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养眼”“养肺”又“养胃” 新疆博斯腾湖初春见闻

2023-02-27 16:4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新疆博湖2月27日电(喇小飞)进入雨水时节,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记者漫步于新疆博斯腾湖冰雪未消融的湖面上,视野所及是一望无际的冰面,“冰天”相接,蔚为壮阔。

  博斯腾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焉耆盆地内最低洼处,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第八家国家5A旅游景区,2021年被收录于第一批新疆重要湿地名录。

  冰推奇景养人眼

图为晴天时的冰推景象。 年磊 摄

  走在泛着淡青的冰面上,远处一长溜耸起的白色冰状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随行的博湖县宣传部工作人员才登巴力说,那是博湖的冰推,每年进入冬季,受到昼夜温差、湖面风浪以及水流作用的多重影响,博斯腾湖的冰面上会形成冰推、冰裂等景色。

  “现在天气逐渐转暖,冰层薄的地方已经开始融化,断裂的冰块随水流移动,受到阻碍后相互挤压就会形成这样的景观。”才登巴力说。

  望山跑死马,看似很近,实际上却花了我们十几分钟才抵达这条“白线”旁,只见大小不一的冰块亲密的“依偎”在一起,曲折连绵地在湖上划出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裂口。“线内”冰块大者高近两米,耸立在湖面,仿佛缩小版的冰山。

  才登巴力笑着说,这只是大规模冰推来临前的先锋军,等到三月多,湖面开始大规模融化,层层叠叠的碎冰在水面移动的景象更为壮观,常吸引众多附近居民与游客前来观赏。

  走在宽阔的湖面上,顿觉心胸开阔。湖面冰层满布因为湖水冰冻后膨胀挤压而形成的不规则裂纹,凑近仔细看时,隐约能瞧见冰层下的水流在缓缓移动。冰层上两条并列走向远处的粗壮划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才登巴力说,这是渔人冬捕拉网时留下的痕迹。

  等到夏秋季节,湖面碧波万顷,风起时波光粼粼,阳光下似满湖碎金。风定时湖面又如无暇翡翠,与明蓝高远天空相接,天水一色,美不胜收。

  广袤水域养人肺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受惠于博斯腾湖这片烟波浩渺的水世界,湖北侧的焉耆盆地表现出与四周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沼泽遍地,被称为是“北国江南”,夏日温度较新疆其他地区低。

图为天鹅在博斯腾湖湿地休憩。(资料图) 年磊 摄

  作为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净化能力是同等地域森林的1.5倍,在维持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22年12月发布的《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博斯腾湖水量显著增加,从2012年的57.6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81.8亿立方米,增加了42%。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博斯腾湖水位和面积恢复,水体咸化明显缓解,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的好转使得包括天鹅、白鹭、苍鹭、赤麻鸭等120余种珍稀鸟类在内的鸟禽,将此作为主要栖息地以及迁徙通道重要节点,每年都会来这里繁衍生息。

  为这些鸟禽提供居所与食物的60万亩芦苇湿地,不仅对博斯腾湖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同时也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可用于造纸、沙漠芦苇草方格、特色工艺画等等。

  由于当地回暖较早,今年赤麻鸭抵达博斯腾湖的时间较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我们沿湖寻觅着天鹅与赤麻鸭的身影,逐渐消融的湖滩散发着水草与淤泥特有的气味,沿湖行走一阵,不见天鹅的身影,只远远瞧见一群飞鸟在岸边翱翔,一时只觉天地辽阔,兴尽而返。

  有机好鱼养人胃

  博斯腾湖属于山间陷落湖,发源于天山中部的开都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水域面积足有1646平方千米,如此广袤的水域孕育了青、草、鲢、鲫、鳙、五道黑(赤鲈)等24种淡水鱼类,水产品年产量5000余吨。

  记者了解到,博斯腾湖2005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认证,其出产的赤鲈、鲢鱼、鳙鱼、乌鳢、鲫鱼、青虾、池沼公鱼、鲤鱼、草鱼、中华绒螯蟹十个水产品种和大湖区150万亩水域已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是中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域。

图为游客在博斯腾湖景区购买“缸子鱼”。 胡侍琦 摄

  鱼的吃法多种多样,清蒸红烧不一而足,但在缸子里做鱼是当地人的一道“金招牌”,将刚刚捕捞上岸的博湖有机鱼搭配本地红辣椒和配菜,放在搪瓷缸子中小火慢炖,开盖后香味扑面而来,往往令人食指大动。

  当地人说,等到六月份禁渔期结束,他们常常携亲带友,在湖边垂钓,以博湖鱼、博湖水为原料现场烹制,佐以本地特产红辣椒,现做现吃,鱼鲜汤美,是夏日湖边纳凉一大乐事。

  如今,以博湖有机鱼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博湖鱼作为大自然本真的馈赠,其鲜香养胃的精髓就是好水好鱼好食材,以“土”为特色,制作手法上保留老手艺,对食材的原生态品质要求极高,味道也更加鲜美。(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如何让罕见病患者“粮食不断”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罕见病患者用药环境持续改善,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  每到2月,山东省济南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邹卉就在盼望着2月最后一天的到来。因为,这是属于罕见病医生和患者的特殊日子。 ...

    时间:02-28
  • 一名医学毕业生的助人实践

      医学生赵若清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不到两年,便离开了医疗系统,转而在健康领域创业。兜兜转转,如今,他又踏上了跟医院密切打交道的旅程。  尽管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但赵若清却依旧做着想方设法助人的工作。他依托的正是他创办的“小青树医路同行”组织。这家组织自...

    时间:02-28
  • 两年问了150个人,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前不久,29岁的青年江畅在B站上发布了他的原创视频《我花了2年,问了150个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很快这条视频的点击量就突破27万,评论留言1447条。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既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和核心问题,也是每一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的现实困惑。  从1980年,《中国...

    时间:02-28
  • 骚扰电话治理需从源头入手打出“组合拳”

      “精准”电话推销暴露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骚扰电话治理需从源头入手打出“组合拳”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谢谢,不需要。”  “暂时不考虑。”  “你不要再打来了!”  ……  接听电话语气变化的背后是北京市民张思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从无奈到愤怒...

    时间:02-28
  • 300多年过去了,“三体问题”有解了吗

      编者按 岁末年初,《三体》《流浪地球2》等科幻影视作品中的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引发了人们对科幻造梦、科学圆梦的讨论。  科学与科幻“你来我往”、互为灵感并非新鲜事。有1000部科幻作品,就有1001个科学问题。今起本报推出“科幻开脑洞 科学找答案”栏目,以科幻...

    时间:02-28
  • 73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 涉及31个病种

      73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 涉及31个病种  另有81种处于临床试验及上市申报阶段,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药物占比超五成   我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确诊难、治疗方法少、可用药品少等难题交织,让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身陷困境。随着罕见病药物利好政策...

    时间:02-28
  • 寻找20元人民币上的漓江渔翁

      寻找20元人民币上的漓江渔翁  竹筏、渔网、渔灯成了装饰,渔翁成了模特,漓江山水如故   黄昏已至,散落在岸边的竹筏暂停栖息,戴着斗笠的渔民撑着筏子向江心划去,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筏尾开出涟漪。竹筏两端的火光晕染在江面,近处的圆润山丘悉数被照亮,摇头摆尾的鸬鹚扑...

    时间:02-28
  • 甲流高发 如何做好防护?

      北京上周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上升78%,甲流占比99%  甲流高发 如何做好防护?   新京报讯 2月2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上周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

    时间:02-28
  • 广西河池:金城江区突发山火 消防人员正在全力扑灭

      2月27日下午,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的一座大山突发火灾,通过附近群众提供的视频显示,现场火势凶猛,火苗从半山腰往山顶蔓延,夜间尤为明显,同时天空中还飘着浓烟。  据河池市金城江区应急管理局介绍,当天下午4时许,金城江区应急管理局接到有关报警后,立即组织消防人员到达现场灭火。起火的后山是一座...

    时间:02-28
  • 北京市属公园蜡梅陆续进入观赏期

      市属公园蜡梅陆续进入观赏期  今年春天首个赏花季开启 颐和园、玉渊潭、紫竹院等公园均可观赏   本报讯(记者 王斌)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近期北京的天气将出现明显的回暖趋势,公园里的蜡梅率先展露初春的气息。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颐和园、玉渊潭、紫竹院等市...

    时间:0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