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一堂特殊的竹林思政课

2023-05-08 09:0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一堂特殊的竹林思政课

  竹林思政课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受访者供图

  春风拂过,竹林摇动,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竹林里不时传来师生们的笑语欢声。

  这片竹林就是师生们的“课堂”。

  最近,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宋晓龙带着20多名同学沉浸在校内的苍翠竹海中上起了思政课。

  “竹子象征着高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尚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江苏盐城姑娘王雅楠说,今年20岁的她第一次体验如此特别的竹林里的思政课堂。

  师生交流中,没有平日课堂上的举手回答,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沟通更像再平常不过的聊天。从去年开始,该校推出了“竹林思政课”,颇受学生的好评。每学期,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至少要进行三周。“我们尽力保证,每一个班级都至少轮到一次。”宋晓龙说。将课堂带到竹林里并不简单,这意味着在清风吹拂间,德育、美育、劳育要随着竹香浸润学生的心田。

  对此,宋晓龙有独特的教学法。他让同学畅谈各自对于竹的看法。经过“热场”后,他便向同学们讲述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竹文化与竹精神。

  他介绍说,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在传统文化中,竹代表着正直与气节。很多诗歌中,都以竹为吟咏对象,他带领学生们朗诵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品味着诗歌中关于竹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启人心智的价值观。

  竹文化中蕴涵的思政元素不知不觉流淌进学生的心间,一次次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在该校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大二学生盛家文看来,竹林是校园里最独特的风景。“走在校园中,竹林的美就像行走在身边的画。在专业课上,我们也时常分析竹林对于环境艺术与设计的作用。”盛家文表示,在竹林里上课可能不是谁都可以体验和感受的,艺术生可以在不经意间“提升审美”,对专业学习大有裨益。

  宋晓龙将课堂的节奏把握得精准,他带领着学生们在竹林里漫步起来,并找到一株在岩石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破土而出的竹子。石竹的坚韧不屈让现场的师生们都为之触动。

  在视觉感官冲击的同时,宋晓龙讲起革命烈士江姐的故事。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江姐被囚于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一次次面对敌人的辣椒水、筷子夹等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始终毫无畏惧。江姐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听到这里,20岁的淮安小伙张致强红了眼眶。他是该校时尚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平日里,张致强比较喜欢阅读革命先烈的传记。在课堂上,他也多次听老师讲过类似的革命故事。“但是这都比不上在竹林中直观感受石竹带来的冲击强,以竹喻人,形象而贴切。”张致强认为,这样的思政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

  进行40分钟的“漫谈式”课程后,师生们一起拿起锄头,开始挖笋实践。在劳动中,他们感受着春天的馈赠。该校视觉传达与设计专业的南通姑娘周雨濛从未尝试过挖笋。对于校园中的竹子是何人养护、怎么养护,她了解得不多。课堂上,她第一次拿起锄头,在学校校工的带领下挖笋。

  挖笋的关键环节是找笋,那些未冒头及刚冒头的春笋最为鲜嫩。在校工的指引下,周雨濛慢慢在摸索中找到诀窍。那些泥土轻微隆起的地方,很有可能藏着春笋。

  周雨濛挥动起锄头,一点点将笋周围的土刨开,慢工出细活,急不得,只有当笋的根部完全露出时,才能将笋锄断并连根挖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技巧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她与锄头的“相处”并不容易,锄头很重,她挥舞起来要使尽全身力气。历经一个小时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后,她才渐渐熟练起来,最终与同伴一起挖到3只春笋。

  在劳动教育中,师生们的关系也不断拉近。不同专业的学生渐渐热络起来,成为放下手机后结交到的新朋友。

  盛家文也关注到校工的不易,校工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有些笋可以挖,有些不能挖,要因地制宜,让它们长成新的竹林,这样才能使竹林真正延续下去。”这让盛家文亲身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自身所学的专业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存在于封闭的教室中,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外,还需要找到思政元素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并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增长点,以浸润、渗透的方式育人育心。”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魏萍表示,近年来,学校依托校园竹文化、陶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展德育、美育和劳育,努力实现“三育融合”,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土地,启发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学知识,在聆听中思考、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带动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真正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大学生。

  (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原标题: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教兴国,人才支撑。我们开设“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专栏,围绕人...

    时间:05-08
  • “冷板凳”式科研过时了吗

    原标题:“冷板凳”式科研过时了吗“化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好比交通方式中的‘步行’,随着技术手段升级,研究程度加深、效率变高,等于用上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当引入人工智能,好比坐上火箭。最终必然‘量变引起质变’,带我们去以前去不了的地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震宇用这样一个比喻...

    时间:05-08
  • 为农村娃传递阅读之美

      “‘妈妈’快点走,国学课就要开始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汤坊村的刘佳轩小朋友一边跑,一边催着“妈妈”。  每到周六下午,村里的孩子就会像刘佳轩一样,在“童伴妈妈”王燕的带领下来到村里的国学馆。馆内,孩子们端坐在桌前,用稚嫩的声音,认真诵读经典国学篇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时间:05-08
  • 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原标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对广大青年一如既往的关心关爱,对新时代新征程上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

    时间:05-08
  • 一所跨界融合的职业学院

    原标题:一所跨界融合的职业学院   日前落幕的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传来喜讯,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服务外包学院”)在网络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赛项上斩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所获奖项在江苏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学校多年来在职业教...

    时间:05-08
  • 助推“一带一路”农业绿色转型

    原标题:助推“一带一路”农业绿色转型这几天,我反复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回信中总书记称赞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恰恰就是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身上的特有气质。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人均一年驻扎农村200余天,他们肩扛责任、心怀“大我”、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这是在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帮...

    时间:05-08
  • 让知识在田间变为生产力

    原标题:让知识在田间变为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纸短情长、字字千钧。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扎根一线为农民做实事、解难事,就是要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中做科研、治学问,就是要在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总书记对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和殷殷嘱...

    时间:05-08
  • 根在土地 志在“三农”

    原标题:根在土地 志在“三农”在科技小院这几年,我们驻扎在大江南北不同的乡村,却怀揣着强农兴农这个共同梦想;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实际,却牢记着农业绿色发展这一相同目标。我们曾在小院里写过“大文章”,曾为了“虫口夺粮”连夜奔忙,曾走家串户做农业技术推广,曾住进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深入了田间地...

    时间:05-08
  • 农民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

    原标题:农民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们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高度评价了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自觉行动,句句鼓舞人心、字字催人奋进。作为河北曲周县苗乐园科技小院的一名学生,我深感自豪。我从小生长在农村,但农活干的却不多,直到来到河北曲周,来到科技小院,深入农村一线,自己亲手种植甜叶菊,才切身感受...

    时间:05-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