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1-11 16:2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双版纳11月11日电 题: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记者 缪超 刘冉阳

  “各位是搭乘快速舒适的中老铁路动车前来西双版纳旅游的,大家知道吗?中老铁路中国段当年修建难度极大,桥隧比例达87.3%。在建设西双版纳境内隧道时,傣、汉、哈尼、基诺等各民族工人是在40°C以上的隧道环境里,背靠着冰块,坚持不懈挖掘。这一艰苦奋斗的筑路精神,正印证了一句话——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刘林是曼听公园的一名导游,他在为游客讲解时,会加入一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小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该州正在依托边疆、民族、生态、旅游等自然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区,让全国各地各民族游客在漫旅途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建在曼听公园内部的西双版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西双版纳州作为云南省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特点鲜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典型地区。当地民族关系亲密融洽,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2023年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为云南省唯一两度获此殊荣的州市。

  刘林不仅是曼听公园的导游,如今还是西双版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的临时讲解员,这一主题教育馆就建立在曼听公园内部。曼听公园曾经是傣族王室的御花园,过去普通老百姓难以踏足,新中国成立后才慢慢对外开放,如今成为西双版纳热门旅游景区。

  主题教育馆馆长玉罕儿(傣族)告诉记者,该馆于2022年3月建成对外开放,培训了如刘林一样的17名曼听公园导游,使之成为主题教育馆临时讲解员,“他们不仅能在馆里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加入一些生动的故事,在公园内为游客讲解。”

  热带雨林气候的西双版纳天气常年高温,游客在曼听公园里走累了,便会到主题教育馆休息,享受空调带来的凉意。玉罕儿说,“游客们一边纳凉,一边参观展览,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双版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张新月是一名来自四川省的彝族游客。她在馆内参观完展览后告诉记者,打铁技术从内地传入西双版纳,对各民族生产生活意义深远。“基诺族传统节日特懋克节,意为‘盛大的打铁节’,就是内地和边疆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离开主题教育馆前,张新月在留言簿上写下一行字:祝福美丽的西双版纳人民幸福安康。

图为告庄西双景内的民族团结标语。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与曼听公园一条澜沧江之隔的告庄西双景,是西双版纳近年来新晋的旅游热门景区。这里各民族元素服饰的旅拍生意火爆,拉动着西双版纳旅游业走出新冠疫情阴霾,实现复苏。

  “多民族文化共融是西双版纳吸引游客重要的原因之一。”告庄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褚俊说,社区依托告庄西双景每年举办“狂欢泼水节”“柠檬音乐节”等文艺活动,充分展示本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系列有情感、有温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拉近了全国各族游客与告庄社区世居民族的关系,也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

图为雨林古树茶博物馆内展示的民族茶文化。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有的游客来到西双版纳,就为了一杯普洱茶。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也是普洱茶的主产区。

  每到冬季,大量爱茶游客会到西双版纳勐海县,观日出云海、赏满天繁星,到古茶林中跟随布朗族、傣族茶农,一同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一同喝茶探索普洱茶历史。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公司为了满足游客对普洱茶文化认知需求,专门建设了一座雨林古树茶博物馆。在此,讲解员向游客介绍,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种茶、用茶民族之一。但布朗族最早对茶叶的利用仅是治病祛瘴,后来傣族将中国内地的制茶技术带到布朗山,布朗族逐渐会学制作饼茶,从茶叶贸易当中分到一杯羹。

  今天的布朗山,已经是名扬四海的普洱茶产地,布朗族的小康之路,延续着这个民族最为传统的经营之道——以茶为媒、种茶致富。

  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加龙说,普洱茶是西双版纳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它发展繁荣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们将继续丰富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冬季保供添“底气”!29.7亿、1.48亿、9.6亿……各地多措并举助力冬供

      央视网消息:近日,随着我国多地气温下降,有着天然气“粮仓”之称的储气库开始陆续供气。11月9日,我国最大的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开始了今冬的供气工作。  随着呼图壁储气库注采井采气阀门的开启,600万立方米清洁天然气进入管网,呼图壁储气库正式启动第11周期供气运行。  2023年,呼图壁储气库夏季...

    时间:11-11
  • 新疆启动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护航农民工安“薪”无忧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1日电 (王小军 涂泽宇)11月11日,记者从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新疆与全国同步启动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开展四项行动任务,实施十项重要措施,旨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维护其合法劳动报酬权益。  10日,新疆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根治欠薪冬...

    时间:11-11
  • 河北乐亭在北京举办影像大展

      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 初冬时节,“首届‘影像乐亭’影像大展”在北京市玉渊潭公园开幕,展出了10余名国内著名摄影家亲赴乐亭县行摄采风的近百张关于乐亭县风光、建筑、人文、历史等影像作品。2023年11月11日,“首届‘影像乐亭’影像大展”在北京市玉渊潭公园开幕。  乐亭,地处冀东,河北省唐山市辖...

    时间:11-11
  • 北京设计与艺术博览会带来“焕美生活”

      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 应妮)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点活动之一,北京设计与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日前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启幕。本届博览会以“焕美生活”为主题,涵盖“科技之美、舌尖之美、生活之美”三大特色单元,17000平方米展区集结了全球百余家展商的优质设计内容,汇聚了文旅...

    时间:11-11
  •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新社承德11月11日电 (记者 张桂芹)中国农业农村部网站11月11日发布消息称,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以板栗栽培为核心,作物、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复合种养体系。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创...

    时间:11-11
  •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系列短片正式发布了!

      为切实履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职责,深入推进“护苗”专项行动,针对当前未成年人上网用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中央网信办综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厅、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共同策划...

    时间:11-11
  • 应对网络犯罪挑战 近3000名精英竞逐电子数据取证之巅

      中新网厦门11月11日电 (记者 杨伏山)“美亚杯”第九届全国电子数据取证竞赛暨网络安全执法新技术研讨会11日在厦门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等行政执法单位,各大研究所、专业机构、企业的近3000名取证精英,逾1000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以线上线下方式参赛。“美亚...

    时间:11-11
  • 摄影家刘世昭:在骑行中“定格”运河 把流淌的故事讲给未来

      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 徐婧 杜燕)沿着运河,从北京骑自行车到杭州。1981年,摄影记者刘世昭从元代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白浮泉出发,与同事一行2人开启了骑行运河之旅。1982年,江苏省常州市,大运河上运输的船队。刘世昭供图  700多年前,为解决漕运难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提出白浮引水方案:修建白...

    时间:11-11
  • 云南持续排查山洪隐患见成效

      中新网昆明11月11日电 (罗婕)记者11日从云南省水利厅获悉,2023年云南省水利系统通过“1262”响应联动机制,先行先试开展“三道防线”雷达测雨预报预警,持续开展山洪灾害危险区隐患排查,全省山洪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成效,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降到历史最低。  今年以来,云南省持续开展山洪风险隐患排查整...

    时间:11-11
  • 沉浸式感受古都风貌 全国图书馆行业首个非遗主题文献馆落户大运河畔

      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 徐婧)全国图书馆行业首个非遗主题文献馆、国内最大的机械书库……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预计今年年底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对外开放后,将成为一个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图片来源:首都图...

    时间:11-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