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北漂13年,送过外卖的哲学硕士回到老家

2023-04-21 08:3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北漂13年,送过外卖的哲学硕士回到老家

  2022年12月底,陈涛送外卖的电动车。受访者供图

  4月10日晚,经过近3个小时的飞行,陈涛落地距离北京180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他随身的背包里,装着简单的衣物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时隔3年,回到老家,他的心情远没有自己的行李那样轻松。

  当时35岁的陈涛,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在旁人看来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如今,38岁的他,创业失败,去年年底成为“闪送员陈师傅”,因一条对自身境遇的吐槽视频而火遍全网。

  这一次,他鼓足勇气回到成都,是为了找工作和看亲戚朋友,也给自己的未来找个合适的落脚处。

  “年轻气盛的时候,以为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 25岁那年,陈涛从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来到北京从事媒体工作。2019年,他决定“自己出来干”,与别人合伙成立了一家小型公司。

  由于公司效益不佳,2022年,陈涛选择离开,开始另谋出路。他发现干外卖“配送单价贵而且单量巨大”,于是租了一个电动车,“晚上跑单、早上写稿看书”“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同时,陈涛一直在投简历,但始终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

  其实,陈涛并不排斥做外卖员这份工作,反而觉得更开心,在他眼中,夜晚的北京“车很少、吹着风,跑起来有一种自由飞翔的感觉。”

  今年以来,陈涛发现,送外卖的单量减少了,赚的钱也少了。“家里人不满,房东在催我房租,所有的事情都积压在一起……”3月26日,陈涛发布了一条视频,崩溃诉说自己作为川大哲学硕士,失业半年还没找到工作。他原本只是“想宣泄一下情绪”,没想到引发了全网关注。

  开始,陈涛有些紧张,给大学导师打去电话,“怕给学校丢脸。”他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好例子”,希望学弟学妹能比他强。

  在他感到无助的时候,家人和朋友并没有看他笑话,“很多亲戚刷到了视频,他们都在鼓励我。”陈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家人们没有瞧不起我,反而认为这是一个让我回成都的机会。”

  陈涛说,自己以前很“犟”,毕业时,听不进家人的意见,这几年一直在外漂着。

  视频爆火后,他收到了一些工作邀约。综合考量之下,他更有兴趣去成都一个朋友的公司做纪录片编导。而他理想的工作是去民办大学当老师。目前,他已向多所民办高校投出简历。

  4月11日,陈涛来到母校四川大学。他兴奋地拍了一条短视频,写上“爱川大”的文字。视频里,他躺倒在操场草坪上,开心地感到“年轻了10岁”。

  陈涛观察发现,北京和成都地铁高峰期人都很多,但大家的状态有所不同。“在北京,就算你挤不上去,也得硬挤;在成都,要是挤不上去,就算了。”他感慨说,“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能够不断地寻找自我,认清自己的定位,并且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这是尤为重要的。”

  作为哲学硕士,陈涛时常对他这一段时间来的经历进行反思。他解剖自己说,有时不敢面对自身问题和性格中的缺陷,“有时候太过自我,有时候不知天高地厚”。

  陈涛准备在成都静下心来,寻找新的机会。这几天,他还会回到北京,与朋友们告别,收拾好自己“特别多”的行李,结束近13年的北漂生活。

  (见习记者 刘胤衡)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下半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加考成绩4月25日可查

    截图来源:中国教育考试网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消息,2022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加考(3月)成绩查询服务将于4月25日上午9时开通,考生可登陆中国教育考试网及其相关小程序查询成绩。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明确,5月5日10时起,考生可登录中国教育考试网,免费查询、下载本次考试电子成绩报告单。(李依...

    时间:04-21
  • 新增21种新专业,最新大学专业热在哪?冷在哪?

    原标题:新增21种新专业,最新大学专业热在哪?冷在哪?  新增21种新专业,撤销925个专业点……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高校本科专业热在哪里,冷在哪里?对于考生来说,该如何看待?  制图:袁秀月  新增21种新专业...

    时间:04-21
  • 中文:增进文明对话

    日前,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主题活动,吸引很多学生参与互动。   图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国剪纸艺术。   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日前,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联合国中文日活动。   图为参观者体验中国书法。   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摄林秀琴在阿联酋访校期间看到的学校走廊的中文词卡。雨...

    时间:04-21
  • 中文搭桥  深化交流

    国际中文日来了,今年的主题为“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语言是人思维的工具和存在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和媒介,在促进文明交流对话和互学互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可以为增进文明对话、深化相互理解...

    时间:04-21
  • 一份心愿书单的旅程(读书日特别报道)

      图①:阿合布吉(左)和阿合尔曲姐妹。   图②:木耳小学阅览室。   图③:孩子们写好的心愿卡。   图④:大山里的读书会。   以上图片均为张建军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是“书香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意义重大。  4月初,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100本想读...

    时间:04-21
  • 十二载助学 梦想的“炭火”生生不息

    原标题:十二载助学 梦想的“炭火”生生不息2023年4月初,兴华助学团队到受助学校、受助学生家中走访。受访者供图一团生命的炭火熄了,温暖却传了下去,在大地上星星燃烧聚为一簇簇炬火。2011年,退休后一直默默捐资助学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家和,因病无法继续公益助学事业。他委托自己的学生兼同事陈章武筹备成立...

    时间:04-21
  • 以多样伴读,带动乡村“悦”读(新语)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当春风染绿大凉山,蓝天白云下,木耳小学的师生围坐,打开色彩鲜艳的儿童绘本,翻阅奥妙无穷的科普读物,想象远方,想象星空,想象长大——阅读的快乐,近在咫尺,一个好大的世界装在了心里。可有时,阅读的快乐又有点遥远。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是课本,想买故事书要跑很远的路;打开一本书,不认识的字像是拦路虎,而手机...

    时间:04-21
  •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按下“生活倍速键”

    原标题: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按下“生活倍速键”“人民广场看了、南京东路步行街逛了、城隍庙去了、豫园去了……一天把上海知名的景点都逛遍了。”近期,在网上颇为火爆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让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仿佛照见镜子里的自己。此前到上海旅游时,她就是那个“一天‘怒走’3.5万步,转七八个景点”的大学生,...

    时间:04-21
  • 用责任担当书写闪光青春(暖闻热评)

    【人物】2022年“最美大学生”【故事】不久前,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2年“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被表彰的10名大学生,有的矢志科研、勇攀高峰,用实际行动交出闪亮的青春答卷;有的心怀大我、积极参与国际维和,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有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在奥运赛场展示青春风采……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擦亮青春...

    时间:04-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