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一名医学毕业生的助人实践

2023-02-28 08:3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一名医学毕业生的助人实践

  赵若清(中)和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测量血压、血氧等身体指标。受访者供图

  医学生赵若清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不到两年,便离开了医疗系统,转而在健康领域创业。兜兜转转,如今,他又踏上了跟医院密切打交道的旅程。

  尽管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但赵若清却依旧做着想方设法助人的工作。他依托的正是他创办的“小青树医路同行”组织。这家组织自去年年底起,为在京就医的患者和其家庭提供医学和心灵支援。

  而这,其实是赵若清当年离开医院时最想做的事。

  作为一名前耳鼻喉科医生,赵若清不记得多少次见过因为不掌握专业知识延误了病情的患者。比如,有的患者肿瘤已经从外观上非常明显了,才到医院就医。

  “那时候,每个月碰上三五个这样的患者都很正常。”赵若清说,“当时我很深刻地感受到,医疗能解决的事情是有限的。医院外的手段有时可以很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这类患者,要是在发病早期就进行咨询、就医,可以减少很多身体上的痛苦。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如何在北京众多医院中高效寻求帮助。

  赵若清觉得,治病救人本身的意义是非常直接和重大的。但是,他在“另类”的选择中看到了别样的可能。

  赵若清曾经也是一位“非典型”的医学生。高考报志愿时,他遵从家人的建议学了医学专业。大二起,他就跟学长参加创业训练营,探索在健康领域为大众提供服务的路径。

  如果健康管理是一个链条,那么走进医院一定是偏中后期的环节。不管是学医、从医,还是创业初期,赵若清有个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希望患者能提高生命质量。这不仅包括了解更多科学的健康管理知识,也包括在就医过程中,哪怕是生命的终末期,让患者得到更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医疗服务。

  2019年,赵若清发起了一项“向日葵关怀行动”,由患者在就诊时为医生带一朵向日葵。他希望通过这样一点尝试,让医患关系更趋温暖。后来,新冠疫情暴发,他因为高热不能申请到武汉一线当志愿者,于是在2020年春节,他召集并开启了线上医学支援,集合了30多名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提供医疗咨询。当时建立了十几个群,主要针对的是在家的孕产妇,疫情时期她们因担心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敢前往医院。

  团队的志愿者夏曼就是当时加群咨询的人。后来,她的家人一度患癌,急需治疗。她切身体会到,如果没有医学知识,对患者来说,就医过程面临很多挑战。“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一开始都很迷茫。如果完全没有学习医学知识的能力呢?外地患者对北京就医情况更缺乏了解,又该怎么办?”

  因此,去年年底,夏曼得知赵若清成立了小青树,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我知道那有多难。”她说。

  为了做好这项事业,赵若清从去年4月起开始调研。北京各大医院的交通状况、挂号情况、科室和专家详情,周边住宿环境和价格,有没有菜市场、物价怎样、有无公园等细节,都在他的调研列表里。

  年末,小青树开始运转时,首先进行的是公益陪诊和线上咨询服务。赵若清本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服务力量。有些人因为此前的线上医学支援社群而加入,有些人是通过朋友介绍,还有人是因为其他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对接,而与赵若清结识,并获得了帮助。

  张赐恩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12月下旬,这位因心包肿瘤而陷入重病的00后姑娘通过为自己提供在京居所的公益组织,结识了赵若清。当时,赵若清先是紧急为张赐恩送去了退烧药。后来,他定期和志愿者前去看望、陪伴这位顽强地跟病魔战斗的女孩,为她测量血氧、血压,听心肺功能,了解她最新的情况,给张赐恩的家属答疑解惑。

  张赐恩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们刚来北京时,因为不熟悉就诊流程和相关情况,向“黄牛”交了几万元“学费”。在他的了解中,像他这样走了弯路的病友并不少见。

  孙女士则较为幸运,父亲患癌后,她通过朋友介绍得知了小青树。赵若清和志愿者为此专门成立了小群,为孙女士全程提供就医选择、病程指导等方面的帮助。这也是如今小青树帮助癌患家庭的固定模式。

  “我们不是去真的治疗患者,而是为提高就医质量提供帮助和人性化关怀。”赵若清表示。比如,由于多年学医积累的知识和对医疗资源的了解,他很清楚不同手术适合在哪里做,价格哪里比较低,什么阶段是可以返乡进行化疗的。甚至一些新药和临床手术是可以免费获得的,但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途径可以尝试。

  “我们不会利用自己的医疗资源‘走后门’去帮助患者挂号。”赵若清说,“这涉及公平问题。”

  不断有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成为小青树的志愿者,尤其是刚刚退休的医护人员,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较为充沛的精力,他们成为小青树可靠的专业力量。为了让这种公益服务的专业性更有保障,如果遇到赵若清专业范畴外的问题,他还会通过自己的熟人向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请教。

  今年,赵若清频繁奔走在各大医院和河北的一些村镇间。他也与一些医疗机构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更多关注患者家庭的家庭关系、精神心理状态。同时,在课题进行中也吸引学有余力的医学生为患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医学支援。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小青树要探索的路还很长。赵若清为自己定了一个计划,今年他们要帮助、走进100个癌患家庭。“这个目标有点大,我们会脚踏实地去努力。”赵若清说。此外,他也在探索,如何让这样的公益模式变得更可持续。

  有朋友看到了他发的小青树的故事,表示对这样的公益服务很感兴趣,也准备在当地开展类似的行动。“我希望先从呼吁开始,让更多社会力量关注这些患者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帮助。”赵若清说。在他对小青树含义的阐释里,有这样八个字:同担风雨,医路同行。

  (记者 胡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

    原标题: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为抢抓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关键期,加快推动就业工作进展,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2月—4月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以...

    时间:02-28
  • 一位乡村教师的“手机攻防战”

    原标题:一位乡村教师的“手机攻防战”手机可能藏在课桌上高高摞起的书本后,也可能藏在课桌边挂着的垃圾袋里。甚至有时候,学生就像变戏法一样,“能在几秒钟内把手机藏进自己鞋子里”。在乡镇初中做了10年班主任的陈扬越发觉得,现在因为手机,要和学生开始“斗智斗勇”。陈扬三番五次在班会上强调“不允许将手机带入学校...

    时间:02-28
  • 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

    原标题: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春节刚过,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不久前,该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

    时间:02-28
  • 停招后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何去何从

    原标题:停招后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何去何从从2022年年底以来,国内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陆续发布2023年的招生简章,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宣布从今年开始停止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9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时间:02-28
  • “公务员招考三十五岁门槛松动”话题引关注 多地放宽部分岗位年龄限制

    原标题:“公务员招考三十五岁门槛松动”话题引关注 多地放宽部分岗位年龄限制  近日,“公务员招考35岁门槛松动”话题引发关注。据报道,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启动了2023年度公务员省考招录,近些年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查阅今年多地统一考试录用的公务员公告发现,多...

    时间:02-28
  • 职场隐性就业歧视怎么破

    原标题:职场隐性就业歧视怎么破  2月18日,在河北省艺术中心文化广场,求职者在翻阅招聘信息,寻找工作机会。梁子栋/摄(新华社发)  来自湖南的马安安(化名)今年28岁,前不久,她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聘做销售。简历上的婚姻状况一栏,她如实写上:未婚。没有想到,面试官上来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近期有结婚的打算吗?”马安安如实...

    时间:02-28
  • 福建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本报福州2月27日电(记者钟自炜)为进一步强化就业帮扶,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增收,福建省人社厅日前出台《关于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六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强化监测预警、就业援助、稳岗帮扶、技能培训、跟踪调度、典型培树等6条措施,实施“常态化调度、月定期通报”机制,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

    时间:02-28
  •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原标题: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蓝图已绘就,但真正做好“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人...

    时间:02-28
  • 涉农职业院校要培养更多本乡本土人才

    原标题:涉农职业院校要培养更多本乡本土人才   【一线探索】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农业职业教育以“兴农富农”为己任,肩负着提高农民素养,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农村治理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使命。   不可否认,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应用性、成...

    时间:0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