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宁夏:小小一串葡萄 大大紫色梦想

2023-06-09 22:23:31

来源:人民网

  万里碧空,纤云不染,在贺兰山巍峨背景映衬下,初夏的风,吹过葡萄园,摇曳的葡萄枝条已进入盛花阶段,连绵百里,绿意盎然。

  6月9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宁夏银川市开幕。本届博览会由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首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会,也是宁夏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葡萄酒文旅展会品牌。

  2021年和2022年,宁夏在连续举办9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并明确将葡萄酒博览会作为永久性、品牌性活动长期办下去,不仅为宁夏葡萄酒发展带来机遇,同时搭建世界了解中国葡萄酒的平台。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自然•创新•文化•生态’,这4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起来就是英文单词‘NICE’,寓意着美味的感受、美妙的体验、美好的愿景。”在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雷东生说。

  立足资源禀赋 小葡萄做成大产业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早在唐代,就有诗人书写宁夏河套平原的果园风光。元代诗人马祖常在《灵州》一诗中写道:“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这是宁夏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立兰酒庄创始人、首席酿酒师邵青松说,从一开始,他就爱上了这片土地。

  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处酿酒葡萄生产“黄金地带”和海拔1100米左右的种植酿酒葡萄“黄金海拔”,光照足、降水少,温差大、湿度小,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特有风土条件,造就了葡萄酒“色泽鲜明、甘润平衡、香气馥郁、酒体饱满”的特质。

  从1984年酿造出第一瓶葡萄酒开始,宁夏始终坚持对标世界主要产区,借鉴世界先进模式,立足宁夏本土实际,经过近40年的开荒拓土、耕耘树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开展了日益广泛的国际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葡萄酒产业、旅游、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

  2021年,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大平台落户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202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葡萄酒产业作为“六特”产业之首,提出提升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国家级平台影响力,推进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宁夏先后出台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葡萄酒是宁夏对话世界的语言,也是世界感知宁夏的纽带。如今,越来越多的宁夏葡萄酒品牌走出国门。在2023柏林葡萄酒大奖赛冬季赛上,中国产区刷新纪录收获了3枚大金奖,全部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获得。宁夏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奖。

  截至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种植面积达58.3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产区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年产葡萄酒1.38亿瓶,占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近40%,综合产值达342.7亿元。

  生态治理 戈壁荒滩变绿洲

  “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矿坑,一棵树都没有,只有砂石和废弃的建筑材料。”记者来到志辉源石酒庄旁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负责人袁园回忆起曾经这里的场景,也不禁发出感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这座酒庄十几年前曾是一片砂石采矿塌陷区,近年来通过植被景观再造、水系建设、现代管网铺建等手段,华丽变身为一座集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和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免费开放的主题公园。

  从矿坑到“花园酒庄”,附近的村民是最好的见证者。20年前,家住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苏金萍成为建造防护林带的一员,她和其他工人一起填坑造林,根植绿色的“种子”,现在她已经成为源石农场负责人。

  种葡萄需要灌溉。志辉源石酒庄的酿酒师杨伟明回忆,2015年之前,产区大部分酒庄采用的是大水漫灌,平均每亩需要300立方的水。“2016年开始,酒庄实施了滴灌改造项目,每年的灌溉水节省了一半,202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又进一步实现了智慧化项目改造,特别是植株长势大小、病虫害检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

  宁夏葡萄酒业的迅速发展,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很多的变化。酿酒葡萄种植将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减少了水土流失,构建起贺兰山东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不可多得的绿色生态屏障。

  酒旅融合,探寻别样的“诗和远方”

  位于贺兰山脚下的贺东庄园,是宁夏历史较为悠久的葡萄庄园之一,超3000亩的庄园内有225株百年葡萄老藤。

  “我们设计打造的游园轨道小火车、火车红酒主题酒店,使游客抬头望见贺兰山,低头看到历史悠久的百年老藤,真正体验到‘归园田居’般的生活。”贺东庄园负责人龚杰说。

  为了让游客“看得见”,还能“带得走”,90后酒庄负责人庄梓设计了40多辆红酒巴士,游客可以坐在巴士上边品酒边欣赏窗外风光,还能下车参观沿途酒庄和葡萄园,带动酒庄葡萄酒销售。

  今年“五一”假期,西鸽酒庄的参观名额早早就预约满额,品鉴大厅和生产线内,随处可见国内外游客,这样的场景对于酒庄旅游拓展专员马英男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2021年,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授予宁夏“推荐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吸引了全世界葡萄酒爱好者的目光。目前,在宁夏百余家酒庄中,A级旅游景区酒庄已达14家,其中4A级景区酒庄4家,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35万人次,由旅游带动的葡萄酒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0%。

  宁夏文化和旅游部门还发布了2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产品,研发推出5套贺兰山东麓配餐产品,以酒庄为点,将葡萄酒与宁夏特色美食融合,与周边旅游景区串联,使游客的酒庄休闲之旅体验感更强、旅游层次感更加丰富。

  “自酿酒体验、品鉴休闲、观星露营……”在贺兰山东麓,酒庄旅游大火的背后,是“文旅融合”模式激发出的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新动能。

  “这几年我们注重做好‘葡萄酒+’的文章,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生态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致力于将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生态大景区、旅游目的地。”雷东生说,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葡萄长廊的美景、体验葡萄美酒的韵味,还可以在静谧的夜晚仰望星空,远离城市的喧嚣,搁下繁重的工作,给心灵放个假,感受不一样的诗与远方。

  夕阳下,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翠绿的藤叶掩住黄土,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再也不是以往的模样。此时,所有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而不懈努力。(人民网记者 宽容 秦瑞杰 穆国虎)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3届毕业生就业政策礼包《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汇编》编印

      中新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教育部日前在官网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会同相关部门编印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帮助广大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知晓政策、享受政策,更好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汇编...

    时间:06-10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天津启动

      中新网天津6月10日电 (孙玲玲)6月9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简称“红旅”活动)在天津港启动。本届大赛的“红旅”活动以“强国有我新征程、乘风破浪向未来”为主题,鼓励青年学生们在“筑梦之旅”中,勇于追梦、敢于创新、善于实践,不断挑战自我。 ...

    时间:06-10
  • 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记者10日从中国教育部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日宣布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教育信息化奖。  据介绍,该奖项是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奖项2022年度主题为“利用公共平台确保包容性地获...

    时间:06-10
  • 浩吉铁路集中修圆满完成

      中新网襄阳6月10日电 (彭正权 陈家琪)随着襄州北站最后一条股道捣固完成,为期35天的浩吉铁路集中修近日圆满完成。  浩吉铁路作为国家“北煤南运”大通道,每天都有80余对列车、28万吨电煤等由蒙陕甘宁地区开出后,经由浩吉铁路发往鄂湘赣三省。为确保能源大通道安全畅通,襄州运营维修段从5月5日到6...

    时间:06-10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海口启动

      中新网海口6月10日电 (记者 王晓斌)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海南省林业局主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口启动。这是国家林草局首次在没有世界遗产的海南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  2023年“文...

    时间:06-10
  • 国家防总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10日从中国应急管理部获悉,根据当前防汛形势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防总)于6月9日20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专家组、工作组分赴广西、福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防汛抢险救灾。  近期,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降雨,局地发生...

    时间:06-10
  • 探访安徽巢湖“美容师” 义务守护巢湖水清岸绿

      中新网合肥6月10日电(高博  夏海霞)头戴草帽,脚蹬胶鞋,手握长竿,竿头的网兜在水中一点、一捞、一抖、一倒,河里水草就被捞进了晃悠悠的铁皮船舱里。这是6月6日在十五里河上出现的一幕。雨后水面垃圾增多,岸边变得潮湿。队员们穿着雨衣,踩着湿滑的泥土,艰难地搬运刚打捞上来的河道垃圾。 高博 摄  “...

    时间:06-10
  • 暴雨夜袭广东 广州多条街道变“泽国”

      中新社广州6月10日电 (记者 王坚)广东多地10日凌晨遭遇强降雨天气,广州、湛江、茂名、中山等地暴雨倾盆,其中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录得全市最大累积降雨量达151毫米,多条街道变“泽国”。截至当日9时10分,广东全省有14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  当日凌晨,广州开始受雷雨云团影响,阵阵雷声划破夜空,暴雨“噼...

    时间:06-10
  • 四川建900余个非遗工坊:助文化传承创新 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成都6月10日电 (岳依桐 唐倩)将混合各种纯天然香料及藏药材的香泥放入由牛角制成的工具中挤压,一根根粗细均匀的藏香便初具雏形,再经过晾晒、包装,便可进入市场,销往全国各地。10日正值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的慈愿藏香非遗工坊内,42名员工在工坊负责人谢拉的带领下...

    时间:06-10
  • 兰州榆中古稀村书记:当村干部不能怕得罪人更不能当老好人

      中新网兰州6月10日电 (杨娜)“要当好村上的干部,不能怕得罪人,更不能当老好人。”72岁的钱其峰是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自1986年担任该村村干部,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曾经全县的落后村,现在成为全县的小康村、全国文明村。  6月初,高墩营村天然气进户的工程...

    时间:06-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