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山里娃跳起“岩上芭蕾”(一线调研)

2023-06-13 08:59: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马山籍选手韦芳婷在比赛中。
  赵志岸摄(人民视觉)
  图②:游客在三甲攀岩小镇乔老河中划船。
  黄 羽摄(人民视觉)
  图③:游客在三甲攀岩小镇体验攀岩。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制图:张芳曼 汪哲平

  游客在三甲攀岩小镇露营。
  黄 羽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山石丛立,广西马山县曾经发展艰难;攀岩运动,带动这里转型发展。6年多来,马山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岩壁资源,举办多场赛事;推进攀岩运动进校园,培育后备人才;运营攀岩小镇,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进马山县,感受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

  

  红水河畔,石山连绵。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区驱车约100公里,便来到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的所在地——马山县。

  自去年8月以来,马山县先后举办了广西青少年攀岩锦标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广西马山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攀岩比赛等活动。攀岩小镇人气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一支由当地娃娃组成的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以下简称“国少队”)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支队伍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创佳绩,带领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深山、拥抱未来。

  攀岩和马山因何结缘?农村学校与国家集训队有怎样的故事?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何依托攀岩产业走上致富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马山县。

  找到方向,石头山成了“香饽饽”

  在金刚山岩场的自然岩壁上,几名攀岩爱好者正向上攀爬。“攀岩圈的人逐渐都知道这里了。”田家怡来自西安,有两年攀岩经验。“这里”,指的是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是攀岩小镇的中心区域。

  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为何落户马山县?这还得从2017年的一场攀岩比赛说起。

  2017年5月,中国—东盟攀岩精英挑战赛在三甲屯开赛,比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38名专业选手和攀岩爱好者参加。“当时我们还邀请了中国登山协会的成员,看到这里的自然岩壁后,他们直夸‘干净、整洁,非常适合发展攀岩项目’。”马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旭进回忆。2017年8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和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马山县,给“因山而困”的人们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马山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丛立、土壤瘠薄,产业发展一度十分困难。“以前,村民们看着大山直犯愁,想的是怎么把山打掉、把石头卖掉。没想到,现在这石头山竟成了‘香饽饽’。”古零镇镇长黄麟惠不禁感慨。

  得益于优良的自然岩壁条件,马山县找到了发展方向。三甲屯举办了中国—东盟攀岩精英赛、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大师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攀岩赛事,马山县攀岩小镇的名声越来越响。

  有了土壤,“育种”工作也不能耽搁。为培育后备人才,2018年,中国登山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南宁市体育局和马山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马山组)。“我们邀请国家攀岩队教练、洲际定线员、全国优秀攀岩运动员等53人走进全县23所学校,担任专(兼)职攀岩教师,为攀岩教学、训练提供技术指导。”马山县教育局副局长陆珍介绍。

  在多方努力下,“攀岩进校园”计划迅速推进。目前,马山县共建成人工岩壁3254.72平方米,实现全县11个乡镇学校攀岩设施全覆盖,惠及学生1.8万余人。为了让更多孩子认识攀岩、爱上攀岩,马山县教育局还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全县有23所中小学开设了攀岩课,古零镇初级中学还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攀岩》,每班每周都会上一节攀岩课。“课上主要讲解攀岩的理论和技能,希望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国少一队教练何琪说。

  向上攀登,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走进古零镇初级中学的攀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面15米高的岩壁,上面并排设置了两条攀岩速度赛标准赛道,每条赛道上分布着11个脚点和20个手点。速度赛道旁边是更“崎岖”的难度赛道,与之相接的是4.5米高的攀石赛道。攀岩比赛分速度、难度、攀石3个大项,难得这所山区学校拥有全种类赛道。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室内专业攀岩馆,众多攀岩赛事在这里举行

  为了方便管理,国少队在马山设置了两支队伍,一队设在古零镇初级中学,二队设在马山中学。“一队有30多名队员,大多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6点开始训练,一直练到晚上9点;二队有50多名队员,以高中生为主,除了晚上训练,上午10点到11点半也有训练。”国少二队领队李云侠介绍。

  上午10点,马山县学生韦俊欢便来到人工岩壁下,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加入国少队已经5年多了。目前,男子速度赛的世界纪录是5.0秒,韦俊欢希望今年自己的成绩能达到5.5秒。

  5年前,韦俊欢参加了国少队的选拔考核。考核很严格,除年龄、身高、体重、臂展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参加3个月的试训,熟悉攀岩的基础训练项目,通过最后的模拟考核才能转正。“为保证队员全面发展,速度、难度和攀石这3个项目,我们都要出题考核。”何琪说。

  队员入选后,教练会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并根据每名队员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国少二队教练王超介绍:“在攀岩运动中,速度项目就像百米赛跑,对爆发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会着重做仰卧收腹、平板支撑以及实心球多角度的砸、抛运动;对难度项目和攀石项目来说,加强悬吊式力量是关键,需要借助弹力带做负重抗阻和单杠训练。”

  “我以前有些腼腆,攀岩让我变得自信,训练和比赛中的每一次突破都让我很有成就感。”国少二队队员卢思炎说。而对韦俊欢而言,学习攀岩像打开一扇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切磋,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也让我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起步艰难,国少队曾经缺生源、缺教练

  “耽误学习怎么办?”“学攀岩有啥出路?”国少队最初征集队员时,这是家长问李云侠最多的两个问题。2019年9月,作为国家攀岩队助理教练的李云侠被派往马山中学组建国少二队,他们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生源问题,很多家长甚至觉得攀岩是“不务正业”。

  2019年,当地出台了《马山县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攀岩特长生可特招进入当地重点中学。“升学通道打通了,给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李云侠说。此外,马山县每年会举办5至6场攀岩月赛,根据月赛排名,推优参加全国的攀岩比赛。

  攀岩成为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攀岩比赛竞相举办。很多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月赛名次不错,还有机会参加大型比赛,态度慢慢转变。

  除了为孩子们提供升学保障,马山县还与广西科技大学、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达成合作,为高校输送攀岩人才。

  “哪怕以后不做专业运动员,也可以去攀岩馆当教练,或者去学校做攀岩教师。有一技之长,未来也能多个机会。”李云侠的话说到了家长心里,孩子们学习攀岩的热情逐渐被点燃。

  渐渐地,生源稳定了,师资的问题凸显出来。“目前,县里的培训主力是中国登山协会派下来的教练,本土编制的攀岩教练较少。以古零镇初级中学为例,目前,我们只有2名编制教练,剩下3名都是外聘的。”黄旭进介绍。

  何琪就是其中一名本土编制的教练。2018年2月,从广西科技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后,何琪便入职古零镇初级中学,成为一名攀岩教练。虽然家人一度不太理解,但马山县对攀岩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孩子们对攀岩的渴望让何琪对未来很有信心。“今年,我们将联合中国登山协会举办2至3期针对攀岩教练的培训班,希望帮助教练们更新知识储备,强化专业技能。”黄旭进说。

  崭露头角,马山运动员获得百枚大赛金牌

  抹好镁粉,15岁的胡李胜双手握紧岩壁上的手点,右脚踩在距离地面约1米高的脚点上,屏息凝神,静候发令。3秒倒计时结束,他便蹿跳出去。脚尖用力蹬踩,双腿轮流发力,双手交替上攀,身体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有节奏地迅速移动,像在跳一曲岩上芭蕾舞。

  在观众的呐喊声中,胡李胜一气呵成,以7.49秒率先拍板完攀。随着腰间的安全绳缓缓降落,他松了一口气,咧开嘴笑了,“这是我目前的最好成绩!”

  胡李胜练习之初,成绩经常垫底,经过教练悉心调教,他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在去年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攀岩比赛中,他获得了甲组男子标准速度决赛亚军。

  “我很喜欢攀岩,再难也从没想过退缩。”李彦郯今年14岁,在比赛中总能冷静地找出最佳攀爬路线。去年,她获得广西区运会攀岩项目甲组女子难度决赛冠军和攀石决赛亚军。

  “平常训练我们都按正式比赛的要求来。”作为教练,何琪很高兴马山少年被人们“看见”。

  去年11月,攀岩项目首次列入广西区运会比赛项目,来自马山的运动员共摘得9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参加甲组女子速度赛(标准赛道)的黄欣怡更是以8.245秒的成绩打破了全区纪录。

  截至2023年5月,马山县运动员共参加多项国际国内比赛,累计获得金牌100枚、银牌90枚、铜牌80枚。

  蓬勃发展,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娃娃们争气,像一张张名片,擦亮了马山的招牌。如何把人气变为收益、带动当地发展

  马山县引入公司负责攀岩小镇的运营和管理。目前,在攀岩小镇的中心区域内,已开发22面岩壁、553条专业攀岩线路,建成了登山栈道、攀岩平台、专业攀岩馆、索道攀岩(飞拉达)、汽车营地、露营大草坪等配套设施。“专业运动员可以享受比赛,不会攀岩的人也能在这里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三甲攀岩小镇景区运营管理负责人廖洪诗说。

  体育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守着大山也富了口袋。

  羊山村村民梁芳玲以前在外务工,攀岩小镇开业后便回到村里,在村委会的统一培训下,他成为飞拉达基地的安全员。“我的工作主要是帮游客穿脱头盔、安全带、手套,有时候帮忙搭帐篷和烧烤,每月能挣3000多元。每到节假日我都忙不过来,收入也更多!”梁芳玲笑着说。

  黄梦姿跟随丈夫来到攀岩小镇,在金刚山岩场附近的“攀岩之家”当起了管家。黄梦姿介绍,除了提供歇脚的地方,“攀岩之家”还有染香囊、石膏拓印、陶泥DIY等项目,这就拓宽了老人、儿童等客源。随着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经营业态越来越丰富,2022年,马山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共计26.89亿元,有力拉动了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还将完善攀岩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微型马拉松、骑行、越野等户外短途运动体验项目,培养体育旅游新业态,把马山攀岩的招牌越擦越亮!”黄旭进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3日 15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余敏明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孙竞)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今天,教育部人事司在西南交通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余敏明同志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同志不再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教育部人事司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余敏明,1965年10月出生,大学,工学学士,中共党...

    时间:06-13
  • 教育部:前10批次涉校外培训的投诉举报问题已核查处置完毕

    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李依环)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双减”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涉校外培训的投诉举报线索核查工作,建立了校外培训投诉举报核查处置机制,将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获得的举报线索,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分发各地核查处置,前1...

    时间:06-13
  • 华东理工大学:2023年计划招生4155人

    2023年全国高考落幕,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如何快速了解各高校校园文化,锁定自己心仪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如何转专业?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年高校招生”系列报道,解读各大高校的高考招生政策、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园文化生活,供考生及家长参考。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是教育部直...

    时间:06-13
  • 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发布

    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郝孟佳)12日,教育部在兰州召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为加快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会发布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指出,要顺应时代大势、找准方位坐标、...

    时间:06-13
  • 郎平重返中学校园 为学弟学妹成长“支招”

    原标题:郎平重返中学校园 为学弟学妹成长“支招”  图为郎平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12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开展“让女排精神在经纶落地生根”——杰出校友返校园主题活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杰出校友郎平重返校园,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校友讲堂”。  “学校给予了您哪些后来应用在...

    时间:06-13
  • 北京6月至9月每周将举办不少于16场线下招聘活动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陈旭)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消息:将于6月至9月开展2023年“百日服务攻坚、千万岗位推送”大型公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每周将举办不少于16场线下招聘活动。  据介绍,活动以“职引未来筑梦青春”为主题,围绕“就业在北京”服务品牌,重点面向以2023届为主的高校毕业生、离...

    时间:06-13
  • 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买单”须谨慎

    原标题: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买单”须谨慎   作为学生和家长的“大考”,高考已逐渐转变为包含备考“持久战”、应考“速决战”、考后“信息战”的“总体战”。作为其中关键环节之一,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已成为部分家庭应对考后“信息战”的重要选项。但这项指导服务究竟“能不能用”“该不该用”“怎么使用...

    时间:06-13
  • 没有所谓的“好专业”,只有适不适合

    原标题:没有所谓的“好专业”,只有适不适合   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如何选一个“好”专业。实际上,没有所谓的“好”专业,只有“适合”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和行业,行业发展对个人前途影响巨大,要顺应时代做出选择,坚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

    时间:06-13
  • 高考志愿填报,理解规则,用好规则

    原标题:高考志愿填报,理解规则,用好规则七分考,三分报。高考结束后,报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兴趣与就业,谁前谁后,孰轻孰重?为此,本报将连续推出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报道,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为考生及家长出谋划策、化解难题,提供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采取“先冲—再稳—最...

    时间:06-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