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马延和:加强生物制造创新能力建设,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

2023-03-10 20:48: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孙玲玲)“职责使命在肩,加了一副担子,多了一份责任。”被问到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感受,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这样回答。

  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马延和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强生物制造创新能力建设,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的建议”。说到这份建议中所提到的生物制造,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这一领域有一项曾上热搜的科研成果,相信不少人还印象深刻。

  “空气真的能变馒头?”“以后西北风也能喝了!”2021年9月,中科院发布的一项科研成果引发热议,马延和及其团队通过人工合成的手段,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这一重大突破所属的领域就是生物制造。

  “一说到生物领域或者是生物产业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生物医药或者是生物农业,对生物制造的关注度还不是那么高。”马延和介绍,生物制造实际上是制造业的一个形态,无论是食品、药品、材料、能源,都能通过生物制造来实现。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生物经济发展阶段目标: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

  “这是我们国家发布的第一个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希望能够将生物经济培养成继数字经济之后的第二个新的经济业态。”马延和介绍,近年来我国生物领域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还不多,不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要想突破瓶颈做好源头科技供给,就要做好基础研究。

  马延和表示,基础研究是实现“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的根基,基础研究做好了,科技创新的“地基”就夯实了。

  “要坚持自由探索和顶层设计‘两条腿走路’,既要有以目标为导向的建制化的科研方式,也要让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前沿的科学问题,做自由的前瞻性思考,‘两条腿’要协同前进。”马延和认为,一旦自由探索的新研究有了进展,就可以逐渐培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进行顶层设计,这种“抓大育小”的研究模式可以加快基础研究的进展。“这就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批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中心在内的创新平台载体,整合资源,推动原始创新。”

  马延和透露,最近,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在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基础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人工合成淀粉的吨级中试装置正在调试运行,人工合成淀粉向产业化又迈进了一步。

  但回想七年前开展淀粉分子合成研究之初,没人能预测成败。“就是要敢于去挑战,敢于去突破,敢于去想,敢于去走别人没走过的道路。”马延和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厚植家国情怀,“要能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不怀功利目的,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会观察)学历“围城”如何打破?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袁秀月 郑子颜)最近,“孔乙己文学”在网上走红。很多大学生以鲁迅小说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自比,将学历比作“孔乙己的长衫”,意指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成为放不下的身段、下不来的高台。资料图:图为学生在查看招聘信息。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与此同时,很多职...

    时间:03-11
  • 120株三峡库区珍稀植物“重返”原生地

      中新网宜昌3月11日电 (记者 郭晓莹)120株三峡库区珍稀植物10日“重返”原生地——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人工培育的三峡库区珍稀植物首次从实验室回归种植到该保护区。三峡库区珍稀植物被移栽到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郭晓莹 摄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大坝坝首,...

    时间:03-11
  • 青海湖湖冰野外调查:开始冻结日推迟 完全融化日提前

      中新社西宁3月11日电 (李隽 赵海梅)记者11日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该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持续推进青海湖湖冰物候和厚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近期完成的青海湖湖冰野外调查科学试验表明,青海湖湖冰开始冻结日表现出明显推迟,完全融化日表现出明显提前。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

    时间:03-11
  • 厚植沃土,为创新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实习记者 孙明源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要强化政策支持,打通人才发展通道;要营造创新环境,让人才活力得以充分释放。人才,正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时间:03-11
  • “魔豆妈妈”公益项目:累计培训25996人,将赋能更多困难女性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侯力新 张素)记者11日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获悉,截至目前,由中国红十字会等发起的“魔豆妈妈”公益项目已在全国12个省份累计培训25996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就业帮扶项目,赋能更多困难女性。  “魔豆妈妈”公益项目旨在寻找身处困境且自强不息的女性,通过开展职业技能...

    时间:03-11
  • “劳模”耕耘建筑业38载:责任重于泰山 匠心铸就品质

      中新网杭州3月11日电(记者 项菁)“责任重于泰山,匠心铸就品质。”摘得“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荣誉后,深耕建筑业38载、年过半百的浙江“建设人”金吉祥受访时谈及,这与“责任”不无关联。  从一名普通木匠到建筑公司的掌舵人,38年来,浙江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会长、浙江宝业建设集团...

    时间:03-11
  •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叶正波:如何让“一片叶子”走向世界?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柴燕菲 郭其钰)在中国,“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在多地成为佳话,这“一片叶子”就是茶叶。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主委叶正波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建议,建立中国出口茶叶拍卖交易机制,让“一片叶子”走向世界。  目前,中国茶...

    时间:03-11
  •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重要繁衍生息区域之一,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史前聚落的先民们是如何认知并适应当地复杂自然环境?又以怎样的人地关系创造和延续璀璨辉煌的史前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领导的科技考古团队,利用江汉平原多种田野考古与...

    时间:03-11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吴晶:加快地理标志立法 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柴燕菲 郭其钰)地理标志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在中国广袤的乡村田野上,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地理标志大有可为。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晶接受中...

    时间:03-11
  •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让县域医共体真正成为“一家人”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柴燕菲 郭其钰)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破解了长期困扰医疗卫生服务“基层不强”的难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会主委成岳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提出,彻底打通县域医共体内人、财、物关系,真正成为“一家人...

    时间:03-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