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权威访谈)

2023-01-07 08:20:00

来源:人民日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助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三农”有哪些潜力和空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推动粮食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记者:2022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请问今年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唐仁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同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超出预期,大豆自给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这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基础支撑。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将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两稳”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两扩”就是扩大豆、扩油料,今年再扩种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两提”就是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当前,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工作。一是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两手抓,千方百计稳住面积。经国务院同意后继续向各省份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任务,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加大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权重,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政治责任。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将保持稳定,还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农田“硬件”和科技“软件”两手抓,把单产提上来。今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同时强化科技支撑,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集成运用精量播种、侧深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开展粮油作物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分作物、分区域组织开展高产竞赛,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有明显提升。三是防灾减损和机收减损两手抓,努力把损失降下来。积极协调提前下拨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关键措施,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持续推进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从长远看,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一定要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要全面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抓物质基础,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又抓机制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三农”有巨大空间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今年“三农”领域如何助力稳增长扩内需、畅通工农城乡循环?

  唐仁健:“三农”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特别是在加快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方面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

  一是优化供给扩大消费。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今年要从供给端和流通渠道发力,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硬设施、优化软环境,扩大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的农村覆盖率,让农产品“上行通畅”、工业品“下沉顺畅”,促进城市食品消费升级和农村耐用品消费增长。

  二是扩大建设牵引投资。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眼睛不能只盯着城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这方面有着巨量的投资需求。初步测算,未来5—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乡村建设投资需求就有近15万亿元,对建材、水泥、钢筋、机械等基础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今年,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布局建设一批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和大型冷链物流基地,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为拉动经济增长添油助力。

  三要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只有乡村产业发展了,农民就业收入增加了,城乡要素流通才能顺畅,投资消费也就能兴旺起来。要指导各地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拓展,用发展的办法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请问目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情况如何?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唐仁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2年,各地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开展两轮集中排查,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有效拓展巩固。截至2022年11月底,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比上年增加了133万人,达到3278万人。

  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培育提升产业。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指导脱贫地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特色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整体性、区域性产业项目,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帮扶措施,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增值收益,通过产业发展稳定脱贫群众增收。

  二是着力稳定就业。工资性收入占脱贫群众收入六成以上,稳定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就业非常关键。一方面,要促进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发展一批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在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中推行以工代赈,拓展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要引导外出务工就业,加大对脱贫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万企兴万村”等帮扶体系作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推进创业创新。据统计,一个农村创业项目平均可以吸纳6—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农民灵活就业。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脱贫地区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

  总之,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铆足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7日 02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丨汇聚力量,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顾仲阳 常 钦 徐 靖 方 圆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ldq...

    时间:01-07
  • 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坚持“两创”书写史诗·新征程新辉煌)

      二里头石钺装柄时的捆绑及防滑加工痕。  邓 聪供图   二里头植物考古的谷物。  刘 昶供图   二里头的绿松石微痕研究,放大后显示的磨痕。   邓 聪供图  核心阅读  农业经济的复杂化和生业技术的多样化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和推动了中原地区社会发展进程。  ...

    时间:01-07
  • 安徽出台举措加快皖北发展

      本报合肥1月6日电 (记者吴焰、韩俊杰)近日,安徽省出台《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重点举措》(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明确到2025年,皖北地区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30%以上、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2项指标实现倍增、新增城镇常住人口300万...

    时间:01-07
  • 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54个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邱超奕)记者从6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民航加快100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新建迁建8个机场,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机场建成投入运行,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54个,通用机场数量达399个。  会上介绍,十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

    时间:01-07
  • 5项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立项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韩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下达2022年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数字化转型管理参考架构》《数字化转型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指南》《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架构》《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模型》和《数字化供应链通用安全要求》5项国家标准正式获批立项。  据介绍,《数字化转...

    时间:01-07
  • 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

      岁末年初,为确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需求得到满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不畏艰辛、勇毅坚守,保持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始终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  应收尽收 应治尽治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王建安表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承患者与服务...

    时间:01-07
  • 北京发热门诊接诊量逐渐回落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朱竞若、潘俊强)当前,北京市疫情呈现趋稳态势,发热门诊接诊量从去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1月4日1.2万人次。首都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发布《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及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

    时间:01-07
  • 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采用段木法栽培的香菇,将原木截成1米左右的短段,进行香菇集约化生产。  郑承春摄  2022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72项农业文化遗产中唯一以食用菌为主题的项目。  我国先民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采食森...

    时间:01-07
  • 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发布

      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6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2022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逐渐成为绝对优势流行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但致病力明显减弱。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

    时间:01-07
  • 纠“四风”树新风以优良作风创造新伟业

      “湖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违规收受礼金,违规公款吃喝,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问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铭晖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问题”……  2022年12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违反...

    时间:01-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