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幻觉认知谁更强?最新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差距显著

2023-03-07 14:14: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近些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因其很多方面的优越表现超过人类而备受关注。不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模型对幻觉轮廓“视而不见”,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角逐”在幻觉认知上“扳回一局”。

交错光栅扭曲方法生成的样本。 曾毅研究团队 供图

  受人类和生物视觉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幻觉轮廓现象启发,中科院自动化所曾毅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将机器学习视觉数据集转换成幻觉轮廓样本的方法,量化测量当前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幻觉轮廓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证明,从经典的到最先进的深度神经网络都难以像人一样具有较好的幻觉轮廓识别能力,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在交错光栅效应(幻觉识别能力之一)的识别上也与人类水平相距甚远。

  这项人工智能与人类在幻觉轮廓方面尚有显著认知差距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细胞出版社旗下专业学术期刊《模式》(Patterns)上发表。该研究表明,目前,人类的视觉系统在幻觉认知问题上具有高度鲁棒性(也称稳健性,一般指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自适应能力强健稳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系统与生物视觉系统相比仍然存在根本性缺陷。

预训练模型测试结果。 曾毅研究团队 供图

  为何研究?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自动化所类脑认知智能研究组负责人曾毅研究员介绍说,幻觉轮廓是认知心理学中经典的幻觉现象,在没有颜色对比度或亮度梯度的情况下,生物视觉系统能够感知到一个清晰的边界。这一现象已经在人类和多种动物物种中被广泛发现,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等。

  独立进化的视觉系统中普遍存在幻觉轮廓感知能力,表明它在生物视觉处理中具有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幻觉轮廓感知也应该是人工智能视觉系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人类实验结果与深度学习测试结果对比。 曾毅研究团队 供图

  此前,深度学习模型的幻觉轮廓感知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深度学习模型对幻觉轮廓感知的鲁棒性比图像干扰鲁棒性更加复杂,主要障碍是幻觉轮廓的样本有限。大多数研究分析的幻觉轮廓都是在先前的心理学文献中手动设计,而这些测试图片无法直接与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任务相匹配,同时由于数量很少,无法形成一个有相对规模的测试集,很难以机器学习的方式去衡量深度学习模型的幻觉轮廓感知能力。

  如何研究?

  曾毅指出,这次主要研究了深度学习对交错光栅幻觉的识别能力,交错光栅幻觉是一个经典的幻觉轮廓现象,位移的光栅会在没有亮度对比的情况下诱发出虚假的边缘和形状。标准的交错光栅错觉能够让人类在实际上没有物理边界的情况下感知到中间的垂直线。交错光栅幻觉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研究中,以探索幻觉轮廓的生物视觉处理。

  中科院自动化所类脑认知智能研究组提出一种名为交错光栅扭曲的图像干扰方法,作为量化神经网络模型幻觉轮廓感知能力的工具。该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具有外部轮廓而没有纹理信息的剪影图像,从而系统性地生成大量幻觉轮廓图像。由于不同的参数设置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幻觉效应,这项研究对人类被试者进行测试,用于了解不同的干扰参数对人类被试的幻觉轮廓感知能力的影响。

类似端点激活神经元的现象和理论预言的拓扑结构。 曾毅研究团队 供图

  对于深度学习模型,这项研究训练全连接网络和卷积网络,收集了109种公开可用的预训练模型。同时,这项研究也招募了24名人类受试者,从而评估不同的参数设置下,人类的幻觉轮廓感知能力以及其对数字和图像识别的影响。

  有何收获?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自动化所类脑认知智能研究组工程师范津宇说,这项研究结合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提出将传统机器视觉数据集转换成认知科学中的交错光栅幻觉图像,首次对大量的公开预训练神经网络模型的幻觉轮廓感知能力进行量化测量,并从神经元动力学角度和行为学两个角度,检验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对幻觉轮廓的感知。

  本次研究实验中的所有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无论是否被训练、使用什么方式训练,都产生了神经动力学层面的沿着幻觉轮廓的激活。然而即使如此,这一神经动力学层面的激活并没有能够帮助到深度神经网络最终在行为学层面识别出幻觉轮廓。而唯一拥有相对好的幻觉轮廓感知能力的深度增强模型,则表现出端点激活效应,从而揭示未来突破这个问题重点在于端点激活和幻觉轮廓的关系。

  曾毅总结称,本项研究成果亮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提出系统性生成幻觉轮廓样本的方法;二是将视觉认知和机器学习数据集结合,实现对神经网络幻觉轮廓感知能力的量化;三是测试大量公开的预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四是发现幻觉轮廓感知较好的模型展现出计算神经科学理论预言的端点激活现象。

  这项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检验和部分重新审视了当前看似成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且证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人脑视觉处理过程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这还只是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显著距离的“冰山一角”,大脑运作的机理和智能的本质将继续启发人工智能,特别是神经网络的研究。

  “如果想从本质上取得突破,人工智能需要借鉴并受自然演化、脑与心智的启发,建立智能的理论体系,这样的人工智能才会有长远的未来。”曾毅说。(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为高铁探伤的“女医生”:将细心发挥到极致

      中新网长春3月7日电 (谭伟旗)车间内机器轰鸣,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王丽萍的工作节奏。从事无损检测二十三年,她从未出现过错探、漏探。  今年46岁的王丽萍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质量保证部转向架质控室探伤质检组组长,目前的工作对象是CR400BF智能型动车组。  王丽萍...

    时间:03-07
  • (两会声音)张文宏:最好每年接种疫苗应对流感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常涛)当前季节性流感进入上升期,有没有必要接种疫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6日晚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应对流感,最好每年都接种疫苗,“我认为老年人最好要接种”。  张文宏表示,应对流感,是不是要广泛接种疫苗,一直有争论。流感每年都...

    时间:03-07
  • 中国主要赏樱区“最佳观花期”预测:从南至北次第开放

      中新网南京3月7日电 (方彦蘅 徐珊珊)春和景明,万物生长,全国各地陆续进入踏春“赏樱季”。今年哪里的樱花会最早绽放?南京林业大学樱花研究中心副主任伊贤贵7日表示,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樱花从南至北次第开放,最早的去年12月初就开花了,而有的要今年5月中上旬才开花。  “樱花是蔷薇科、李属、樱亚属所...

    时间:03-07
  • 跟着《狂飙》的脚步,到广东台山吃特色煎面

      中新网广州3月7日电 题:跟着《狂飙》的脚步,到广东台山吃特色煎面  作者 李晓春 郭军  近期,内地电视剧《狂飙》热播之后,使一碗猪脚面成功圈粉无数。取景地广东江门市顺势推出“到《狂飙》取景点打卡”的文旅线路,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带旺了五邑地区的旅游业和餐饮业。  在江门台山,比...

    时间:03-07
  • 云南大理这支女子调解队“以柔克刚”化解矛盾纠纷

      中新网昆明3月7日电(缪超 王婷)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力角镇海良村,有一支“女子调解队”,由该村委会妇联主席杨世琼召集15名妇女执委成员组成。她们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和特点“以柔克刚”,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满腔热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这支“女子调解队”近日...

    时间:03-07
  • 建筑工地上的“铁玫瑰”:工人能安全回家是我最大的幸福和责任

      中新网合肥3月7日电(刘鸿鹤 卢勇龙)走进合肥璟和院项目工地,一个留着短发、戴着安全帽的“女汉子”,吆喝着提醒工友注意安全,不时还“拎”出几个没有按安全规范施工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她就是合肥璟和院项目书记侯静。  37岁的侯静已经有近18年的工龄,曾参建过安庆香樟里那水岸小区、海南西环铁路...

    时间:03-07
  • 陕西:华北豹栖息地不断扩张 凸显生态“由黄到绿”之变

      中新网西安3月7日电 (李一璠 白腾)记者7日从陕西省延安市劳山国有林管理局获悉,该局联合延安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团队,经过一年的红外相机监测,2022年3月2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2022年11月18日在桥镇乡分别两次拍到成年华北豹活动的踪迹,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华北豹健硕的体态。  据延安大...

    时间:03-07
  • (两会声音)赴京“种草”的非遗传承人石佳:“她力量”激活苗乡“指尖经济”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题:赴京“种草”的非遗传承人石佳:“她力量”激活苗乡“指尖经济”  记者 唐小晴  首次赴京履职,自言“责任重大”的新任全国人大代表石佳有些忐忑。不过,她准备充分。这位“80后”湘西苗绣传承人的行李箱里有一份有关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两套上会穿的精致苗服、一些用塑料...

    时间:03-07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王焰新:加大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马芙蓉 魏海勇)“深部地热取热发电和梯级综合利用,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近日受访时建议,加大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地热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以及岩浆构造...

    时间:03-07
  • 代表委员这一天|张进: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做好中国自己的机器人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这一天,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负责人张进,第一次作为人大代表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人大开幕会,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他充满激动与期待。  张进认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要突破“卡脖子”...

    时间:03-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