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公募“一拖多”再引投资者质疑 专家称投研能力是决定管理规模的关键参数

2023-03-02 09:50: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王思文

  2月份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卸任旗下部分基金产品基金经理职务,部分基金产品或增聘新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例如诺安基金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诺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经理,冯明远卸任信澳匠心臻选两年持有和信澳先进制造等产品。一时间,市场上老生常谈的基金经理“一拖多”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近日一位基民对《证券日报》记者发出质疑,“投资是个精细活,基金经理一人管理多只产品真的管得过来吗?”

  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两只或两只以上基金这一行业普遍现象,投资者需着重关注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基金经理所管基金产品的类型,完全按照有关指数的构成比例进行投资的“一拖多”情况不会造成明显的业绩影响。二是市场更应该关注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否和其管理的产品规模相匹配,切勿“一刀切”来看待“一拖多”现象。

  平均每位基金经理

  管理3.23只基金

  “一拖多”是指单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两只或两只以上的基金,又称为多基金管理。当前市场共有10000多只基金,与之对应的基金经理数量为3260名,平均每人管理3.23只基金。其中,有174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数量超过10只,41名基金经理管理数量超过15只。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管理超过10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平均管理年限达到6.13年,管理经验超过10年的比比皆是,例如华夏基金的徐猛、易方达基金的成曦、汇添富基金的过蓓蓓等。

  从产品类型来看,这类“一拖多”的基金经理多为管理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或者偏债型基金及货币型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而一人管理多只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情况占比相对较少。

  北京地区一位公募FOF基金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常来说,如果基金经理所管产品主要是同类型的指数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基金,‘一拖多’对产品的业绩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主动权益基金所受到的影响更值得思考。”

  对于基金业出现“一拖多”的原因,上述公募FOF基金经理表示,在公募基金产品迅速扩容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经理人才相对短缺、基金管理人才“供不应求”是导致市场中“一拖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那么,基金经理“一拖多”是否会影响产品的正常运行和业绩表现?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李学峰教授研究表明,在采用DEA相对效率评价模型对于单基金和“一拖多”基金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有效性分析后,结果表明,单基金管理模式下的基金样本管理能力较“一拖多”模式下的基金样本管理能力更强,前者比后者的相对效率更高。

  关注基金经理所管规模

  与投研能力是否匹配

  监管层早在2019年就针对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基金产品的现象进行规范,要求全市场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最多管理10只产品,被动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最多同时管理15只产品。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2020年发布的《基金经理兼任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工作指引(试行)》中提到,为确保兼任基金经理具备充分履职能力,需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数量,除完全按照有关指数的构成比例进行投资的产品外,原则上不超过10只。

  一位管理经验超过10年的公募基金固收部总监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其管理多只基金产品不存在影响产品业绩的情况。“目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风险和收益的理解千差万别,其中投资固收类产品的客户主要是追求稳定的收益率,在此背景下,我们会通过不同的策略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来满足客户这种差异化需求。基于十几年的投资经验,管理多只固收类基金产品也不会出现‘分身乏术’的情况。”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起基金经理到底管理了多少只产品而言,市场更应该关注的是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否和其管理的产品规模相匹配,从而提升行业规范化运作水平。事实上,‘一拖多’对于基金经理的精力、研究能力以及风险控制力都是很大的挑战,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一旦超过了这个边界,基金经理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出走”背后:公募“去明星化”成趋势 构建团队渐成共识

      记者 王思文  开年以来,基金经理离任的消息不断传出,其中不乏百亿元级知名基金经理因个人原因宣布离任,也有个别中小型基金公司的“顶梁柱”卸任,基金经理的“出走”是否会影响基金产品业绩以及未来的平稳运行?一时间基金经理“明星化”后出走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了解到,随着去年证...

    时间:02-24
  • 又有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这次是中银证券白冰洋,啥情况?

      中新经纬2月23日电 (薛宇飞)中银证券22日公告称,基金经理白冰洋因个人原因离任,一口气卸任4只公募产品基金经理职务。这是继21日泓德基金邬传雁离任全部在管产品后,又一个清仓式卸任基金经理职务的案例。  白冰洋管理基金的总规模虽然不大,但在中银证券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中的占比不低。2022年,她管理的4只产品都实现不错的...

    时间:02-23
  • 又见百亿基金经理卸任!基金公司发力“团队大作战”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变动显著增多,其中不乏百亿级基金经理。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开年以来已有80位百亿基金经理发生变更,相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  2月21日,泓德基金发布公告,邬传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远见回报、臻远、丰泽、丰润三年、致远和卓远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时离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

    时间:02-21
  • 又见百亿基金经理卸任!基金公司发力“团队大作战”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变动显著增多,其中不乏百亿级基金经理。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开年以来已有80位百亿基金经理发生变更,相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  2月21日,泓德基金发布公告,邬传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远见回报、臻远、丰泽、丰润三年、致远和卓远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时离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相关产品由基金经理王克玉...

    时间:02-21
  • 明星基金经理接连卸任 人才流动“汹涌”引担忧

      继此前卸任旗下两只基金后,近日,王宗合再次卸任另外两只基金。无独有偶,另一知名基金经理冯明远也陆续卸任旗下两只基金。此外,1月以来,不少知名基金经理旗下王牌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系列或增聘或卸任的动作,引发业内对公募基金经理变动的担忧。  知名基金经理减负进行时  2月15日,中加基金发布公告,知名基金经理冯...

    时间:02-20
  • “一拖多”遭遇业绩翻车后,多位基金经理选择“减负”

      作者:徐宇  “明明精力有限,在行情鼎盛、基民认购热情正处于顶点时,受制于公司和渠道的压力,自己却不得不发新产品。”一位百亿基金经理曾这样对第一财经抱怨道。  但这种因基金经理“明星效应”而造成的“基金产品一拖多”现象正在逐渐好转。包括信达澳亚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前海开源明星基金经理曲扬、鹏华基金“国民...

    时间:02-14
  • 5年超1300名基金经理离任,人才流动加速下基民如何自处?

      作者:曹璐  聚散离合终有时,又一位研究部总经理级别的基金经理离职。  2月11日,长城基金连发6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原基金经理何以广离任,他离职前还担任长城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根据公告,何以广此前管理的产品将由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杨建华率领基金经理赵凤飞、苏俊彦、周诗博、韩林、唐然分别管理。  据...

    时间:02-13
  • 年内49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限购令”,基金经理为啥“有钱不赚”?

      自2月2日起,去年股基冠军黄海管理的万家精选(519185)暂停大额申购,单日限购金额为100万元。Wind数据显示,其下属分级基金万家精选A曾在2022年以35.51%的年内表现拿下主动权益类基金第四名,同时是偏股混合基金细分类型的冠军。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4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主动“限流”,宣布暂停大额申...

    时间:02-03
  • 基金经理新年“小作文”划重点 锚定2023投资方向

      随着公募基金2022年四季度报告全部披露完毕,在岁末年初的节点上,基金经理在四季报中的“报告期内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颇具前瞻意义。  部分基金经理回顾和反思了此前的投资动作;另有部分基金经理深入浅出,向投资者分享自己的投资思考。基金经理的行业展望也为新一年的基金投资锚定布局方向。  几家欢喜几家愁  ...

    时间:02-01
  • 基金经理新年“小作文”划重点 锚定2023投资方向

      随着公募基金2022年四季度报告全部披露完毕,在岁末年初的节点上,基金经理在四季报中的“报告期内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颇具前瞻意义。  部分基金经理回顾和反思了此前的投资动作;另有部分基金经理深入浅出,向投资者分享自己的投资思考。基金经理的行业展望也为新一年的基金投资锚定布局方向。  几家欢喜几家愁  ...

    时间:02-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