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报复性”存钱?可能是对年轻人最大的误读

2023-02-10 06:36: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扎堆儿”存钱反映出年轻人想要对生活拥有更多掌控感的心理。

  ---------------

  “之前喝挂耳咖啡,现已换成速溶咖啡;之前请朋友吃饭,现在非AA绝不出门;之前天天点外卖,现在亲自掌勺做饭;之前香水一大瓶,现在也只囤点小样……”

  “无论消费怎样降级,姐妹们都要坚持记账,坚持存钱”,这是某博主在社交账号中发布的鼓励粉丝坚持存钱的帖子,而在评论区,大批被“存钱”标签吸引来的粉丝正在互相交换着自己的攒钱经验。

  豆瓣的“穷人版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自创立以来更是吸引了22万成员的加入。

  似乎,比起“报复性”消费,现在的年轻人们更热衷于“报复性”存钱?

  工作多年的田娜在2022年年初开始攒钱,一年时间,她存够了人生中第一个六位数。

  刚工作半年的师琴,听从网友建议每月将工资的30%存入银行定期。

  瑶瑶与男朋友则拥有一个共同的存折,双方约定每月向账户打入固定金额,目前余额已经达到10万元。

  存钱之前的田娜一直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花钱是她取悦自己的主要方式。“以前我总觉得钱是赚出来的,不是存出来的。每次碰到想买的东西,哪怕用花呗、银行卡透支也要买,想着反正也能赚回来”。

  但在疫情期间,田娜身边的同事、朋友接连被裁员,因为没有存款,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件事对我影响非常大,那时,我才意识到有些安全感其实是来源于银行卡上的数字”。

  师琴的存钱源自对于独立的向往。“感觉跟我的性格或做事方式有关系,读研开始我就不再好意思向爸妈要钱,手里有点存款,会让自己更独立,也更有安全感”。

  瑶瑶存钱则是因为她想和男朋友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房子不用太大,但是一定要有,那是我们组建新家的标志。存款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份保障”。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认为,“扎堆儿”存钱反映出年轻人想要对生活拥有更多掌控感的心理。疫情之后,他们意识到社会生活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出于风险应对的考虑,年轻人倾向于变得更加保守。

  存钱是年轻人应对社会生活无力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灾难来临时,有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储备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存钱会上瘾”,看似平平无奇的存钱行为积攒起来却足以引发消费观乃至整个生活方式的质变。

  存钱后的田娜最直观的感觉是“家里的东西变少了”“以前掉进消费主义陷阱,什么都想拥有。现在才发现口红、粉底一个就能用好久”。

  “贵的奢侈品包包背着心里也不得劲,不是担心这里刮了,就是担心那里碰了,反而是帆布包省心又舒适。”偶尔碰到特别喜欢或特别想买的商品,田娜会加进购物车,冷静几天再说。

  现在,田娜最开心的事便是把攒下来的钱存死期或者是买黄金,如果偶尔做副业赚到钱,她会奖励自己出门旅行放松。田娜称自己的消费观为“骑自行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反正不会让自己受委屈”。

  师琴在上大学时也曾羡慕过互联网上炫富的网红,但工作后她发现,“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也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一面,根本不是事实的全部”。

  于是,师琴将目光从互联网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亲人身上,“我爸妈在老家工资也不高,但是他们一直很节省。30年时间,他们用省下来的钱供我们兄妹俩完成学业,也给全家攒出了换新房的钱。其实,普通人都在踏实且努力地生活。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攀比会轻松、快乐很多”。

  下一步,师琴想要学习更多的理财知识,一边开源,一边节流。“钱是赚出来的,也是存出来的,有钱不存就花没了,没钱更是没法存。从爸妈的经历来看,存钱是很有必要的,平时看不出来,日积月累还是不一样的”。

  瑶瑶说存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了解自己真实需求的过程。在开始存钱时,瑶瑶过得很痛苦,“那段时间我变得很抠门,甚至会因为多买了些蛋糕、水果就内疚好久。物极必反,无节制地消费与一味地省钱都很难坚持”。

  于是瑶瑶静下心分析自己的真实需求,“我很喜欢吃,只要不在吃这件事上受委屈,其他都好说”。慢慢地,瑶瑶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把花销控制在工资的20%以内,用这笔钱‘挥霍’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把剩余的钱攒下来。”这样的方式被瑶瑶称为“快乐攒钱法”。

  存钱之后,她们的消费方式似乎也逐渐趋于理性,更多追求实用与性价比,追求满足内在的真实需要。

  在陈武看来,无论是主动选择存钱或是躲避消费陷阱低物欲生活,都是年轻人在认知上的一种进步。他们逐步摒弃了用非理性消费来补偿心理需求的习惯,不再被商业化的宣传内容洗脑,将精致生活与“对自己好”相挂钩。他们开始去思考、去反思“怎么做才是真的对自己好”“什么才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

  陈武并不赞同用“报复性”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来想象年轻人,无论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在他看来都是不恰当的。

  陈武谈道,年轻人“扎堆儿”存钱其实是短期内的一种应对策略,是危机过后的一种补偿性心理,相信随着疫情放开后经济逐步复苏,年轻人的存钱策略将会再次调整。

  但陈武认为思维方式的改变则是长期的。经过疫情的冲击,年轻人对于金钱、消费的认知已悄然发生变化,整体向理性与客观回归。

  “我认为相比于过去的时代,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是更加真实的。在以前我们讲人情、讲关系,但现在的年轻人却敢于享受社交本身,拒绝无效社交;过去大家更倾向于炫耀式消费,用好手机、开好车,充面子,但现在的年轻人在消费时则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更关注实用层面的需求”。

  陈武认为金钱、消费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都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环。金钱观、消费观的改变将会带动其他观念的改变。“年轻人正在逐渐打破社会上的一些虚假现象,朝着更加真实的方向发展。体现在金钱层面,年轻人反而更加回归质朴,他们会因为脚踏实地存钱而内心充实”。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最高检:对新型毒品犯罪一手抓打击 一手抓治理

      中新网2月10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10日在最高检厅长网络访谈活动中表示,近年来,新型毒品层出不穷,禁毒形势严峻复杂;针对毒品犯罪新变化,检察机关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治理,不断提升惩治效果。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图片来源:最高检网站  元明介绍,从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看,当前...

    时间:02-10
  • 广东对一级古树名木实行视频监控保护

      中新网广州2月10日电(程景伟 林荫)据广东省林业局10日消息,为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广东日前已完成对全省828株一级古树名木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视频实时监控数据回传至广东省林业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展示,实现24小时全天候精准监控和可追溯保护。  据了解,广东省一级古树名木最高树龄已超过1...

    时间:02-10
  • “疫后”新学期,新在何处?

      新闻1+1丨“疫后”新学期,新在何处?  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的第一个“开学季”来了,学校要做好哪些防控工作?新学期的体育课该怎么上?还没“阳”过的孩子怎么办?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问题如何疏导?《新闻1+1》今晚连线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戴兴海、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共同关...

    时间:02-10
  • 一位特岗教师扎根乡村的十年

      新华社沈阳2月9日电 题:一位特岗教师扎根乡村的十年  王莹、刘艺淳  刷着南方城市陆续开学的消息,华晓娟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充满期待。她一遍遍地补充着教案的细节,准备讲好“开学第一课”。这将是她作为特岗教师在法哈牛学校的第十个学年。  十年前的2013年秋天,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华晓...

    时间:02-10
  • 广角观黔景:五边五面看贵州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广角观黔景:五边五面看贵州乡村振兴》的报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五年来,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贵州发生历史性巨变,114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国...

    时间:02-10
  • 新华微评·强信心加油干:用汗水播下丰收的“种子”

      【新华微评·强信心加油干:用汗水播下丰收的“种子”】备足农资、农机下乡、修缮水利、做好田间管理……春意渐浓,田间地头再现生产劳作的火热场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不负春光、不误农时,新一年的好收成就有了坚实基础。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挥洒在大地的每一滴汗水,都...

    时间:02-10
  • 甘做上山文化“摆渡人”

      甘做上山文化“摆渡人”  ——追记浙江省浦江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  守着上山一粒万年稻米,孜孜不倦让上山文化发扬光大;人如其名,踏踏实实做事,一心一意为民谋利……4个月前,“上山文化摆渡人”——浙江省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52岁。日前,中共浙江省委作出《关...

    时间:02-10
  • 招聘会开到了家门口

      【我在现场】招聘会开到了家门口  【我在现场】  立春已过,天气依然有些清冷。一大早,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村委会的院坝里便开了锅——工厂招聘会开到村民家门口啦。  “有适合我的岗位吗?”村民郑传超挤进人群,嗓音里透着急切,“我在金属制品厂干过,会开数控机床。”  “正缺你...

    时间:02-10
  • 乡村医生 走过疫情寒冬

      2023年春节刚过,在河北省平泉市小寺沟镇黑山口社区南仓子村,52岁的村医林玉才正忙着在村里进行每个季度一次的慢性病重点人群走访。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后,他的工作重心逐渐回到对村民的诊疗服务中。此前,他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为村民做核酸检测采样,为了配合一些村民早晨7点进...

    时间:02-10
  • 大山里的年轻钢轨“女医生们”

      早上7点半,雪后的大山里寒风刺骨,中铁郑州局月山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的4名年轻女探伤工,来到太焦铁路K374+300处,她们要用90分钟给山里3000米长的钢轨做“B超”。  “张悦和陈丽洁一台仪器,胡帆和刘倩囡一台仪器,准备上道。”今年是4个姑娘独立作业的第一个春运,班长郭长英反复提示着,“天气冷,检查一定...

    时间:02-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