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涉农职业院校要培养更多本乡本土人才

2023-02-28 08:23: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涉农职业院校要培养更多本乡本土人才

   【一线探索】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农业职业教育以“兴农富农”为己任,肩负着提高农民素养,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农村治理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使命。

   不可否认,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多样性、复合性、应用性、成长性的需求,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实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好乡土人才“招不来、育不好、留不住”等现实难题,切实增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适应性。其中,涉农职业院校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6年,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过程中,我校老师均产生了很深的触动:一方面,农村村两委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在乡青壮年劳力少,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另一方面,按照普通招生培养的方式,学生报考涉农专业的意愿不强,毕业生很少回到农村一线。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据统计,2021年,我国高职(专科)学校招生数约为500.1万人,同年农林牧渔类专业高职招生数约11.6万人,占比仅2.32%。中职招生数约489万人,同年农林牧渔类专业中职招生数约23.5万人,占比仅4.8%。

   也是从驻村帮扶那时起,学校开始从农村人才供给的角度进行反思,达成“职业教育不下村,乡村难振兴”的共识,决定调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提出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按照“村里来乡里去”的原则,培养本乡本土农民大学生。笔者认为,解决好“招得来”“育得好”“留得住”等关键问题,涉农职业院校要从三方面下功夫。

   推进多元协同、实行校地共管。涉农职业院校应与各县市区组织部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行“多主体多角度”学业评价,校、企、村共同参与学业考核,从思想道德品质、农技匠心追求、农业生产实践、农村基层管理、创新创业成果等多角度予以评价;依托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县市区分院-现场教学基地”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实施“淡学旺工、农学交替,弹性学制、分段教学”教学运行模式。

   遵循学生技能掌握的规律和逻辑,围绕关键能力构建培养体系。一是研制技能本位的培养方案。围绕农业产业人才的关键能力,解析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技能点微视频、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教学资源,加大学业评价的技能考核比重,系统推进学生的技能提升。二是注重理实融合的现场教学。打造“行走课堂”,将课堂搬到“美丽乡村”示范点、国家乡村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注重案例教学;遴选本地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基层治理示范村等建设校外教学点,对口安排跟岗训练与在岗实践。三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聘任涉农企业创业能人、行业科技专家、乡村“土专家”“田秀才”充实师资队伍,组建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结构化教师团队,组织学生与技能导师结成师徒关系,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倡导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四是加强双创教育的有机渗透。开设创新创业实务课程,指导学生设计或优化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支持学生入驻大学生科技园、科创小镇、创业街区等创业孵化基地,将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融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做好跟进服务,建立乡村人才终身学习体系。把人才留在乡村,学校需进一步建立完善乡村人才跟踪服务体系,为乡村人才提供技术咨询、项目申报、创业指导等服务。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和培训回炉机制,健全学员终身学习支持体系,支持学员毕业后经常回校“充电”,进行知识技能的“回炉提升”。同时,学校还应拓宽发展思路,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卡点、转型升级痛点,聚合政校行企院的资源和力量,共商共建产教联合体,构建多方良性互动的机制,进而开展研究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焕清,系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

    原标题: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为抢抓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关键期,加快推动就业工作进展,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2月—4月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以...

    时间:02-28
  • 一位乡村教师的“手机攻防战”

    原标题:一位乡村教师的“手机攻防战”手机可能藏在课桌上高高摞起的书本后,也可能藏在课桌边挂着的垃圾袋里。甚至有时候,学生就像变戏法一样,“能在几秒钟内把手机藏进自己鞋子里”。在乡镇初中做了10年班主任的陈扬越发觉得,现在因为手机,要和学生开始“斗智斗勇”。陈扬三番五次在班会上强调“不允许将手机带入学校...

    时间:02-28
  • 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

    原标题: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春节刚过,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不久前,该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

    时间:02-28
  • 停招后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何去何从

    原标题:停招后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何去何从从2022年年底以来,国内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陆续发布2023年的招生简章,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宣布从今年开始停止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9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时间:02-28
  • “公务员招考三十五岁门槛松动”话题引关注 多地放宽部分岗位年龄限制

    原标题:“公务员招考三十五岁门槛松动”话题引关注 多地放宽部分岗位年龄限制  近日,“公务员招考35岁门槛松动”话题引发关注。据报道,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启动了2023年度公务员省考招录,近些年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查阅今年多地统一考试录用的公务员公告发现,多...

    时间:02-28
  • 职场隐性就业歧视怎么破

    原标题:职场隐性就业歧视怎么破  2月18日,在河北省艺术中心文化广场,求职者在翻阅招聘信息,寻找工作机会。梁子栋/摄(新华社发)  来自湖南的马安安(化名)今年28岁,前不久,她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应聘做销售。简历上的婚姻状况一栏,她如实写上:未婚。没有想到,面试官上来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近期有结婚的打算吗?”马安安如实...

    时间:02-28
  • 一名医学毕业生的助人实践

    原标题:一名医学毕业生的助人实践  赵若清(中)和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测量血压、血氧等身体指标。受访者供图  医学生赵若清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不到两年,便离开了医疗系统,转而在健康领域创业。兜兜转转,如今,他又踏上了跟医院密切打交道的旅程。  尽管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但赵若清却依旧做着想方设法助人...

    时间:02-28
  • 福建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本报福州2月27日电(记者钟自炜)为进一步强化就业帮扶,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增收,福建省人社厅日前出台《关于强化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六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强化监测预警、就业援助、稳岗帮扶、技能培训、跟踪调度、典型培树等6条措施,实施“常态化调度、月定期通报”机制,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帮扶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

    时间:02-28
  •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原标题: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蓝图已绘就,但真正做好“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人...

    时间:0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