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千万工程 一线探访)

2023-06-10 09:41:46

来源:人民日报

  漫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田间稻浪滚滚,茶园绿意盎然。彩虹滑道、露营营地……一处处休闲场景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这个小村庄,既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还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几十项荣誉。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道出其中的秘诀:“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村口池塘边,一棵大樟树郁郁葱葱。走近看,树干上的“樟树下议事”木制字牌经年累月,见证了乡村的岁月变迁。

  “没有‘千万工程’,就没有小古城村的今天。”林国荣坦言,20多年来,村里人在实践中探索出“四议六步”的民主议事工作法,以“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为基础,以“提、议、决、干、督、评”为关键步骤,推进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共建”,让村庄更美丽。

  家家户户的高围墙,曾是小古城村向村落景区发展的一道坎。高围墙裹紧了农家院子,也挡住了整个乡村的景观视野。

  建墙容易拆墙难,如何破题?2018年,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党委在钱三村民小组试点降低围墙,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樟树下议事”——

  “降低围墙,安全怎么保障?”“当初建围墙花了不少钱,现在改造图什么?”……

  “给大家装上监控设备,加强安全巡逻”“要看长远、算大账,改善村容村貌,带来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

  你一言、我一语,摆事实、讲道理,村民们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接受了围墙改造方案。

  如今,小古城村家家户户的围墙降到1.2米,公共景观与美丽庭院融为一体,不少人还办起了共享菜园和共享庭院。

  “围墙降了,‘心墙’打开了,邻里关系更近了,幸福感更强了!”村民施雪琴说。

  这些年,围绕事关村容村貌改善、村庄发展的大事,村党委开展70余次民主协商,一次次共同行动,让古村展新颜。

  “共治”,让产业更兴旺。

  乡村环境美起来,游客多起来,小古城村遇到“成长的烦恼”:一到节假日,车辆一堵几里地,影响了观光体验和口碑。

  老樟树下再次热闹起来。村党委邀请小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村民代表共治共议。

  “我可以共享家里的空闲停车位”“组织村民志愿者到现场引导”“扩建原有的停车场”……务实有效的金点子成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停车难题迎刃而解。

  同样“议”出来的,还有“苕溪营地”产业。近年来,从规划到经营,从起步到兴旺,一片片荒野湿地成为露营热门打卡地。

  林国荣说,村民们群策群力,建起110米彩虹滑道,拓展环线绿道串联村内美景,发展露营营地产业,让专业的开发商开展营地建设。2022年,小古城村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60元。

  “共享”,让发展更均衡。

  产业发展快了,空间局限如何突破?

  2021年,小古城村同周边的潘板桥村、求是村、漕桥村、桥头社区联合成立“小古城乡村新社区”,开启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新篇。

  有了新思路,具体怎么干?“樟树下议事”,商量着干呗。

  来自四村一社区的干部聚在一起,提建议、聊方案,把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景落实落细:党建引领,成立共富联合党组织;融合旅游、招商等,成立联盟集团公司“古城控股”;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打破村与村的壁垒,我们做成了许多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小古城村职业经理人唐文铭说。

  目前,径山镇共建立了以小古城、径山、前溪为中心的3个“乡村新社区”共富基本单元,带动全镇上下全面推进共同富裕。今年前5月,全镇1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381万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收入。

  随着“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日益完善,“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充分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小古城村的那棵老樟树,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三星堆遗址成功跨坑拼对两件大型青铜器 或为古蜀时代祭祀神像的艺术形象

      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 (韦衍行)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的全面结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三星堆遗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6月10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再现两件跨坑拼对成功的大型青铜器——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和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

    时间:06-11
  • 习言道|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口问题高度重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

    时间:06-11
  • 56项世界遗产!它们正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

      今天(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三类。  我国已有世界遗产56项,其中,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8项,它们正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  各地开展7200余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今天,全国各地文物部...

    时间:06-11
  • 我国志愿捐献器官登记人数超626万

      今天是中国器官捐献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超过626万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累计完成45800多例,捐献器官13.9万多个,挽救了10多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目前,我国器官捐献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但相比我国每年约30万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还...

    时间:06-11
  •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这一战,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这一战,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至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反...

    时间:06-11
  • 时政微观察丨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不久前,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  瑰宝,被收藏在博物馆里、书写在古籍中,也陈列在广阔大地上。对于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

    时间:06-10
  • 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民族之魂 习近平心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深入地方考察过程中常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并在多个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

    时间:06-10
  •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回访

      6月的内蒙古大地,绿意盎然,天朗气清。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盐碱沙荒地改良和利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河套灌区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考察,一路深切关怀,一路殷殷嘱托,让2400多万内蒙古各族儿女备受鼓舞。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贯彻...

    时间:06-10
  • 时政微纪录 | 习近平总书记内蒙古行

      孟夏六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开启今年第6次国内考察。  6月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情况介绍,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随后,习近平来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走进田间,仔细察看小麦、辣...

    时间:06-10
  • 看图学习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6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调研并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对内蒙古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

    时间:06-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