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023-11-17 20:37: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香格里拉11月17日电 (高雅曼)“近20年的时间,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环境也改善了。”洛茸村村民孙诺七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洛茸村,一个坐落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的原生态藏族村落。近日,中新网跟随“世界的香格里拉”主题采访活动,探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的中心地带。走进初冬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层林尽染的群山,明镜般的高山湖泊,处处风景如画。而一旁蜿蜒的游客木栈道,盘山而上的森林防火道,与自然生态景观协调统一,融合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蜿蜒的游客木栈道与层林尽染的群山协调统一,风景如画。高雅曼 摄

  可就在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前的村民相当于是‘破坏者’,要不就是砍伐森林,要不就是打猎。”孙诺七林说。在发展滞后的年代,上山伐木、打猎是村民们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后来,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进入,随意摆摊,马队践踏,一系列无序竞争、无组织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湿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重,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2003年,随着“三江并流”的申遗成功,迪庆州委州政府将“生态立州”放在了首要位置,并将建成香格里拉世界级文化旅游区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2006年,当地确立了建设国家公园的目标,对重要自然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被誉为高原仙子的“属都湖”。属都一词是藏语名称,意为“奶酪像石头一样结实的地方”。高雅曼摄

  村民们也开始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自发制定了自建房不足三十年不得新建、不得乱砍滥伐、不得狩猎等“村规民约”;主动尝试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烧柴取暖烹饪;主动参与公园生态保护工作,自发组织护林员,自觉排除火灾安全隐患等。

  曾经的伐木人、猎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森林的守护者。60余公里的柏油路修起来了,既用作森林防火道,又供游客乘坐环保观光车游览,草甸不再受到马匹的过度践踏;景区内投放的机动船,从最初的汽油、柴油动力船改为电动船,最终又转变为无污染的液化气动力船,碧蓝清澈的高山湖泊不再受到污染;景区内建起了固定吸烟点,村民们组织了半专业的森林消防队员,每年训练、每天巡逻,只为保护好这片世世代代生活的绿水青山。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初冬的牧场呈现一片金黄色。高雅曼摄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这座生命的博物馆里迎来了更多“主人”。“生态保护以后,公园内的植被多了,鸟类也多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黑颈鹤。”解说员此里卓玛介绍道。每到农历9、10月份,成群结队的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候鸟珍禽,就会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至此,觅食越冬。

  据介绍,公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种子植物有171科、586属、2275种,野生哺乳动物24种,鸟类75种。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美景。

洛茸村——坐落在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的一个原生态藏族村落。图为村民们养殖的牦牛和马匹等。高雅曼 摄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让这片壮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孙诺七林是洛茸村村民,同时也是普达措旅业分公司的行政管理部副部长。他介绍,2007年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开始正式对外营业以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稳步提升,今年1-10月游客量已经达到136万,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收入也已经达到了两个亿左右。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属都湖畔。高雅曼 摄

  据孙诺七林介绍,如今村民们在园区里生活、工作,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给予村民“每年户均一万,人均五千的旅游反哺资金”。通过直接反哺、教育补贴、解决就业等各项帮扶政策,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过去这片粮食都需要国家救济的贫困地区,实现了全面脱贫。

洛茸村里的村民民居,建筑外观设计具有藏族特色。高雅曼摄

  过去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伐木、打猎以维持生活,今天的村民依旧倚靠这片高山,却通过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的方式,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了家家户户,深入了村民们的心。此里卓玛说,村民们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马匹下山、烧烤撤摊后,他们正在通过研学团、单车骑行等创新方式,打造旅游新业态。

  “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内心之间的和谐。”孙诺七林说道。(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浙江第97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希望幸运一直传递

      中新网杭州11月17日电 (钱晨菲)“我很幸运,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仅一年就成功配型了,希望幸运能一直传递给那位患者。”17日,来自杭州市上城区的黄剑凯在杭州市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32毫升,成为浙江省第973例、杭州市第2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9岁的黄剑凯...

    时间:11-17
  • 浙江形成中西医学协同发展“共识” 推进中西医优势互补

      中新网杭州11月17日电(张煜欢)17日,浙江省中西医学协同发展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大会上发布了《中西医学协同发展杭州共识》《“浙里新医学”三年行动计划》,并邀请中西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就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学优势、推动中国特色医学体系建设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

    时间:11-17
  • 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 教育界专家学者齐聚重庆研讨

      中新网重庆11月17日电 (记者 钟旖)11月16日至17日,2023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展暨教育年会在重庆举行。  活动旨在深入总结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的方法与路径,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和实践,探索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新经验和新做法,围绕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共建一个多元参与、互...

    时间:11-17
  • 杭州首份城市萤火虫调查报告发布

      中新网杭州11月17日电(钱晨菲)17日,记者从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获悉,《2023杭州城市萤火虫调查报告》于近日发布。这是杭州首次对该市范围内萤火虫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进行调查,并评估了其在城市化环境中的适应性。  据悉,调查项目始于今年7月,志愿者们根据前期线上的杭州萤火虫目击情报征集,实地...

    时间:11-17
  • 第12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让中国医术在海外“落地开花”

      中新网重庆11月17日电 (王婷婷 梁钦卿)17日,第12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下称“巴新”)中国医疗队任期工作暨援巴新微创外科医疗短期专家组总结会在重庆举行。在巴新工作期间,医疗队累计接诊病例3.15万余人次,让中国医术在受援国“落地开花”。  2022年7月24日至2023年10月15日,第12批援巴新中国医疗...

    时间:11-17
  • 芙蓉实验室已产生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助推湖南提升生命健康科技水平

      中新网长沙11月17日电(向一鹏)完成全世界首例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代表着中国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完成全世界首例人胚胎干细胞来源肝细胞治疗肝衰竭,有望打破肝衰竭治疗瓶颈;完成全球首例糖尿病患者通过猪胰岛移植摆脱外源性胰岛素,异种胰岛移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

    时间:11-17
  • 首届中国—东盟国民体质与健康促进国际学术会议召开

      中新网宁波11月17日电(张煜欢 郭天奇)17日,首届中国—东盟国民体质与健康促进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宁波开幕,来自东盟10国的体育部门公务人员、体育科研专家以及国内业界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会议,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国民体质与运动促进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体育合作为契机,共建“运动促进健康一带一路...

    时间:11-17
  • 浙江扩大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朋友圈”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新网杭州11月17日电(张煜欢)17日,第五届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大会上,浙江与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江苏、广东、四川、贵州等地的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成立9省市转化高质量联盟,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发展,加速构建协同高效、区域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大会现场。...

    时间:11-17
  • 秋冬季以来,天津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过境候鸟超43万只

      中新网天津11月17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从2023年天津市“野生动物宣传月”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近年来,天津持续开展湿地修复工作,候鸟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当前正值天津秋冬季候鸟迁徙高峰期,据监测,今年秋冬季以来,天津北大港、七里海、团泊、大黄堡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过境候鸟总数...

    时间:11-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