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针对亚裔的歧视仍在加剧——起底美国反亚裔种族主义原罪

2023-02-26 14:13: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纽约2月25日电(国际观察)针对亚裔的歧视仍在加剧——起底美国反亚裔种族主义原罪

  新华社记者

  2022年2月13日,35岁的韩裔美国人克里斯蒂娜·尤娜·李在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的租住公寓遇害。一年过去了,她的华裔房东布赖恩·陈依然记得,事发后人们在楼前摆放鲜花和蜡烛悼念遇害者。令人愤慨的是,这些纪念物却屡遭破坏,有时甚至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2022年对所有美国亚裔而言是非常糟糕的一年,有很多针对亚裔的仇恨和歧视。”陈告诉新华社记者。他觉得,对所有亚裔美国人来说,现在是非常艰难的时刻,在他居住的社区,“与仇亚的战斗每天都在持续”。

  美国媒体曾言:“针对亚裔美国人的种族主义,一直是美国历史上的丑陋主线。”新冠疫情发生后,美国一些政客大肆散布和煽动阴谋论,亚裔沦为甩锅对象,针对这一群体的仇恨犯罪激增。近来,美国政府又罔顾科学和事实,推出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引发进一步加剧美国社会仇亚问题的担忧。

  “他们太害怕了,根本不敢出门”

  年过花甲的华裔美国人珍妮·H已在旧金山生活了30年。她曾经喜欢出门,喜欢做义工,经常在公交车上与陌生人聊天。但现在的她感觉一切都变了。

  近年来,美国国内针对亚裔群体的仇恨犯罪急剧增加。珍妮·H就曾多次遭袭:在公交车上被人殴打面部,造成眼睛永久损伤,需每三个月复查一次;2020年,在地铁站里被人猛推倒地失去知觉,醒来后发现自己骨折……“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不想出门。”珍妮·H说。

  身体上遭受伤病摧残,心理上经受无尽折磨,现在的她无法独自出门,去看病都要有亲友或义工陪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也不敢说出全名,生怕再次成为袭击目标。

  与珍妮·H一样,许多亚裔美国人在仇亚氛围中感到恐惧。在纽约曼哈顿和布鲁克林行医的内科医生安东尼·谭发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找他看病的亚裔美国人明显减少。不少人需要定期复查,但“他们太害怕了,根本不敢出门”。

  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一些政客把亚裔当替罪羊,故意煽动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导致针对亚裔的仇恨和攻击加剧。美国华人联合会会长薛海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年美国在反对种族歧视方面的倒退速度已达到惊人的程度。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仇恨与极端主义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比2020年激增339%,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此类犯罪数量均创下新高。美国“停止仇恨亚裔美国人与太平洋岛居民联盟”去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3月以来,该组织共收到超过1.1万份仇视亚裔美国人与太平洋岛居民事件的报告,其中五分之一的事件是肇事者将新冠疫情、收入缺乏保障等问题归咎于亚洲人或亚裔美国人。

  2021年3月,一名枪手袭击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由亚裔经营的两家水疗中心和一家按摩店,造成8人遇害,其中包括6名亚裔女性。有南亚裔血统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当时承认,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在美国一直是“真实存在”的,美国一些身居高位的人把亚裔当作替罪羊,那些人有话语权、影响力,却在散播仇恨。

  美国2021年5月颁行《反新冠仇恨犯罪法》。然而,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63%的亚裔美国人认为针对亚裔的暴力活动仍在增加,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担心自己被威胁或被袭击,因此被迫改变生活方式。来自纽约市昆斯区的华裔美国人卡伦·王在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不安全感从未如此强烈。“作为一个亚裔美国人,我感觉自己更容易成为被袭击的目标。”

  “美国历史上的丑陋主线”

  “前人勇拓基备尝苦难,后进应奋发敬慰英灵。”

  美国洛杉矶东部的长青公墓内,有一面纪念参与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的纪念墙,中央黑底壁面上用汉字刻着这样一副对联。2005年6月,洛杉矶大都会交通局在长青公墓附近发现一处墓地,挖出上百具人类遗骨、刻有汉字的墓碑和瓷器等物品。经考古学家鉴定,不少死者为19世纪末为美国修筑铁路的华工。

  1863年,为开发西部,美国开始修建首条横贯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太平洋铁路,招募了约1.2万名中国劳工参与建设,华工人数占所有铁路工人的85%。他们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崇山峻岭中开山铺路,很多人惨死异国他乡。资料显示,1865年底至1866年初,接连5个月的暴风雪致使雪崩频发,修建太平洋铁路部分线路的3000多名华工遇难。几个月后冰雪融化,人们才发现遇难者都身穿单衣,赤着双脚。这些死者的后事无人料理,由新来的华工草草掩埋。

  华人为美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却成为受排挤和迫害的对象。当时美国政府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导致华人死后不能与白人一样葬入公墓,只能埋入野地。1871年,一伙白人冲进洛杉矶唐人街附近街区,枪击和绞死了21名华裔。19世纪70年代,旧金山暴发天花疫情,华裔被诬陷为“罪魁祸首”。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一切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还禁止已获得永久居住权的中国人入籍成为美国公民。这一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

  美国华人联合会会长薛海培指出,美国在种族歧视问题上有历史原罪,《排华法案》堪称对亚裔仇恨的“集大成者”。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单一族裔实施歧视、排斥和打压的法律,对几代在美华人造成极大伤害。美国国会直到2012年才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排华法案》道歉。

  在《排华法案》出台一个世纪后的1982年6月,27岁的华裔美国人陈果仁即将结婚,在底特律一家俱乐部参加聚会,却遭到无端攻击。“都是因为你们这些XXX,我们才丢了工作。”白人汽车工人罗纳德·埃本斯冲陈果仁大骂脏话。当时,美国汽车制造业不景气,大量人员失业,作为行业中心的底特律遭受重创。美国将责任推给日本汽车厂商,造成仇亚情绪高涨,许多亚裔成为受害者。埃本斯当时把陈果仁误认为日本人,将一腔怨恨发泄在他身上。

  埃本斯和继子迈克尔·尼茨一路追打陈果仁,用棒球棒击打他的头部。4天后,陈果仁不治身亡。而法庭仅以过失杀人判处两名凶手缓刑三年、罚金3000美元。2022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陈果仁遇害40周年进行报道时说,审理此案的法官的解释是:“他们(埃本斯和尼茨)不是那种你会送到监狱里的人。”

  在美国纪录片《谁是陈果仁?》中,美国法律学者吴华扬表示:“在陈果仁案之前,可以说没有亚裔美国人这个概念。”陈果仁案审判结果公布后,底特律的亚裔美国人群体开始团结在一起,举行抗议活动,成立民权组织。美国媒体认为,陈果仁遇袭事件及其判决结果是美国亚裔民权运动的一个转折点。2022年,美国亚裔人士在举行集会呼吁停止针对亚裔的仇恨及暴力犯罪时,依然带着陈果仁的画像。

  亚裔美国人戴维·施在《纽约时报》网站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汽车业一蹶不振,日本汽车业崛起。美国社会中一些曾经的中产阶级人士处境一落千丈,陈果仁所代表的亚裔群体成为替罪羊。如今,在市场驱动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亚裔仍在为“幸福感消退”背锅。

  “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今年年初,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制定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要求从中国出发飞往美国的旅客提供出发前两天内进行的新冠病毒阴性检测证明或者90天内新冠康复证明。对此,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乔纳森·莱纳讽刺说,美国“现在唯一的防疫努力是检测中国旅客”,“大家都醒醒吧,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美国“亚裔美国人公平推进组织”主席兼执行主管约翰·杨表示,在美国国内反华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推出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已超出合理应对疫情的范畴,可能助长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暗流。

  就在上述入境限制措施生效后大约一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一名18岁亚裔女生在公交车上被一名56岁的白人女子用刀袭击,头部被刺数次。凶手对警方说,她的目标就是“中国人”,她这么做“会少一个人来毁掉我们的国家”。

  美国移民问题专家令狐萍在《亚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百科》一书中指出,仇亚暴力在美国有深远的历史根源。在种族偏见和歧视性法律及政策的驱使下,仇亚暴力从美国的第一批华人移民潮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并在此后反复发生。在纽约昆斯区长大的亚裔美国作家李敏金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不论亚裔美国人的学历有多高、其所在社区有多安全,他们都有可能遭遇针对亚裔的侮辱、攻击,甚至可能被杀害。这是亚裔群体长期遭受迫害的历史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与对非洲裔的歧视不同,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歧视历来带有排外色彩。从心理根源上看,其核心是把亚裔视为“永远的异类”。美国历史学者李漪莲在《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一书中写道,尽管昔日的歧视性法律已被废除,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仍然没有获得完全平等的地位。很多亚裔在几代人之前就已定居美国,但仍被视为外来者。“这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歧视、并成为暴力、谋杀、仇恨犯罪的目标”。

  华裔美国作家兼记者凯瑟琳·陈在评论文章中坦承,多年来,她在美国一直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除了疏远自己族裔的传统和文化之外别无选择。亚裔群体被殴打、刺伤或推到地铁轨道上,但“我们的遭遇既没有在同龄人中引起注意,也没有在历史课本和民权演讲中得到重视”。

  从更大范围来看,反亚裔种族主义是美国系统性种族歧视的表现之一。亚裔与非洲裔、拉美裔、原住民等少数族裔一样,都是美国长期以来或明或暗的“白人至上主义”所歧视、压迫的对象,也是美国政客为了自身利益所煽动的种族仇恨与对立的牺牲品。

  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总裁黄征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歧视和剥削少数族裔群体的历史。“我们每天都在与一些政客和领导人针对亚裔美国人群体的种族主义言论和行为,以及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作斗争。”

  曾遭受仇亚袭击的华裔美国人张韵晗认为,种族主义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数百年来不断积累,新冠疫情下的仇亚犯罪激增是这个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它不会轻易消失,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印太经济框架破坏多边贸易规则

      印太经济框架被美国赋予了浓重的地缘博弈色彩,试图把经济事务政治化、武器化,甚至意识形态化,这将对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以及多边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整体格局和未来发展进程产生多方面的破坏作用。这一行径显然与国际社会共谋合作与发展的主流意愿背道而驰,不仅不得人心,而且注定会落得损人不利己、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时间:02-27
  • 俄罗斯:民众庆祝谢肉节迎接春天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5日,俄罗斯Novotyryshkino村,人们欢度谢肉节,迎接春天到来。视觉中国...

    时间:02-27
  • 从“路政”之失看美国“政路”之病

      【鸣 镝】  近段时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市的一段铁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混乱的脱轨和泄漏现场,悲伤愤怒乃至绝望的当地民众,都让人过目难忘。  2月3日脱轨的这一列载有危险化学品的货运列车,有大量有毒化学品泄漏,造成当地空气、水和土壤严重污染。据测算,脱轨事件迄今已污染了至少1.5万磅(6804千克)土壤和110...

    时间:02-27
  • 俄乌冲突延宕,欧洲如何选择

      【特别关注】  俄乌冲突已持续一年,而且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欧洲深度卷入了这场冲突,其经济、社会与政治均已发生深刻调整,后果越发严重,可谓是一个欧洲的悲剧。  多重巨变  一年来,俄乌冲突已深刻改变欧洲。  一是安全环境巨变。欧洲事实上已经参与了这场冲突,而且参与程度还在逐渐加深。比如德国最初只同意向乌克...

    时间:02-27
  • 时事观察:有毒列车暴露“有毒政治”

      【时事观察】有毒列车暴露“有毒政治”   美国“毒列车”脱轨事故发生已近一月,有毒物质导致的污染和损害逐渐显现。然而面对这一危机,美国两党却再次掀起新一轮互相攻击,美国媒体称之为“有毒政治”。有分析人士指出,党争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也将导致相关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当地时间2月3日,在美国俄亥俄州东巴勒斯...

    时间:02-27
  • “脱欧”三年 英国苦于如何摆脱烂摊子

      距离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退出欧盟已有三年时间。三年前,英国一半以上民众欢庆“脱欧”的欢欣鼓舞场景依然让人记忆犹新,三年后,英国政府和民众却都在发愁如果摆脱“脱欧”后陷入的经济、政治、外交多重困境。  分析人士指出,英国虽然实现了“脱欧”的部分政治诉求,但其经济问题并未因“脱欧”迎刃而解。非但如此,三年间英...

    时间:02-27
  • 俄乌冲突一周年 未来局势走向何方

      今年2月24日,正值俄乌冲突一周年。当前,冲突前景仍不明朗,未来局势走向备受关注。国际社会普遍对冲突不断加剧甚至导致失控深感忧虑。在全球多国热切期盼俄乌冲突能够迎来和平曙光之际,美西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俄乌冲突一周年之际,美国总统拜登2月20日突访乌克兰首都基辅,并宣布再向乌克兰提供5亿美元军事援助,所作所为均在给...

    时间:02-27
  • 美式霸权危害世界和平稳定

      2月20日,《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重磅报告发布。报告通过列举事实的方式,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五个层面揭露了美式霸权的五张面孔。  事实俱在,真相昭昭。梳理美国近年来滥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科技文化霸权的种种恶行劣迹,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看清了美方做法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各国民生福祉带来的严重危害...

    时间:02-27
  • 超越新冠疫苗 攻击癌症细胞 脂质纳米颗粒有望“大显身手”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刘 霞  在应对新冠肺炎的鏖战中,脂质纳米颗粒(LNP)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引发极大关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月22日报道指出,除用于研制新冠疫苗,LNP还可应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不过科学家们仍面临着降低其毒性,以及将其输送到人体内合适器官等难题。  小块头 大用途  LNP将小分子输送到...

    时间:02-27
  • 约旦河西岸枪击事件致两名以色列人死亡

      新华社耶路撒冷2月26日电(记者王卓伦 吕迎旭)以色列急救组织26日说,约旦河西岸当天发生一起枪击事件,造成两名以色列人死亡。  以色列国防军当天发表声明说,枪击事件发生在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以南胡瓦拉镇一检查站附近。一名巴勒斯坦人向一辆以色列牌照车辆开枪,导致车内两人受伤。以军已封锁事发地区,正在追捕逃跑的袭...

    时间:02-2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