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85后女品酒师:告别化妆品香水,跻身国家队

2023-06-12 05:57: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千杯不醉”是大家对“白酒品评师”的惯常想象,但在日常生活中,来自甘肃省陇南市一酒业公司的85后女品酒师郭涛红、张娟却鲜少喝酒。

  除此之外,她们不能吃腥、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还要告别化妆品、香水以及香味明显的洗发水,以便对自己的味觉、嗅觉进行保护。

  生活“佛系”,与之相对的是工作中的“热血”:她们是公司品酒师中进步最快的年轻人——2020年,郭涛红在甘青宁三省品酒师大赛中摘得桂冠;张娟则在今年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外行到内行,从业务小白到国家队的评委,靠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也靠“将不凡做成不凡”的信念。

  郭涛红告诉记者,她是徽县本地人,所以选择在离家较近的酒厂工作,最早在办公室做文员,后来在酒库做保管。其间,对酒慢慢有了好奇心,2008年厂里选拔品酒师,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张娟也不是科班出身。2007年,酒厂首次在兰州招聘,引进20名大学生,张娟是其中一员。早先在单位,她从事文职工作,两年后,“舌头‘阈值’比较广”的她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品酒师选拔。

  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男性更适合品酒”认知,目前,该酒厂7名国家级品酒师中,女性占了4名。张娟分析,这与女性更严谨细致、细腻耐心有关。有国外研究显示,女性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嗅觉体验,以建设性和精确的方式对这些感官输入进行分类和命名。

  然而,要将品酒作为职业,还要跨越重重挑战。入行后,两名年轻女孩才知道,白酒品评不仅靠天赋,还要靠经验。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微生物环境造就不同风格、不同香型的白酒,品酒师要多了解、多积累,借色泽、香气、口味、风格等进行综合判定。

  品酒师还要对酿酒工艺有深入理解。她们一面熟记理论知识,一面在公司安排下,到车间从事生产工作,将制作白酒的各个步骤烂熟于心。公司还请了资历很深的师傅“传帮带”,同时送“苗子”去外面的专业培训机构、知名酒厂参观、学习,并购买了市面上几乎能见到的所有酒品,供大家品评。

  取样、编号、眼观色、鼻闻香、口尝味,再一遍遍分析口感,揪出细微差别,反复记忆。遇到不懂得的知识,时刻翻看书本、找老师请教,直至熟记所品尝的每一杯酒的“前世今生”。之后,在本子上、电脑上以及脑海中建起一个“文件夹”,按特征将酒样归类。

  每天都要品评四五十个酒样,有的还是酒精度达六七十度的原酒,“很有刺激性”,喝着喝着就会“鼻腔又疼又麻”;测评新产品,还要故意喝醉,模拟顾客的“醉酒反应”……两名西北女孩表现出少有的韧劲,咬牙克服种种困难。她们享受“抽丝剥茧”的快乐,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2020年,郭涛红、张娟参加国家级白酒评委考试。这在业内具有极高含金量,每5年评选一次,评审过程十分严格:参评选手要经过公司级、市级、省级层层海选,才能入围决赛。

  决赛现场,考评又分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实操侧重考察评酒能力,分3步进行:第一步是标香型,有5杯酒,可能是不同香型,也可能有重复香型;第二步是分质量,5杯酒出自同一系列、但品质参差,需要打分、写评语;第三步是重复试验,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上5个杯子,盛不同品质、不同品牌的酒,第二轮再上5杯白酒,其中有一杯与前一轮中的一杯相同,需要将相同酒样辨别出来。

  “越往后越难,尤其是最后一关,不仅要记住前后两轮10杯酒各自的品质,还要在大脑里即使建档、挨个比对”,张娟心里很快就有了正确答案,她说,这份“肯定”,源于自信,自信则源于多年的坚持。

  她们早已练就“绝活”,只是看、尝、闻,就能判断不同酒种的质量优劣、产自何方、酒精度几何。

  同事们记得,一段时间,两个姑娘练习练到“着魔”,递给她们几杯水,她们都能“揪”出来是白开水、还是矿泉水、蒸馏水。

  勤学苦练,让她们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获得最高职业认证的同时,承担起更多工作任务——负责公司原酒验收定级、上市产品的酒体设计、出厂把关。

  “获聘国家级白酒评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能够为消费者酿制出一款适合的高品质美酒才是我一直的追求。”张娟说。

  郭涛红则表示,顾客的选择,是对公司产品的信任,也是对公司产品质量的考验。作为掌握酒“密码”的品酒师,她们更应该以始终如一的“匠心坚守”,守护消费者的舌尖安全。

  2019年,公司部门重组,郭涛红被任命为酒体一室主要负责人,有了更大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公司提出要对星级系列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品质的要求后,她第一个请缨,带领研发小组成员,将千百种基酒不断配比,推出更受市场欢迎的畅销产品。2022年,她被任命为公司研发部副主任,从技术型人才走向管理岗位。

  郭涛红和张娟两人还变身老师收徒授课、以“评委”身份多次参与甘肃省及外省组织的白酒品评大赛、在多地策划了多场酒文化展销品鉴活动,在不断积累个人经验的同时,做酒文化的“推广大使”。她们盼望着,更多普通消费者在喝酒之余,更多了解中国白酒的历史、传承,以及隐含其间的礼仪、文化。

  “品酒师不是一个神秘职业,只是将白酒的层层精彩和细节调配平衡。”郭涛红说,“这也如同人生,历经酸甜苦辣,回味悠久绵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从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院 老人入住后感觉如何?

      前不久,顺义潮白河畔,一家普惠养老院刚刚“上新”,一批老人在此“安家”,这里是全市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普惠养老的首个示范项目。  养老院书画室内,老人在练习书法。  工作人员在为老人解答手机使用的疑惑。  ● 探硬件 ●  150项适老化改造抠细节  三层小楼、枣红色砖墙、低密度错落布局;修...

    时间:06-12
  • 23岁大熊猫“武岗”罹患口腔骨肉瘤 将接受介入治疗

      中新网6月12日电 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官方微信12日消息,今年年初,现年23岁的大熊猫“武岗”口腔内出现肿物,随之出现采食出血。熊猫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肿瘤科组建专家团队进行多次线上线下会诊,“武岗”被确诊罹患恶性肿瘤骨肉瘤。专家团队先后为“...

    时间:06-12
  •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开放预约参观

      中轴线北端添科学文化新地标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开放预约参观  本报讯(记者刘苏雅)今天,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系列展览正式开放预约参观。中心现设有中华科技文明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展、“邮票与科技”主题展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题展览。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文...

    时间:06-12
  • 北京警方:一男子驾车强行进入校园并挟持学生 被当场控制

      2023年6月12日7时许,一男子驾车强行进入海淀区某中学校园内,下车挟持一名学生,过程中另一名学生被车辆剐蹭受伤。警方迅速到场处置,将犯罪嫌疑人袁某(男,26岁,曾在该校务工)当场控制,被挟持学生安全解救,被剐蹭受伤学生送医治疗、无生命危险。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平安北京海...

    时间:06-12
  • 前端监管流于形式 敲承重墙这件事究竟怎么管

      一些业主心存侥幸,前端监管流于形式  敲承重墙这件事究竟怎么管  ■本报记者 栗思  作为房屋建筑的“脊梁骨”,承重墙支撑着上部楼层重量,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承重组件。然而,为拓展使用空间或实现装修效果,业主破坏承重墙的行为比比皆是。  近日,上海市民楚女士发现,自己所居住的保障房小区自...

    时间:06-12
  • 登山公司披露珠峰被救女子遇险原因:与向导沟通不清晰

      登山公司披露珠峰被救女子遇险原因  感谢救援者!救人费用公司全部承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曾报道了湖南登山队的范江涛和谢如祥,在珠穆朗玛峰海拔8450米处放弃登顶,成功营救了一名遇险的中国女性登山者的新闻。6月3日,网传被救的刘女士只愿承担1万美元救援费中的4000美元,引发网友热议。  6月1...

    时间:06-12
  • 第三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举办

      中新网北京6月12日电 (张凯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鉴(2023)》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汇聚了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专家学者,国内多家顶...

    时间:06-12
  • 新疆阿尔金山发现逾2500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图)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12日电 (刘雨珊 焦阳 徐俊泉)12日,记者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与新疆地矿局的科研人员在对阿尔金山进行科学考察时,对此前发现位于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部的2500余平方公里的岩溶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确认其为喀斯特地貌...

    时间:06-12
  • 把设备开上山 泥巴当护手霜 一位80后女农机手的种粮故事

      夏种好时节。希望的田野上,农机手不少,来自贵州修文县的女农机手孙鸿,懂技术、爱农业,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贵州省贵阳市的修文县,层层叠叠、起伏绵延的山地高标准农田间,大量机械化设备穿梭于田间地头。女农机手孙鸿驾驶着满载育苗盘的插秧机在田里熟练作业。  贵州春海农机服务农...

    时间:06-12
  • 农民工大叔弹钢琴走红:“街头的琴声”温暖一座城

      不久前,一名建筑工人在深圳街头即兴弹奏钢琴的视频走红网络。街头为何会出现钢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记者在深圳的一处工地宿舍,找到了视频中弹钢琴的工人。他叫易群林,周围人都喊他老易。老易来自湖南岳阳,20多年前他来到深圳。如今,他和儿子易文理一起在深圳做建筑临工。当初,就是儿子易文理...

    时间:06-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