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寻味中华】永定全牛宴:“永定归来不食牛”

2023-03-07 11:56: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建永定3月7日电 题:永定全牛宴:“永定归来不食牛”

  作者 张金川 廖珍妹 黄缘桂

  “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拥有长达数百年的食牛史。当地人善烹牛,一头牛可烹出上百种美味佳肴。“永定全牛宴”即包含卤盘牛系列、红烧牛排、香炸牛胸仁、椒盐牛蹄、爆炒牛八脆、黄焖牛尾、牛鞭巴戟天汤、牛肉兜汤、芋子包、牛肉丸等10道牛系列菜品。

图为牛系列菜品。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著名美食家蔡澜曾称赞以“永定全牛宴”为代表的客家美食,其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制作匠心,完全可比肩中国八大菜系而毫不逊色。

  据载,自明成化十四年建永定县以来,处于闽粤交界地带的永定下洋、湖坑两镇,牛市交易活跃;没有卖出的活牛常常便宜卖给当地人,每日晚间十点左右即有新鲜牛肉上市,久而久之形成当地盛行的食牛文化。

  “做牛肉丸非常不容易,是个体力活。”永定区土楼客家美食协会常务副会长沈波告诉中新社记者,用6斤重锤子将新鲜牛臂肉打成肉泥,再加入木薯粉和盐混合揉搓成丸子,要捶打超万下,历时四五十分钟。

图为牛肉丸。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永定牛肉丸因口感脆爽、食而不腻名扬中外,还获得海峡两岸客家菜大赛特金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永定牛肉丸还跟土楼建造有关。

  永定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核心区之一,被誉为“土楼之乡”。古时,建土楼夯土墙最费体力,建楼东家会买来上好牛肉,和着师傅夯墙时的吆喝,捶打牛肉制成丸子,并以其汤配拌面,慰劳夯墙师傅。师傅吃着爽脆香甜的牛肉丸,干得更卖力了。

  在沈波看来,永定是纯客家聚居地,客家人吃苦耐劳、勤耕细作的性格,与手工制作牛肉丸一脉相承。

图为厨师制作红烧牛排。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永定也是福建的重点侨乡。据当地人所讲,早在20世纪初,一位华侨回永定探亲。听说他习惯吃牛排,家乡人特意到城里请了最好的师傅来做牛排,但家乡人分不清此牛排和彼牛排,而是在牛排骨上留点肉,红烧给他吃。华侨吃完赞道,家乡牛排比西式牛排更有滋味。

  红烧牛排融入了客家人热情好客的良风善俗,已成为“永定全牛宴”中的一道名菜。而“永定全牛宴”饱含丰富的客家人文内涵,至今流传着许多侨味浓郁的美食故事。

图为厨师制作红烧牛排。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亲戚们的乡愁记忆,就是一道道家乡的美味佳肴。”现年65岁的李富祥是当地一名侨眷,自祖父远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经营药店始,族人遍布东南亚各国。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2016年去印尼看望姑丈,行前姑丈特地嘱咐他带家乡美食,“我一口气带了40个椒盐牛蹄给他”。

  椒盐牛蹄是永定客家游子外出送行的必备菜。相传,祖籍永定的著名海外侨领胡文虎儿时随父母前往南洋前夕,外婆特意为他做红烧牛蹄,滋补脚力。后来,他如蹄下生风,事业飞黄腾达,成了南洋有名的华侨实业家;每每想起家乡,他叫厨师用南洋椒盐做红烧牛蹄,以解思乡之情。椒盐牛蹄由此传回家乡,成就一段美食佳话。

图为厨师制作椒盐牛蹄。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印尼的苏门答腊有条美食一条街,有不少是永定牛系列美食。”经常出国探亲的李富祥,发现东南亚地区对永定美食情有独钟。他说,客家人遍布全球,舌尖上的客家寄托着海外乡亲的乡情乡谊。

  在传承传统牛肉烹调方法基础上,永定着力打造“全牛宴”,创新研制了牛肉药膳美食,满足养生人群需求。永定区土楼客家美食协会执行会长朱永平说,“全牛宴”已成为中国旅游百强县永定的一张靓丽名片,勾起海内外客家人及游客“永定归来不食牛”的舌尖回响。(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微视频:新时代的“她力量”

      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重保持在四成以上……进入新时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持续提高,在各领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成功撑起了经济社会发展“半边天”。  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中国首位进...

    时间:03-07
  • 花期预报显示:今年武大樱花初花期偏早

      中新网武汉3月7日电 (记者 马芙蓉)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7日发布最新樱花花期预报。根据花期预报模型结合物候观测结果,并综合考虑近期气温变化趋势,预测今年武汉大学樱花初花期将较历史平均初花期略偏早,花期长度较常年持平。  根据近50年物候观测资料,武汉大学樱花初花期(平均每棵树有3-5朵花)平均...

    时间:03-07
  • 新华网评:他们,连起了“万家灯火”

      “灌缝缝、补坑坑、修盖盖”,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王润梅和她的团队的工作日常。  她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名清掏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拿着洋镐叉子,在大街小巷掏泥”。  这样一份工作,她从18岁开始,一干就是30年。  委屈吗?不能说没有。王润梅接受新华网“新华访谈”采访时说,刚参加工作“觉得...

    时间:03-07
  • 工装换旗袍:广州一线建筑女工主题变装秀庆“三八”

      中新网广州3月7日电 (郭军 严定佳)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本着加强关爱一线建筑女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女性魅力服饰,满足一线建筑女工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打造具有时代感和魅力感的新时代建筑女工,中建四局一公司广州分公司开展了一场主题变装秀活动,带领建筑女工们变装旗袍,与广州地标建筑...

    时间:03-07
  •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刘彩红:探索高原气候奥秘,底子一定要硬

      中新网西宁3月7日电 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刘彩红:探索高原气候奥秘,底子一定要硬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我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自己看不懂的图片,老师一眼就能认清;自己不明白的技术原理,老师三五句话就能讲明白……”刘彩红曾经感慨,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按着初学的知识很难准确评估,为了高质量完成岗位...

    时间:03-07
  •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中新社乌鲁木齐3月7日电 (记者 孙亭文)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获悉,今年2月底,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南山站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NOWT)首次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通告予以确认,并授予临时编号2023 DB2。  近地小行星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太阳系小天体,与太阳最近距离不超过1...

    时间:03-07
  • 广西“环保妈妈”当纽带 “大手牵小手”助力垃圾分类

      中新网柳州3月7日电(林馨)在广西有一群特殊的志愿服务者队伍——“环保妈妈”,她们身体力行推动垃圾分类,并通过妈妈的力量影响孩子们,“大手拉小手,环保一起走”。  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妈妈的素质决定孩子的未来。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组建“环保妈妈”队伍,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

    时间:03-07
  • 幻觉认知谁更强?最新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差距显著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近些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因其很多方面的优越表现超过人类而备受关注。不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模型对幻觉轮廓“视而不见”,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角逐”在幻...

    时间:03-07
  • 塔吊“姐妹花”贡献城建“她”力量

      中新网合肥3月7日电(韩苏原 苗子健)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孙何小郢复建点施工现场,有一对塔吊“姐妹花”——38岁的徐引娣和39岁的吴莉。两人都留着干练的短发,但工作岗位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徐引娣的工位在几十米高的空中,一间前、左、右、下四个面都透明的玻璃房——塔吊驾驶室。...

    时间:03-07
  • 广西女法医:用基因密码打开证据的“嘴巴”

      中新网南宁3月7日电 题:广西女法医:用基因密码打开证据的“嘴巴”  作者 符振华 杨陈  “抽丝剥茧推断出死亡时间;手起刀落划开尘封线索;反复试验还原遗体身份;通过一滴血液,一缕毛发,就能千里追凶”。这是许多人对于法医的直观印象,供职于南宁铁路公安局刑事技术处的警务技术三级主管徐金莎,就是这...

    时间:03-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