地方和部门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强化日常监督,坚决防止挪用、违规使用财政资金。”李峰代表说。

  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代表委员表示,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真金白银实实在在。”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顺勇代表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力度大,这一点让他体会尤深,“政策好,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走上致富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委员说:“当前,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中央财政继续加强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民生领域投入,不断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本报记者张贺、王瑨、邵玉姿、张伟昊、李晓晴、王明峰、刘新吾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 记者 申少铁 齐志明 孙 超 杨彦帆)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会综合报道丨坚持高质量发展 努力完成开局之年目标任务——代表委员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坚持高质量发展 努力完成开局之年目标任务——代表委员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新华社记者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

    时间:03-07
  • 两会报告解读丨“大账”有力度 “细账”有温度——从预算报告看财政重点安排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大账”有力度 “细账”有温度——从预算报告看财政重点安排  新华社记者申铖、王雨萧  数据增减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反映着政府资金投向,传递着政策动向,回应着百姓期盼。今年的预算报告有哪些重点安排?其中有哪些“大账”“细账”值得关注?  “大账”加力,彰显积极财政—...

    时间:03-07
  • “加减乘除”里的国计民生——数读2023年预算报告

      财政,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预算报告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研读2023年这份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数里行间折射新时代新征程的国计民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离不...

    时间:03-06
  • “加减乘除”里的国计民生——数读2023年预算报告

      财政,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预算报告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研读2023年这份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数里行间折射新时代新征程的国计民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离不...

    时间:03-06
  • (两会声音)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李占国:法治如何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中新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柴燕菲 郭其钰)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尤为如此。  今年,浙江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司法保护作为产权公平保护、企业家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持久的动...

    时间:03-06
  • 2023年预算报告公开,全国财政收入预计个位数增长

      备受关注的今年财政账本部分公开。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3月6日新华社公布了预算报告摘要。其中2023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备受关注。  从收入端来看,今年财政收入预计总...

    时间:03-06
  • 2023年预算报告公开,全国财政收入预计个位数增长

      备受关注的今年财政账本部分公开。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3月6日新华社公布了预算报告摘要。其中2023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备受关注。  从收入端来看,今年财政收入预计总体呈现个位数增长,明显好于...

    时间:03-06
  • 2023年我国财政预算紧扣“加力提效”

      稳投资促消费进一步减税降费  2023年我国财政预算紧扣“加力提效”  □ 本报记者 万静  今天,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提出,将稳投资扩大消费、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作为今年国家财政预算要办的“头三件”...

    时间:03-06
  • 两会日程预告丨3月6日: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人代会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各代表团6日全天举行代表小组会议。上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6日全天举行小组会议。上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下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和立法法修正草案。...

    时间:03-05
  • 海外华侨华人热议中国两会:提振信心 凝聚侨力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题:海外华侨华人热议中国两会:提振信心 凝聚侨力  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中国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海外华侨华人高度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认为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及相关部署,为外商与华侨华人到中国投资注入信心。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

    时间:03-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