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从“国家的孩子”到“草原的孩子”: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守护

2023-01-07 18:2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走基层)从“国家的孩子”到“草原的孩子”: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守护

  中新网呼伦贝尔1月7日电 题:从“国家的孩子”到“草原的孩子”: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守护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备齐草料、凿冰取水……新春将至,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忙着为牛羊备“年货”。

  忙碌之余,巴图呼家的蒙古包内热气腾腾,牧民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喝着热奶茶,向巴图呼讨教畜牧攻略。

  只要提及畜牧业,巴图呼便一改平日的内敛,饶有兴致地讲着如何照顾初生牛犊、如何喂养、如何取暖、如何接双胎羔等。

图为巴图呼在自家牧场干活儿。 巴图呼供图

  从“国家的孩子”到“草原的孩子”,再到利用现代化机械发展畜牧业、利用网络直播分享日常生活,如今的巴图呼已俨然一副新牧民的模样。

  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开启一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爱心接力。

  孩子们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草原深处。其中,呼伦贝尔接收了300多名“国家的孩子”。

  家住新巴尔虎右旗的牧民塔巴海和道勒玛夫妇符合领养条件,1964年,4岁的巴图呼和6岁的姐姐娜仁其木格成了塔巴海和道勒玛的孩子。

  巴图呼从小愿意听母亲讲他们回家的故事,他还清晰地记得母亲讲过,得知符合领养条件后,她和父亲迫不及待地赶着勒勒车,从牧区到城里,再转乘火车去接孩子们。

  “母亲说,他们既兴奋又担忧,全然忘了路途的疲劳。”巴图呼回忆道,父亲整夜未眠,不时和母亲确认孩子的衣服够不够穿、有没有吃饱饭、会不会不适应。

  “姑姑一手抱着4岁的我,一手牵着6岁的姐姐,把我们领到父母面前,父亲奔向姐姐抱住她,母亲奔向我……”父母亲曾经常提起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巴图呼红了眼眶,“语言不通和陌生的环境也阻挡不了父母亲扑面而来的温柔和爱。”

  在草原上度过的童年是巴图呼最幸福的时光,父母的舐犊情深和父老乡亲无微不至的关照,让巴图呼与娜仁其木格从未觉得自己是孤儿。

  回忆起刚到草原的日子,巴图呼说,那时候没有精美的糖果零食,可是他们的童年却充满了蜜糖般的美好回忆。“小时候过春节,母亲在蒙古包内熬着奶茶,父亲在外面搭起炉灶煮羊肉,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会把他们的糖果送给我们。”

图为巴图呼和妻子。 巴图呼供图

  如今,过春节仍会煮肉熬茶,只是这份手艺传到了巴图呼和妻子手里。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巴图呼和娜仁其木格最大的遗憾,“在最不容易的年代,父母把最好的一切给了我们,如果他们还在世,能看看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该有多好!”

  巴图呼有一张如宝贝般珍藏的照片,那是他和姐姐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蒙古袍,也是他们来草原后的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父母紧紧握着巴图呼和娜仁其木格的手,淳朴的脸上难掩喜悦。

  “我和姐姐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大成人,是这辈子最大的幸事。”巴图呼感慨道。

图为巴图呼一家。 巴图呼供图

  畜牧业是草原牧民的根本,在巴图呼心里,父母一辈子守护着这片草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的巴图呼也不例外,只是他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方式,将自家牛羊集中饲养,利用撒料机、智能监控和各种农用机械实现现代机械化养殖,“这也是守护草原的最好的方式。”

  “父母把我们带回草原,让我们在草原上有了幸福安稳的家,我们是‘国家的孩子’,也是‘草原的孩子’。”身着蒙古袍,站在自家牧场上,巴图呼自豪地说着。

  如今,巴图呼和姐姐都以畜牧业为生,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世世代代守护这片草原也变成了他们的心愿。(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社区要有养老“明白人”

      目前,我国65岁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对许多人来说,如何养老成了必须要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黄岚  建立社会监护制度  为“老有所养”提供保障  广州老年人口呈快速增...

    时间:01-08
  • 探亲流成节前出京主体

    昨天,春运首日,不少心急的旅客踏上回家的旅程。 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讯(记者 孙宏阳)为期40天的春运大幕昨日正式拉开。市交通委预测,今年春运,铁路、民航、省际客运进出京总量2536万人次,日均63万人次;高速公路日均180万辆次;市内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1103万人次。受疫情影响,务工、学生流春运前已陆续离...

    时间:01-08
  • 新闻调查丨家庭医生的这个冬天

      从1月8日开始,我国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执行了近三年的新冠“乙类甲管”将降至“乙类乙管”。防疫政策“换挡”,工作重心也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在“新十条”推出的第二天,12月8日起,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公布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政策和医生联系电话,并提醒居民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居家治疗...

    时间:01-08
  • “找课本茬”背后的创新精神培养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多少度数的角?“除了30度、45度、60度、75度……应该还有165度!”据媒体报道,对小学课本上的这道数学题,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四年级学生米之贤、廖钧宇发现,自己找到的一个答案并不在所列参考答案中,他们就这一疑问给教材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回信中,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的探究...

    时间:01-08
  • 北京丰台站:百年老站新生后首迎春运

      【新春走基层】百年老站新生后首迎春运  1月7日,2023年春运正式开启。这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运,也是百年老站北京丰台站新生后迎来的首个春运。  始建于1895年的丰台站是北京第一座火车站,先后成为京汉、京奉、京张等铁路上的重要车站。随着北京铁路布局的调整,2010年,丰台站停止客运...

    时间:01-08
  • 地铁不再测温,书店不再扫码……今起北京疫情防控有这些变化

      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及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防控、学校防控、养老机构防控等5个配套专项工作方案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今天起,这些变化直接关系你我的生活——  核酸检测:单人单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

    时间:01-08
  • 北京“双减”工作专班提醒家长和学生:违规竞赛存在3个常用套路

      掌握合规竞赛白名单、警惕违规竞赛套路、参加违规竞赛有风险……昨日,针对寒假期间的违规竞赛等问题,北京“双减”工作专班特别发出提示。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双减”工作深入推进,北京“双减”专班持续发力,保持治理各类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寒假期间,北京“双减”工作专班将持续紧盯假期易发...

    时间:01-08
  • 成都街头大叔卷入车底 20多人火速抬车救人

      点赞   成都街头大叔卷入车底 20多人火速抬车救人  1月5日中午,成都市成华区一环路东三段玉双路一十字路口,一辆白色小轿车与两辆电瓶车发生碰撞,导致一辆电瓶车连车带人摔倒路边,另一辆电瓶车驾驶员整个身体被卷入车底。  巨大的撞击声引来路人纷纷聚集,现场人们的呼救声此起彼伏。很快,从四面...

    时间:01-08
  • “微网实格”助力农村疫情防控

      农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重要关口,是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春节的临近,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更加需要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  1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发...

    时间:01-08
  • 家,在前方 春运首日他们的笑容挂在脸上

      一年的时间线走到腊月中旬,火车上、候车厅,接上大半盒开水,方便面的香味一飘,回家的气氛值就拉满了。  1月7日,2023年春运拉开大幕,这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实行“乙类乙管”的第一个春运,在连续两年因疫情防控而普遍提倡“就地过年”之后,今年,已经有不少人踏上归途。  你想家了吗?  春运首日,在成都...

    时间:01-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