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选择志愿,重在“倾听内心的声音”

2023-06-27 09:35:00

来源:光明日报

眼下正是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时刻。面对教育考试院下发的“大本”、电脑里一眼看不到头的志愿填报表格、手机里不断推送过来的“专家建议”等等,考生及家长往往非常焦虑:如何选专业?哪个专业“好”?怎样才能选对一个“好专业”?如何才能把分数用足,至少别“亏”了?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面对满天飞的各类信息,如何甄别判断,不被误导或者盲目从众?我提出一些个人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选专业不等于“选工作

从就业出发选择专业似乎理所当然——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专业对口难道不是找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吗?所以,“就业比专业重要,专业比大学重要”“千万别学纯文科”之类言论大行其道,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不好就业,所以别学。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错误的根源在于,持此论者对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不够了解。“专业”这个术语,是苏联高等教育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的专业的确是和职业、就业高度结合在一起的:专业对应着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职业,甚至是具体岗位,即所谓“专业对口”。自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全面引进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以来,这个定位就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专业的基本出发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对应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做不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更不可能做到。因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太快了,学生不可能在大学里学完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也不一定一生中只从事一种工作。更重要的是,大量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能力主要是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

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尤其是基础学科。比如数学专业,据统计,最后从事纯数学工作的人不到10%。因为这一类专业,本来就不是为“谋生”而设立的。但它们对于人类的存在,对于个人的精神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擦亮了我们的眼睛,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习,去独立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去爱,去找到并发展真实的自我。

在超级智能时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可以按照人的意志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生成式学习路线就是专业教育路线,但它的学习效率比人类高出太多。今天填报志愿的考生,必须考虑超级智能的影响。因为大量现在看上去“很香”的工作,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应当看到,上大学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凭借大学文凭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当然值得尊重和追求。但是,选大学和专业不能仅仅从就业出发,否则会吃短视的大亏。更准确地理解“大学是什么、专业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做出决策。

选大学?选专业?还是选城市?

填报志愿时,常常要考虑三个因素:大学、专业、大学所在城市。如何衡量这三者的权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选择。

一部分人主张:上大学首选城市。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人脉广、机会多,毕业后好找工作等等。而我的主张则是:首先选大学,其次选专业,最后选城市。如此排序的原因非常简单:既然是读大学,大学好不好、教育质量高不高,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成长质量。

国际情况看,牛津、剑桥都是很小的城市,波士顿的剑桥市,坐拥哈佛和MIT两大世界顶级学府,也就是县城的规模。而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最有名的不过是哥伦比亚大学。再看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顶尖大学多数坐落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但也有顶尖大学坐落在其他城市,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哈尔滨,等等。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因为地理位置而不选择这样的大学,难免留下遗憾。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求知时期。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成长,而非仅仅完成专业学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视野,不要在本科阶段就把自己盲目地限定于某个专业领域,过早地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让兴趣和热爱指引未来

志愿填报到底应该由谁做主?是家长还是孩子?我的主张是孩子。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报志愿的时候已经18岁了,可以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毕竟,上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关涉孩子一生的幸福,不能由家长做出决定、孩子承担后果。

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家长做判断的依据大多是自己的知识和经历,但这些都是“过去时”,并不代表未来。然而,上大学恰恰是“将来时”,孩子要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未来。只根据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做决定,容易陷入现代版“刻舟求剑”的困局——刻下的记号还在那里,但时代的船早已开走了。

孩子应该怎么做决定呢?答案是:倾听内心的声音。问一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未来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根据你想要的东西勇敢地做出选择,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让兴趣和热爱指引你的行动和未来。不要过于纠结“会不会因此而失败”。就像踢一场球,球踢得好不好其实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喜欢,从中享受到了快乐。为此,应该多去学习了解大学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本质上,高考志愿填报是不完全信息下的一次性博弈。占有的信息越完备,填报效率就会越高。在孩子做决定的过程中,家长要尽最大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孩子做出决策。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选择你喜欢的并为之努力;剩下的,就交给未来和命运吧。实际上,每个人的面前不可能有一条计算清楚的“完美生涯路线图”,而生活也不会按照你计算好的路径去前进。有时候,看似一扇“窄门”,却也能通往人生的康庄大道。不要惧怕,勇敢地走下去吧,青年!

(作者:秦春华,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首都师范大学举办大学生廉洁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及优秀作品展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以艺倡廉”大学生廉洁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及优秀作品展,共展出130余件优秀美术作品。作品展开幕式现场。校方供图此次作品展以“廉洁文化建设”为主题,学生们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运用海报设计和数码绘画等多种美术形式,历时半年创作了300多幅美术作品。学校从...

    时间:06-27
  •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郭福寄语毕业生:驰而不息 用实干书写人生精彩代码

    一晴夏深,青春散场。奔赴山海,师恩难忘。2023届毕业生正收拾行囊,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人生篇章。按下快门,如何更好告别学生身份?鹏程万里,如何担当兴国之重任?又到一年毕业季,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大学毕业季‘最后一课’”系列报道,愿同学们带着这份叮嘱勇敢地奔赴下一旅程。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 “在手里拿着一把锤子...

    时间:06-27
  •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总书记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统筹部署在知行合一上的推进...

    时间:06-27
  • 在传统手艺与时代潮流交会处找到青春坐标

    老手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是陈旧的事物。长期存在于农业社会中的老手艺,在人类进入机器化大规模生产后,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近几个月的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非遗“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 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办成了“人类想象力大赛”,很多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手...

    时间:06-27
  • 南京理工大学:培养敢闯会创的学生

    日前,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上,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成像的开拓者”项目从全球340万个项目中突出重围,以860分的总成绩斩获全国冠军。在我国高校顶尖创新创业竞赛中,南京理工大学在2015年捧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2018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

    时间:06-27
  • 复合型医学人才,不仅仅能当医生

    31省份高考分数线26日悉数公布,2023高考季正式进入志愿填报阶段。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学什么”“怎么报”是一大考验,特别是面对新专业、跨学科,免不了懵懂、无措。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介绍,北京协和医学院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协和医班”,今年...

    时间:06-27
  • 以法治方式推动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26日,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在作草案说明时表示,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广泛丰富。”...

    时间:06-27
  • 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要标识

    日前,杭州市制定并发布《2023年杭州儿童友好10条》,从儿童友好空间、交通出行、心理健康等10个方面,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无独有偶,北京市的小朋友也收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礼物”——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印发《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6方面22项重点任务,合...

    时间:06-27
  • 在乡村振兴中开辟青年就业创业新天地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青年是乡村振兴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06-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