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两会观察)

2023-03-09 08:1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议国是、谈体会、话使命,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建平台

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看来,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兼具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

“在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方面,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金力代表介绍,“复旦大学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厚植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沃土,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支持引导人才发展,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系统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我们要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代表表示,在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的创新意识方面,要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人挑大梁、担重任,“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科技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相对接,更大力度激发大家的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了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研究平台,搭建了多学科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委员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传帮带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向人才强国迈进,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代表说,在生产一线可以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技能人才,往往是精操作、爱钻研、能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也启发我在‘传帮带’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往往创新都诞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产业要发展创新是关键。“我在采油一线工作了11年,取得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帮助。”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赵琢萍代表认为,生产一线的创新,不仅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还需要团队的相互配合。“近年来,单位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既帮助我们青年工作者对接前辈大师,打通技术堵点,也给予我们技能人才更大的技术探索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赵琢萍代表说。

创新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

“我们将本硕博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突出一体化、全链条的特点,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金力代表介绍,学校从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两个方面来夯实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同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海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截至去年年底,已培养超过5300人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很好服务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刘庆代表介绍,未来将继续扩大人才交流合作渠道,争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除了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还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

“我2017年在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这离不开国家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杨登辉代表说,“现在全社会都十分重视技能人才,国家也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期待未来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持续为技术人才松绑减负,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我坚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中。”赵琢萍代表说。

(本报记者齐志明参与采写)

《两会观察》是本报推出的融合报道栏目,相关视频《两会夜话》由人民日报要闻四版同人民网联合录制,人民日报记者、人民网记者担任主播,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交流互动,与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围绕热点话题展开对话。

欢迎登录人民网观看《两会夜话》。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09日 04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努力当好新时代教育改革排头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委员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不论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都体现了我们党对现...

    时间:03-09
  • “植树护绿”开启春季校园劳动课

    3月8日,在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的荒地上,孩子们在老师和青草坞村党员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种下橘子树苗。当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幼儿园的师生们与青草坞村党员志愿者一起开展“植树添绿 与小树共成长”植树护绿主题活动,开启了春季校园劳动课的“第一课”。孩子们还给树苗挂上了心愿卡,通过这样的方式...

    时间:03-09
  • 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家制度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通过产学合作机构的设置、企业项目的合作研发、课程与教材的合作开发等,将大大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合而不...

    时间:03-09
  • 打造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当选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我秉承民盟“不调研就不发言”的优良传统,聚焦民生关切,扎实调研,认真履职。在紧张工作之余,我多次走进西安交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梧桐家苑、西安太乙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调研社区智慧康养和数字健康的发展情况,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意,为撰写提案做准备。2022年,我...

    时间:03-09
  • 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怎么破

    我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名普通教师,同时也负责本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工作的时间越长,我越体会到在推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校和各院系都设有产学合作机构,各专业教研室也都与相应企业进行了直接...

    时间:03-09
  • 让产业所需、学生所学同频共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其中,产教融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关键词。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的观点。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

    时间:03-09
  • 完善健康大数据共享机制

    健康医疗大数据蕴藏了丰富的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等海量信息,是人民健康保障的数据金矿和证据源泉。然而,目前我国医院诊疗和医保等健康医疗大数据利用缺乏完善的共享机制。数据共享多局限于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等组织,尚未形成面向广大专业机构、团队开放共享的原则、规范、标准。为此,建议制定和完善相...

    时间:03-09
  • 如何释放“人才引擎”的澎湃动力

    【圆桌对话】嘉宾朱永新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薛其坤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兴安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人:本报记者 罗旭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国家战...

    时间:03-09
  • 陆安慧委员:吸引更多人才飞向东北地区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文件,对遏制东北人才流失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人才供给结构失衡依然是东北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人才去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做好人才工作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建议优化人才认定与支持政策...

    时间:03-0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