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福利院里的“妈妈”们:她们为“特殊”的孩子托起人生

2023-06-05 02:10:33

来源:新京报

  为“特殊”的孩子托起人生

  每1-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拍背要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喂食时,一定要抬高头部30度……这是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对一名精神发育迟滞的孤残儿童的护理要求。

  孤残儿童需要社会的关注与保护。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提出,应当建立健全残疾未成年人康复服务保障机制,开展残疾未成年人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应当规划建设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鼓励有条件的机构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供康复训练、托养照料、家庭教育指导等社会化服务。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养育着近400名患有脑瘫、癫痫、智力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疾病的孤残儿童,年龄基本都在14岁以下。“我们为孤残儿童提供兜底保障的起点,养育照料、医疗保障、康复服务、特殊教育、送养安置,都是我们要做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志良说。

  这里的孩子身处不同的困境,他们的残疾种类、残疾程度、身体素质都不同,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养育照料、协助康复训练,用爱为这些孩子托起他们的人生。

  “要让她活下来”

  养育照料最基本的是要保障儿童的生存权。2009年是养育三区区长徐荣作为护士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的第一年,那年福利院接到了早产儿然然(化名),她出生18天,体重仅有1.01千克,随时可能夭折。徐荣和其他几名特护小组的护理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精细养护,一心只想让她活下来。

  生存需要进食、吸收营养,但然然不具备自主进食能力,护理人员绞尽脑汁,试了各种办法,最后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一点一点往然然口中滴送奶水。等然然长大些,护理人员就把所有食物打成浆状,放进注射器,再送进孩子嘴里。

  “一开始打得特别稀,差不多30分钟要给她喂食一次,后来逐渐打成糊状,再后来就不用注射器,用小软勺,给她喂软稠的粥。”徐荣说,然然很抗拒吃东西,一进食就会呕出来,他们就辅以药物,并坚持不懈地给孩子喂食,“经常是我们喂一口她吐几口,但下次喂的时候,她可能就吃几口吐一口,就是需要一次一次地尝试,不管多少次,能让她吸收营养就行。”

  孩子不断成长,但进食一直是个问题。有时回家了,徐荣也会思考怎么能让孩子多吃点,还上网搜怎么引起孩子进食的兴趣。后来他们发现,换各种颜色的餐具、将蔬菜打成泥捏成小丸子或小馒头,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于是就经常这么做。

  三年左右的时间,然然从一个生命垂危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孩子,并最终被领养。

  养育区的孩子大多有重度残疾,不具备自理能力,需要喂饭的也不少。有的孩子因为疾病原因,可能会在喂饭过程中直接吐在护理人员的脸上、身上,但是为了能让孩子多吃哪怕半口、满足营养需求,护理人员从不在乎这些。

  徐荣说,院里有一名脑瘫患儿,身体虚弱、力气很小,需要卧床,且长期受便秘困扰。医生给开了药、用了开塞露,他还是难以正常排便。“一是没有排便的意识,二是没有排便的力气,只有少数时候,他能在用了开塞露之后自己排出来,大多数时候需要我们用手掏。”

  在给孩子打了开塞露后,护理人员就给孩子揉肚子,慢慢往下推,再用手从孩子的肛门处将粪便掏出来。孩子不会说话,但高兴了会冲人笑,“有时候护理人员帮他处理完了,他会笑得特别开心。”

  “我们服务孩子一定要有情怀、凭良心。”张志良常对院内职工强调这一点,“为孩子服务时,给他们少喂一口饭、少喝一口水、少换一块尿布,可能他们不会表达,但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讲良心。”

  “孩子用脚叠的毛巾比我叠的板正”

  在这近400名孩子中,有的孩子具备康复的潜力,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恢复一定身体机能。比如让原本只能卧床的孩子逐渐坐起来、站起来甚至走起来。

  在康复示范中心,这里的孩子和养育区的孩子有很大不同:除了个别孩子在躺着休息之外,其余的都坐着或站在床上。看到记者来访,有的孩子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孩子笑着打招呼说“你好”,还有的孩子拉着记者的手,并上前拥抱。

  康复示范中心区长杨娜表示,这里的工作繁琐又重要。医生和康复师会对这些孩子进行评估、分组,并为他们制定对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全程都要有文字记录,以明确孩子的训练效果。目前,康复示范中心有两个训练小组和一个干预小组,干预小组内是卧床的孩子。有四名康复师和一名兼任引导员的护士,以及两名护理人员负责孩子床上的干预。

  上午,孩子们会上两节时长45分钟的康复课。吞咽、拿东西这种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动作,这里的孩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

  以饮水为例,孩子需要完成伸手、拿住水杯、屈肘、倒进嘴里、吞咽的步骤。有的孩子肌张力过高,伸不出手,有的孩子肌张力较低,拿不起水杯,还有的孩子无法准确地把水倒进嘴里,或存在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等。康复师需要把一些简单的动作拆成详细的步骤教给孩子,孩子在哪个步骤会出问题,康复师就通过针对性训练帮助他们克服阻碍。“比如对于肌张力过高的孩子,我们要首先带他做肌肉牵伸和放松。”杨娜说,这些训练都要不断重复,对于残疾程度较高的孩子,喝水这一个动作可能就需要一年到三年才能掌握,如果残疾程度低一些、年龄较小,可能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来掌握。

  区内一名叫玥玥(化名)的女孩让杨娜印象特别深刻。玥玥是一名脑瘫儿,四肢瘫痪,上肢瘫痪程度重于下肢,双上肢的肌张力特别高,完全无法使用,但她的脚有一定活动能力,也仅能稍稍动弹。

  有一次,老师给孩子们发了过家家的小玩具,包括一些小水饺、小烤串等。玥玥突然用脚蹭了蹭杨娜,杨娜一看,她把食物玩具分成了两堆,并示意杨娜,要把其中的一堆送给杨娜。杨娜回忆:“我当时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她是残疾程度这么高的一个孩子,还想着把吃的,虽然不是真的食物,精细地分成两份,还要给我,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

  虽然玥玥的残疾程度很高,但见孩子意识很好,杨娜就和康复医生商量,看能不能给玥玥进行训练。经过专业评估,医生认为康复训练要配合意识,效果才是最好的,于是,玥玥开始了加组训练。

  玥玥就像是一株岩缝中的小草一样顽强,训练起来也特别努力。每次训练时,老师不说停,她就一直练,“精神头”特别足,从不主动停下或偷懒。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玥玥的脚灵活度变得很高,能自己用脚拿饼干吃、更换床套、夹住画笔填色,甚至可以叠毛巾。“她叠的毛巾比我叠的还板正得多。”杨娜说,玥玥和其他康复区努力训练的孩子,既让她感动,也让她很受鼓舞。

  “天天被阳光包围”

  照顾这些孩子其实很辛苦,特别是卧床的孩子,有的孩子会尿床,或者将食物故意吐出来,床品、衣服一天要换好几次。残疾的孩子,换衣服非常困难,上上下下换完一遍,护理人员可能已经大汗淋漓。

  有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病情失控时会误伤工作人员。院里一名患有躁狂症的孩子,身高有一米六左右,一次发病时,将工作人员一脚踹倒在地。“那时候他失去了自我意识,很可能会自我伤害,比如拿胳膊使劲锤桌子,或者用脑袋猛地撞墙,如果不加干预就会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我们需要立即控制住他的行动,尽管可能会被伤到,但为避免孩子伤害自己,我们还是得立马行动起来。”杨娜说,这就是职责所在,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为先。

  尽管辛苦,在被问及有没有觉得温暖的瞬间时,徐荣毫不犹豫地说:“我天天都被阳光包围,温暖的地方太多了。”这也是杨娜的心声。

  对一线的护士、康复师、护理员、教师和医生来说,对待院内的孩子需要更多耐心、细心和爱心。虽然大多数孩子不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但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与工作人员建立了一种默契,工作人员往往能通过孩子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判断他们的意思。

  尤其是孩子们会冲工作人员灿烂地笑,见面时有的孩子会欢呼,徐荣和杨娜都能明显感到自己被孩子们信赖着。“我们的夜班是三天一倒班,小朋友们都知道明天、后天是谁当班。比如夜班的老师白天一天见不到面,晚上孩子们看到时就会特别激动,让人看了觉得特别温暖。”杨娜说。

  给孩子洗澡时,护理人员要把他们从床上抱下来,在那时,孩子的手臂会紧紧地环绕在护理人员的脖子和后背上。徐荣说:“孩子缺乏安全感,这个抱紧我们的动作,意味着我们是可以依赖的人。”

  在福利院,不少能说话的孩子会用“妈妈”这个词来称呼护理人员。徐荣还记得她第一次被叫“妈妈”时,哭得“稀里哗啦”。那一声是她上班后第四年才听到的。“我们这边全是重度残疾的孩子,一声‘妈妈’,能叫出来的寥寥无几。所以当时一听那声‘妈妈’,我们在场的几个人都眼泪哗哗地流。”

  让孤残儿童有一个更温暖的家

  福利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闫凯记得,有一年冬天,在康复示范中心,一名脑瘫的孩子坐在轮椅上,见闫凯从外面进来,就问他“哥哥,外面冷不冷?”闫凯对他说,“外头冷着呢,我手都冻得倍儿凉。”那孩子听完就要来拉闫凯的手,“我的手是热的,哥哥你拉着我的手,就不冷了。”孩子真挚的眼神和话语让闫凯愣住了。

  “我虽然不在直接服务孩子的一线,但也对孩子们很了解,他们都特别单纯,对人都很真诚。其实我觉得这些孩子就是护理人员的一面镜子,护理人员怎么养育、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闫凯说。

  2008年,还是学生的徐荣作为志愿者前往汶川地震灾区,灾区现场的情况给了徐荣很大的冲击,那里有太多失去父母的受灾儿童,徐荣特别想帮助他们以及同这些孩子处境类似的孤残儿童。第二年毕业后,徐荣就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为一名护士,一干就是14年。徐荣说,她在这里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她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让孤残儿童生活得更好,有一个更温暖的家。

  杨娜则把福利院当成了另一个家。“在家时,我会牵挂福利院,福利院的工作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杨娜在这里工作了11年,她觉得自己的精神变得更加饱满、富有韧性,这是因为这里的孩子尽管被遗弃、身有残疾,仍然特别顽强、积极和阳光。

  张志良说,他很高兴地看到,在院内所有人的努力下,福利院在变得越来越好,给孩子们提供的服务也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近年来,院内的服务理念越来越聚焦——始终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儿童服务体系也越来越明晰,形成了养育精细化、医疗规范化、康复专业化、教育个性化、安置最优化和社工亲情化的格局。

  张志良相信,今后福利院的服务会越来越好,“愿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被家庭及社会关爱和善待。”他说。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重庆大轰炸幸存者:日本政府不谢罪赔偿 心中伤痛永远无法抹掉

      中新网重庆6月5日电(肖江川)2023年6月5日是重庆大轰炸“六·五”大隧道惨案82周年纪念日,当天,重庆全市拉响12分钟防空警报,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大轰炸”中不幸遇难的同胞,并警醒市民勿忘历史。  二战期间,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和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遭受日军战略轰炸6年零10个...

    时间:06-05
  • 内蒙古推行林长制两年: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均位居中国前列

      中新网包头6月5日电(记者 李爱平)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董建林5日介绍,内蒙古推行林长制两年来,共完成造林912万亩、种草3382.8万亩、防沙治沙1280.3万亩,均位居中国前列。  董建林是在此间举行的内蒙古“推深做实林长制”主题宣传启动仪式上作这一表述的。  内蒙古横跨“三北”...

    时间:06-05
  • 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穗花杉重庆最大种群

      中新网重庆6月5日电 (梁钦卿)记者5日从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西南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心与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在五里坡里河村发现重庆境内已知资源量最大、最集中的穗花杉种群。图为穗花杉雄球花序。 左有为 摄  据了...

    时间:06-05
  • 新疆兵团居民巧手“裁”出美好生活 创业成就美丽事业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5日电(戚亚平 冉红春)因为一份热爱,20年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居民吾天古鲁·吐尔逊重新拿起剪刀,裁剪出一份份美丽;她用剪刀实现梦想,开店成就美丽事业。  坚持学艺  吾天古鲁·吐尔逊今年37岁,多年前从博乐市达勒特镇嫁到86团。  其从小就喜欢制作衣服,最初的梦想是...

    时间:06-05
  • 中国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中新社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阮煜琳)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5日对记者表示,2018年6月5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成为全国层面首个针对公民的...

    时间:06-05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全生命期预防策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刘卓悦)由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主办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全生命期预防策略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众多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会,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研究进展、疾病预防进行交流,国内带状疱疹疫苗成为会议探讨焦点。  据悉,带状疱疹俗称“缠腰蛇”,是中老年人常...

    时间:06-05
  • 海南依法打击处置一批违规“涉考”自媒体账号

      中新网海口6月5日电(记者 张茜翼)海南省网信办5日举办新闻通气会介绍,该办近期聚焦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类型重点平台,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涉考”自媒体乱象,持续净化网络生态。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共注销关闭相关账号9162个,暂停更新禁言相关...

    时间:06-05
  • 2022年黑龙江优良天数比例达95.9% 为7年来最高

      中新网哈尔滨6月5日电 (记者 姜辉)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的《2022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黑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为95.9%,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是2015年实施环境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  《2022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06-05
  • 盐池湾人物群像:坚守山川江河趣事多,藏野驴会对人“说”谢谢

      中新网兰州6月5日电 (刘潇)“我从小就生活在盐池湾乡,如今是一名护林员,能够保护我的家乡,我感到非常自豪。”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酒泉分局盐池湾保护站护林员鄂古来说,工作十五载,他对工作热情只增不减。  鄂古来出生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他说,以前一直听家人说,会遇到野生动物,但...

    时间:06-05
  • 中国丰收地图:三夏时节插秧忙

      央视网消息: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时节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刻,既要收割冬小麦,又要种植水稻,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让我们从数据和地图中感受这个夏日的忙碌。  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过三成  进入六月,全国小麦已...

    时间:06-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