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天津:“百千万”计划激活基层治理青春动能

2023-04-21 08:3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天津:“百千万”计划激活基层治理青春动能

“我们基层缺人,尤其缺有想法的年轻人”“我们大学生有热情、想实践,但常常找不到施展才干的舞台”……

近日,天津市东丽区海颂园社区来了一群年轻人。团天津市委召开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青春行动”调研行在这里启动。深入调研走访之后,来自全市各区、多所高校的50余名年轻干部围坐下来,一场头脑风暴由此展开。

如何更精准地把青年送进基层一线,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的青春动能,是在场每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眼下,天津全市正在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青年正是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主力军。

连日来,天津团组织在主题教育部署会后举办了读书班,通过分散自学、集中学习和调研学习等方式,牢牢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青春动能。

“青春行动·百千万”计划是天津共青团汇聚青春力量为基层赋能的重要举措,计划结合主题教育开展百场宣讲、打造百个“社区青春行动”示范社区等,并开展千场活动、凝聚万名青少年参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更多年轻人在基层社区中实践锻炼、增长本领才干。

“请大家多谈谈实际问题。”调研座谈会上,团天津市委副书记成子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他表示,社区青春行动是共青团引领服务青少年成长的有效载体,应在推进中不断梳理问题、排查难题,才能更好把准行动方向,明确行动路径,力求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团东丽区委书记赵亚林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8岁女孩孙苛馨父母离异,年幼的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社区青年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的困难后,主动与辖区内社会服务机构沟通,让小女孩能够在家门口获得免费的学科辅导,为这个身处困境的家庭解决了迫在眉睫的难题。

仅这个社区就帮扶了3名这样的困难青少年,还请来高级教师为社区里初三、高三青少年义务开展心理减压辅导。这是该区通过区域化团建工作网络,积极对接机关事业单位、驻区企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探索社会化运行机制的一种尝试。“我们还是希望,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青少年注入活力。”赵亚林说。

当前社区已成为青年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的重要空间,让青春与社区“牵手”,正顺应了当前社区青年化的趋势。团天津市委书记刘向锋说,既要引领青年服务基层,也要充分激发青年在社区协商、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广泛参与,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天津市和平区友谊里社区的“青年驿站”采用的就是“共青团+志愿服务+网格”实践模式,将参与社区实践的青年编入网格,为青年参与社区共建共治打开了一扇窗。

年轻人的到来的确让社区多了欢笑声。海棠花开的时候,热闹非凡的街头穿梭着一群身穿红马甲、手提小喇叭的志愿者,他们是天津大学经管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义务为游客提供便民服务。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了社区合唱队的“小老师”,天津医科大学的志愿者定期为空巢独居老人入户体检……如何搭建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基层社区出彩,是当地团组织在不断探索的课题。

“广大农村的天地太广阔了,大学生来这里能有更大收获。”团宝坻区委书记李津正在搭建一个“按需设项、互助共赢”的社会实践平台,从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出发,选择与项目匹配的高校学生群体,将大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乡村事业发展的实际走向相结合,搭建起“高校+乡镇+产业”的扶农助农平台,让大学生实践活动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足印上。

李津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农户想通过直播打开农产品销路,但苦于不会设计品牌标识,“跑遍全区也找不到像样的设计人员”。他表示,宝坻区是涉农区,特别渴望有富有创意的大学生来这里挥洒青春、施展才华。去年暑假,几所高校的大学生来这里开展了暑期实践,“尽管农村条件有些艰苦,但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建设乡村的热情特别高涨”。

他坦言,当地迫切期待更多大学生能来参与乡村建设,但目前乡镇接待条件较差,“我们还是希望大学生能待得时间长一些,对乡村多了解一层,才能给农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些高校团干部表示,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提供一系列志愿服务,但不了解各基层的实际需求,造成志愿服务供需不均衡,有的地方“吃不饱”,有的地方又“扎堆儿”。

还有人提出,大学生参加活动多,但参与治理少,且一些活动的持续性不强等。

每一条建议都被记录下来,并将被梳理成问题清单逐一解决。团天津市委机关党委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调研将形成一份高校与社区的供需清单,下一步还要结合主题教育,持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相关调研,尽可能链接更多资源为基层赋能,引领更多青年在社区发光发热。

团天津市委制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青春行动·百千万”计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重点工作清单,从青少年最迫切的需求和困难入手,打造一批切实有效、便于落地的服务项目,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现实困难。

“要多跑民间,才能成为高手。”刘向锋说,要以发展眼光看待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新动向,提升青年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能力;要沉下身子,迎着问题上、奔着难题去,真正体现青年作为,打造一批叫得响、可持续的特色“青”字品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青春力量。

(记者 胡春艳)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下半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加考成绩4月25日可查

    截图来源:中国教育考试网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消息,2022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加考(3月)成绩查询服务将于4月25日上午9时开通,考生可登陆中国教育考试网及其相关小程序查询成绩。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明确,5月5日10时起,考生可登录中国教育考试网,免费查询、下载本次考试电子成绩报告单。(李依...

    时间:04-21
  • 新增21种新专业,最新大学专业热在哪?冷在哪?

    原标题:新增21种新专业,最新大学专业热在哪?冷在哪?  新增21种新专业,撤销925个专业点……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高校本科专业热在哪里,冷在哪里?对于考生来说,该如何看待?  制图:袁秀月  新增21种新专业...

    时间:04-21
  • 中文:增进文明对话

    日前,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主题活动,吸引很多学生参与互动。   图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国剪纸艺术。   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日前,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联合国中文日活动。   图为参观者体验中国书法。   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摄林秀琴在阿联酋访校期间看到的学校走廊的中文词卡。雨...

    时间:04-21
  • 中文搭桥  深化交流

    国际中文日来了,今年的主题为“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语言是人思维的工具和存在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和媒介,在促进文明交流对话和互学互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可以为增进文明对话、深化相互理解...

    时间:04-21
  • 一份心愿书单的旅程(读书日特别报道)

      图①:阿合布吉(左)和阿合尔曲姐妹。   图②:木耳小学阅览室。   图③:孩子们写好的心愿卡。   图④:大山里的读书会。   以上图片均为张建军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是“书香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意义重大。  4月初,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100本想读...

    时间:04-21
  • 十二载助学 梦想的“炭火”生生不息

    原标题:十二载助学 梦想的“炭火”生生不息2023年4月初,兴华助学团队到受助学校、受助学生家中走访。受访者供图一团生命的炭火熄了,温暖却传了下去,在大地上星星燃烧聚为一簇簇炬火。2011年,退休后一直默默捐资助学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家和,因病无法继续公益助学事业。他委托自己的学生兼同事陈章武筹备成立...

    时间:04-21
  • 以多样伴读,带动乡村“悦”读(新语)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当春风染绿大凉山,蓝天白云下,木耳小学的师生围坐,打开色彩鲜艳的儿童绘本,翻阅奥妙无穷的科普读物,想象远方,想象星空,想象长大——阅读的快乐,近在咫尺,一个好大的世界装在了心里。可有时,阅读的快乐又有点遥远。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是课本,想买故事书要跑很远的路;打开一本书,不认识的字像是拦路虎,而手机...

    时间:04-21
  •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按下“生活倍速键”

    原标题: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按下“生活倍速键”“人民广场看了、南京东路步行街逛了、城隍庙去了、豫园去了……一天把上海知名的景点都逛遍了。”近期,在网上颇为火爆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让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仿佛照见镜子里的自己。此前到上海旅游时,她就是那个“一天‘怒走’3.5万步,转七八个景点”的大学生,...

    时间:04-21
  • 用责任担当书写闪光青春(暖闻热评)

    【人物】2022年“最美大学生”【故事】不久前,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2年“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被表彰的10名大学生,有的矢志科研、勇攀高峰,用实际行动交出闪亮的青春答卷;有的心怀大我、积极参与国际维和,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有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在奥运赛场展示青春风采……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擦亮青春...

    时间:04-21
  • 北漂13年,送过外卖的哲学硕士回到老家

    原标题:北漂13年,送过外卖的哲学硕士回到老家  2022年12月底,陈涛送外卖的电动车。受访者供图  4月10日晚,经过近3个小时的飞行,陈涛落地距离北京180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他随身的背包里,装着简单的衣物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时隔3年,回到老家,他的心情远没有自己的行李那样轻松。  当时35岁的陈涛,是一家创业公司...

    时间:04-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