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过量服用获得精神麻痹——不容忽视的药物成瘾

2023-06-07 06:04: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容忽视的药物成瘾

  冲动

  16岁的韩黎两年前从河北来到北京读书,他曾一度恐惧正午时的阳光,觉得自己更适合生活在暗处的人。

  他的父母在河北保定经营一家生产塑料包装袋的工厂,他们眼中的韩黎生得高高大大,是个一向懂事、乖顺的孩子,便把他交给姥姥照顾。

  可父母不知道,韩黎来到北京后,独自一人承受的情绪起伏。他和过往的朋友几乎都断了联系,身边唯一的亲人姥姥,也仅仅照顾他的起居吃喝。心中的郁结难以纾解,他的情绪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

  课业上,他最烦化学,历史则是他的强项,转来北京后的第一次考试中,他出人意料地拿下了历史单科的年级第一。

  这个夏天,韩黎即将参加中考。春节过后的新学期本该是段紧张备考的日子,但变数也恰恰发生在开学的前一天。

  3月初,韩黎在朋友的建议和陪同下来到北京安定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了双相情感障碍。由于二人皆为未成年人,无法开取精神类药物,医生通知韩黎的父母赶来医院,他们才得知儿子的现状。

  在那个混乱的夜晚,韩黎与父母大吵了一架,之后他夺门而出,在药店购入了一款止咳滴丸,回到家中一口气吞下了整瓶,“想寻求刺激来减轻内心的不适感”。韩黎姥姥最先意识到了孩子的异样,她看到外孙浑浑噩噩地躺在床上,含糊不清地“说着奇怪的话”,便连忙叫来韩黎的父母。

  一个月后,韩黎在B站UP主安琪的视频下写了评论,回忆那次冲动之下的“嗑药经历”:“我本人想通过‘OD’减轻自己的痛苦,第一次吃就躺床上一天不能动弹了。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痛苦,一个星期后,每天都很恍惚,‘OD’对人真的只有坏处,必须爱护自己的身体呀。”

  “OD”

  韩黎留言中的“OD”是英文“overdose”的缩写,译为过量服药。“OD”在青少年特定的圈层中成为了流行词,一小部分青少年通过服用过量药物获得精神上的麻痹,其中不乏药物成瘾者。

  药能让人上瘾,这不是一件新鲜事。从罂粟中提取出的阿片类物质,既可以是强效的止痛药,也能被制成毒品。此前有媒体报道过活跃于东北迪厅的“小摇子”。“小摇子”往往从止咳水“入门”,之后便是超量服用某些止痛药,其中有些人滥用药物的终点指向了冰毒与海洛因。

  韩黎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得知某款止咳药具有致幻效果,可当时,他并不知晓那是人工合成的吗啡衍生物

  安琪是个勇敢的女孩。今年4月,她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视频,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药物滥用的经历和感受,试图劝诫同样滥用药物的人们迷途知返。

  “滥用药物后,你的快感阈值会发生改变,(以前)开心的事情也不会再让你开心了,在那之后你的生活中就只有药物。”她在视频中说。

  这则视频发布后获得了400多条评论,吸引了许多像韩黎一样有着超量服药经历的人。有人心有余悸地留下评论,超量服药后,自己浑身发抖、心跳过快、头痛失眠,最后以持续三四天的呕吐感和四肢无力收尾,绝对不会再干第二次;有人说,永远不要相信意志力这个东西,不能碰的就一次都别碰。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信息中,将药物滥用定义为: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使用者对此类药物产生依赖(瘾癖),带来严重个人健康及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韩黎超量服用的止咳药为例,相关研究表明,超剂量滥用该药物后,会产生神智错乱、运动失调、伤害他人及自我伤害行为,而除了带来精神和躯体伤害外,超量服药甚至存在着急性药物中毒导致死亡的风险。

  在一小部分青少年眼中,超量服药还是一种自残行为。

  小顺同样有着超量服药的经历,但她最开始只是为了“伤害自己”。她曾经试图吞药自杀,但胃部的刺激让她把大部分吞下去的药物吐了出来。她曾加入过相约自杀的“重开群”,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朋友,答应彼此陪伴对方最后一程。她至今仍懊悔于,没能及时看到那个朋友发来了“要喝药”的告别消息,待到她发现并给对方回信时,那面却再也没了回复。

  干预

  2019年6月,江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万凯化等人在《中国药物警戒》发表文章,介绍到我国当下药物滥用的干预方式主要是戒毒干预和预防干预。

  戒毒干预主要在专业的戒毒机构进行。戒毒机构将收治的药物滥用者按照急性脱毒期、康复期、巩固期3个阶段来进行分期管理,使他们从身体到心理逐步恢复正常状态,并与社会相接轨。

  阻断药物滥用者与药品的接触是戒毒干预的第一步。事实上,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问题已经得到多个部门的关注。

  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等3部门联合发文指出,近期,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复方地芬诺酯片、复方曲马多片及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等药物的滥用问题,且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严重危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知指出,要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生产量、加强药品生产环节监管、强化药品经营环节监管、加强寄递渠道查验,以有效遏制上述药品滥用和流入非法渠道。

  落实过程中,相关药物的管控仍存漏洞。笔者走访了3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实体药店,其中两家药店表示自去年起含有右美沙芬成分的药品便已缺货。在第三家药店,笔者以想购买止咳药为由,顺利购入了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这个药特别见效。”店员在一旁补充道。

  网络购物与外卖平台上的购药流程也有不完善之处。小顺曾想购买并过量服用一款处方药,该药通常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症,在网络复诊补充处方信息的环节中,她由于年龄小没能顺利买到药物,“后来我就换了一种病,买到了那个药”。这款药物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均有售卖,在网络开方环节中仅需提供身份信息,并选择确诊疾病与过往是否服用过该药便可购得。

  多种药物混用也是常见的情况之一。在这些青少年有关药物滥用的自我陈述里,所涉及到的药物还包括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品,甚至有晕车药。

  虽然药物成瘾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少数情况,但是仅仅对特定药物进行管制,对防治药物滥用,显然不够。

  戒断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成瘾机制,多数与脑部髓质的精神受体有关。以部分止咳药为例,它们通过刺激相关受体来抑制咳嗽中枢的咳嗽冲动,从而产生镇咳作用,却也带来了一定的娱乐性精神效应。

  2021年2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助理教授吴世友等人基于1996-2020年发表的中文文献,对中国青少年药物滥用危害、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系统综述。其中,做好青少年心理疏导、改善家庭环境、加强禁毒宣传教育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三项对策及措施。

  文章中指出,许多滥用药物的青少年还处于初、高中阶段,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引导青少年们正确交友、学会拒绝毒品和不良行为等。

  另一方面,药物滥用的监测工作也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药物滥用监测系统,但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戒毒机构的收戒人员开展的,监测人群范围有待扩大,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仍需提高。

  2017年8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共收集有效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276980份,在药物滥用者中,35岁及以下年龄青少年占51.7%,其中25岁及以下人群占15.5%。这份报告至今仍是官方出具的药物滥用监测最新报告。

  韩黎是幸运的,他的第一次超量服药,也是最后一次。如今,韩黎的母亲陪伴着他共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安琪正在经历第四次药物戒断,这一次,她坚持了近两个月。她希望彻底戒断,回归正常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韩黎、安琪、小顺为化名)

  实习生 梁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长江沿线博物馆馆长南京同上“大思政课”

      中新网南京6月7日电 (徐珊珊)6月6日,“文化传承·南航行动”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启动仪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长江沿线9个省市的20家博物馆,共同启动“文化传承·南航行动”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签署“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大课”倡议书。  南京航空航天...

    时间:06-07
  • 直击2023高考:爱心护考队伍不断扩大

      中新网福州6月7日电 (叶秋云)“叮铃铃铃……”随着铃声响起,7日上午,2023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福建省共有23.2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共设86个考区、226个考点、8755个考场,抽调考试工作人员约4.5万人。  为了护航高考,福州市组织1300多辆出租车、80多辆公交车和4条地铁线路参与爱心助考,考生和家长可凭...

    时间:06-07
  • 逛湖荡赏非遗话产业 海外华文媒体点赞“建湖有戏”

      中新网盐城6月7日电(顾名筛 谷华 孟啸)九条大河蜿蜒而至,交汇处形成一个如碧莲盛开的美丽岛屿,四面芦苇丛生,鸥鹭戏水……6月6日,参加“2023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盐城建湖行”活动的嘉宾们,被眼前的秀美风景惊艳到了。  “2023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盐城建湖行”活动由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主办,中...

    时间:06-07
  • 上海警方出动3000余名安保力量护航5万余名考生

      中新网上海6月7日电(记者 李姝徵)高考6月7日开考,记者当日从上海警方获悉,高考首日,上海警方共出动3000余名警辅安保力量,为沪全市100余个考点,5万余名考生护航。  当日7时许,位于虹桥路的徐汇中学考点门口,2名交警和4名辅警队员已提前上岗,使用反光锥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开来,并在路边设置了禁止...

    时间:06-07
  • 直击2023高考:花式祝福送考生 志愿服务暖人心

      中新网宁德6月7日电 (林榕生 吴允杰 吕若萱)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7日,2023年全国高考开考,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创历史新高。在家长和老师们的鼓励声中,考生步入考场。 吴允杰 摄老师们举着精心制作的祝福标语送考。 吴允杰 摄  在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考点,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老师们纷纷与学生击...

    时间:06-07
  • 陕西公安全力护航高考

      中新网西安6月7日电(记者 阿琳娜)7日是2023年高考首日,记者从陕西省公安厅获悉,全省公安机关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细化优化工作措施,全力护航高考,助力莘莘学子金榜题名。  据悉,陕西省公安厅此前专门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对做好今年高考安保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全省各级公...

    时间:06-07
  • 湖北襄阳汉江义务救护队:21年来累计挽救溺水者1869人

      中新网襄阳6月7日电 题:湖北襄阳汉江义务救护队:21年挽救近两千生命  作者 胡传林  湖北襄阳有支义务救护队,每年6月至9月,他们都会值守在汉江边,承担起“生命守护者”的角色,21年来累计挽救溺水者1869人。  6月6日下午2时,刘俊峰与另外两名队员准时来到襄城汉江边值守。前一天,汉江义务救护队集...

    时间:06-07
  • 山东67万名学子迎战高考 社会各界暖心护航

      中新网济南6月7日电 (记者 赵晓)又是一年鱼跃龙门、蟾宫折桂时。2023年山东夏季高考6月7日拉开大幕,67万名学子奔赴考场,为梦想而战。社会各界暖心护航。在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高考点,往届毕业生为考生摇旗助考。 臧东明 摄  当天,中新网记者探访济南、泰安、淄博等多地考点现场,看到考生们携带...

    时间:06-07
  • 中国新世代热衷“反热门”旅行:不看人气,只问体验

      (神州写真)中国新世代热衷“反热门”旅行:不看人气,只问体验  中新社武汉6月7日电 题:中国新世代热衷“反热门”旅行:不看人气,只问体验  作者 武一力  “反热门”旅行正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拒绝热门地标,偏爱冷门去处,不看人气,只问体验,自得其乐。  5月30日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

    时间:06-07
  • 广西出租车师傅10年送考路:闹钟都要调3个 就怕耽误送考

      中新网南宁6月7日电 (陈沿佑)2023年高考7日拉开帷幕,广西逾46万名高考生“浩浩荡荡”地奔赴高考考场,开启人生新“征程”。  清晨6时,南宁市第三运输公司出租汽车分公司的出租车师傅陆如逸,已经前往考生接送点。为做好接送工作,他睡前调了3个闹铃,生怕自己迟到。“平时我只调1次,今天怕睡过头影响到...

    时间:06-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