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家,在前方 春运首日他们的笑容挂在脸上

2023-01-08 02:42:55

来源:成都商报

  一年的时间线走到腊月中旬,火车上、候车厅,接上大半盒开水,方便面的香味一飘,回家的气氛值就拉满了。

  1月7日,2023年春运拉开大幕,这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实行“乙类乙管”的第一个春运,在连续两年因疫情防控而普遍提倡“就地过年”之后,今年,已经有不少人踏上归途。

  你想家了吗?

  春运首日,在成都东站、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踏上归途的人们。

  他回重庆:打算给父母换智能手机

  61岁的建筑工人老周,一大早赶到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开往重庆某地的大巴车,将在3个小时后发车。

  这是老周第一年在成都的建筑工地打工。前些年,大年过后,老周从重庆老家出发,辗转过全国数不清的工地和工厂。到了年末,再大包小包地回家。

  每年的回家路,老周都记忆犹新。

  从前的绿皮车上“人山人海”,从车门进不去,就从车窗爬进去,有时候,厕所里都得挤着六七个人。高铁动车通了,车票不难买了,车厢也宽敞舒适了。去年回家过年,儿女给他买了从南京回重庆的飞机票,那是他这辈子第一次坐飞机,从舷窗往下望:“下面的山就像玩具,盘山公路像波浪一样好看。”

  但这次回家,老周还是选择了长途汽车,“坐车习惯了。”

  对于远行的人来说,父母身体健康,是出门的“底气”。老周父母年过八旬,还能下地种田。前段时间,父母感染了新冠病毒,还在成都的老周非常担心。反而是老人宽慰他,常常给他打电话:“我们身体很好,你在外头要宽心。”

  今年回家,老周打算给老人换成智能手机,教会他们视频通话,就可以常常“见面”了。

  他回河北保定:“年货”是5棵树苗

  在车站的匆匆人群中,勤俭朴实的农民工们是最容易分辨的——他们的行李常常是大包小包,一床被子、一捆衣架,甚至一个洗脸盆。只要用得上、还能用,就不能舍弃。

  成都东站西广场的花坛边,部分候车人在这里透透气、抽支烟。55岁的葛文巨,和老乡们比起来,行李特别多。除了必要的随身行李外,多了一个蛇皮口袋——装着5棵小树苗。

  两棵枇杷树,3棵柑橘苗,半米多高,“沃柑、丑柑和爱媛。”老葛卷了卷袋口,一把将树苗拎了出来,泥土严实地包裹着树根,得有二三十斤,打量着自己精心备下的“年货”,葛文巨颇有些心满意足。

  5棵树苗是一个月前,葛文巨在镇上集市买的,连苗带土,叶片还青绿着,枇杷树苗的顶端,甚至还隐约长出了嫩芽。“柑橘(苗)10块(一株),枇杷15(一株)。你们(四川)这边的人都种橘子。”葛文巨计划好了,带回老家种在花盆里,“我们那儿冬天(温度)零下了,得搬到屋子里去。”

  葛墨耕坐在葛文巨对面,他们都是河北保定人,同行的其他几位,也是同乡同村。两年前,老家的瓷砖原料厂从河北搬到了四川夹江,一个村里的二十多个人,都远赴四川务工。厂子里从老板到员工,都是同乡,“吃得惯,吃辣椒都没问题。有食堂,想吃米就吃米(饭),想蒸馒头就蒸馒头。”葛文巨说,“四川人热情、和善得很,我们出厂子,走到哪儿都招呼我们吃饭。”

  从夹江到成都,百十来公里,火车票是中午12点前的,怕耽误,一行人一大早就座车到了成都东站,到站时还不到9点。他们是厂里最后一批回家的。

  中午12点前出发,8日上午八九点,葛巨文和同乡们,就到家了。

  他们在相遇:人间美好,莫过于久别重逢

  如果在进站口,看见的都是漂泊归家前的喜悦;那么在出站口的等待,则多了一份久别重逢的期待。

  “你在哪呢?”女生故意躲着,从另一个出站口出站,调皮地从背后蹿了出来,拍了拍正在踮脚往出站口张望的男生肩膀,下一秒,就扑进了怀里。

  “快,喊小姨。”刚刚咿呀学语的宝宝,被等候在出站口的家人一把搂过,额头亲昵地蹭着孩子的脸蛋儿,一点也不怯生的孩子也“咯咯”笑起来。另一些家人接过行李,“走走走,婆婆在家头念了多久了,咋个还没到?”

  “你一会想吃啥子?”“好久没吃火锅了。”“你小舅说开车在东广场接我们,哪边是东呢?”“跟到爸爸妈妈,这里人太多了,不要走丢了”……

  西广场上,仍有不少人喜欢在“成都东站”的大字下拍照留念,“都站好,妹妹像哥哥那样,摆个姿势。”两位老人带着两个孙孙,要回营山,进站前,拍张照给孩子爸妈看。

  50多岁的刘大哥,要回绵阳江油,拎着一大桶工具、铜线,行李箱里是铺盖被褥。“出来打工的 ,带啥子出来就要带啥子回去。”刘大哥小心地拎着一个铜管,家里的钓鱼竿还差一截,回去自己焊上。过两天,刘大哥还要来成都一趟,把1岁的孙娃接回家,“他们(儿女)都在成都买了房,这几年过年也没回去。”刘大哥笑嘻嘻地说,“今年我把孙娃接走了,看他们回不回来。”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福建森林消防“舞龙高手”再显身手

      中新网漳州1月8日电(李袁辉 蔡增欣)咚锵咚锵咚咚锵……锣鼓声声震天响。“一、二、三,依次跨步,跟随龙头摆动。”训练场上,消防员林鹏辉正在和队友们一起为大队新年晚会的舞龙表演做准备。  林鹏辉是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龙岩支队漳州大队六中队的一名预备消防士,2021年7月毕业于福建集美大学民族...

    时间:01-08
  • 秦岭山下“咖香”飘 冲煮之味引客来

      中新网西安1月8日电 题:秦岭山下“咖香”飘 冲煮之味引客来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党田野  冬日暖阳之下,望着远山层峦叠嶂,品味着一杯手冲咖啡的香醇……这一份令都市人所艳羡的“仪式感”,在西安城南的一个小山村,却已成为一种“日常”。  黄良新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依秦岭,北望镐河,与大部分北...

    时间:01-08
  • 春运启程 “机车医生”问诊忙

      中新网西安1月8日电(党田野 糜强)随着春运的到来,铁路人的“大考”也拉开帷幕。位于秦巴山区的安康机务段第一整备场里灯火通明,“机车医生”曹壮正和工友们拿着工具,专心致志地检查机车上、中、下各部件,确保列车行驶安全。  深夜时分,51岁的曹壮头戴黄色安全帽,眼神追随摄像手电的光束,“扫描”着...

    时间:01-08
  • 广西到越南国际班车恢复运营

      中新网南宁1月8日电 (王伟臣)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8日起正式实施,当天,广西南宁埌东汽车站内,几名旅客正在重点旅客候车区候车,他们将搭乘首趟恢复的中国南宁至越南河内国际班车。图为首趟恢复的中国南宁至越南河内国际班车。 王伟臣 摄  该趟班车驾驶员黄世发一早就驾车来到汽车站迎接...

    时间:01-08
  • 巴西青年“穿越”古都:用“身体”感知中国

      中新网西安1月8日电 题:巴西青年“穿越”古都:用“身体”感知中国  作者 杨英琦  走进汉服店,巴西青年安安拿到自己早已选好的汉服样式,熟稔地穿戴起来。“我今天穿了一套红色的宋制汉服,领口和袖口上有精致的暗纹,我的帽子两侧还有两根‘长翅’,很有特色……”换装完毕,安安兴冲冲地对镜头介绍道。...

    时间:01-08
  • 春运首日发送旅客3473.6万人次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7日(春运第1天,农历腊月十六)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473.6万人次,环比增长11.1%,比2019年同期下降48.6%,比2022年同期增长38.9%。  其中:  铁路发送旅客601.8万人次,环比增长13.2%,比2019年同期下降35.7%,比2022年同期增长18.4%。  公路...

    时间:01-08
  • 中国北疆春运首趟冰雪旅游专列开行

      中新网哈尔滨1月8日电 (周晓舟)7日23时许,由哈尔滨始发的Y687次旅游专列缓缓驶离站台,这是今年春运期间开行的首趟冰雪环线旅游专列,来自中国华东、华南等地区的游客搭乘专列,盛装开启冬日畅游北国风光之旅。  随着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门迎客,吸引了中国各地游客前来感受冰天雪地中的别样乐趣,冰雪大...

    时间:01-08
  • 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个落地国际航班抵达广州

      中新网广州1月8日电 (记者 郭军)1月8日凌晨00:16,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中国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该班旅客也是疫情三年以来首批免入境核酸检测和入境隔离措施的受益者。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个落地国际...

    时间:01-08
  • 春运首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621.7万人次

      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1月7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621.7万人次。1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61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8449列。(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许景云)...

    时间:01-08
  • 新春走基层|村医夫妻“最后一公里”的战“疫”

      央视网消息: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村医作为最基层的医务人员,是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总台“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罗亭镇上坂村,跟随一对村医夫妻,记录下他们“最后一公里”的战“疫”故事。  晚上8点多,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罗亭镇上坂村卫生室的医生曹和槐刚刚出完诊,就接到了爱人柯...

    时间:01-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