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3-01-07 08:22:00

来源:人民日报

  采用段木法栽培的香菇,将原木截成1米左右的短段,进行香菇集约化生产。
  郑承春摄

  2022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72项农业文化遗产中唯一以食用菌为主题的项目。

  我国先民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采食森林里的野生香菇。据公元3世纪的《博物志·异草木》记载,“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此时的香菇应该还是野生菇。南宋高宗年间(1107—1187年),浙江庆元县龙岩村村民吴煜发明了一种称为“剁花法”的香菇种植技术。从此,世界上有了人工栽培的香菇。“剁花法”一出,便受到各地村民效法推广。到了明清时期,香菇的种植栽培扩展到江南各省的200多个县,还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启迪的各地村民触类旁通,因地制宜,相继发明了段木法、代料法等多种栽培技术,并形成了我国食用菌的集中产区。其中,以出产香菇著称的有浙江庆元、福建古田以及河南泌阳和西峡等。还有不少地区出产特色食用菌,如河南清丰的白灵菇,山东聊城的双孢菇、平菇,河北冀州的姬菇、灵寿的金针菇、平泉的滑子菇等,吉林蛟河的黄松甸黑木耳也是闻名遐迩。

  “剁花法”是我国传统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优良典范。香菇生产种植的所有环节都以不损害森林生态为前提,菇山林木用养并重,菇场设施循环再生,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剁花法”栽培香菇,需要选择适宜的林木,将其伐倒,用刀斧在树皮上砍出疏密相宜的刀痕,让森林中的香菇孢子自然飘落在刀痕上,萌发长出香菇。在这个过程中,菇木选择的知识和习俗,最能反映人们“护林育林”的主观意愿。村民选用的制菇树种多达20余种,可以防止单一树种过度砍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历代村民都坚持“伐老留新”“伐密留疏”“间伐取材”“定期迁场”的乡规民约,每年制菇树木的采伐量小于森林的年均生长量,确保森林资源永不枯竭。这些技术措施,都有利于森林的持续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过去的山区种菇人,通常都是每年立冬时节进山种菇,次年清明收获菌菇后回村种地。冬去春来的四五个月时间,需要在林中菇场搭建居住的草屋“菇寮”。菇寮的建材,如木材、毛竹、藤条、树皮、茅草、土块等,全部就近取用,整个建筑没有一枚铁钉、一块砖石。屋内一应器具,也都是就地取材制作而成。一个菇场种菇三四年后,就要迁到别处。弃用的菇寮和器物腐朽降解,回归自然。因此,山林历经千年生产没有留下垃圾。进入菇山还有“三不准”的规矩:不准用毒药、不准用鸟枪、不准杀生。这是历代种菇人共同遵守的行为法则和价值准绳。

  制菇林区都设有“禁山会”。禁山即“封山育林”。禁山会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负责制定护林禁约和护林告示,对违禁者依规处罚,并操办每年例行的禁山戏。禁山会成员负责轮值巡视村中宗祠、学校和路桥等场所的树木保养,监管林木的禁伐禁牧。在“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核心保护区,至今仍有许多风水林、水口林、行道林以及其他的古树名木,这些都是历代相沿不辍的禁山会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1000多年来,山区种菇人“林下制菇、林边种田”的生产方式,避免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减少甚至杜绝了山区的水土流失,维持了浙江南部瓯江、闽江、赛江起源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需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食用菌生产正是“向森林要食物”的一个方向,也是保护传承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责任所在。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7日 07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丨汇聚力量,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顾仲阳 常 钦 徐 靖 方 圆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ldq...

    时间:01-07
  • 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坚持“两创”书写史诗·新征程新辉煌)

      二里头石钺装柄时的捆绑及防滑加工痕。  邓 聪供图   二里头植物考古的谷物。  刘 昶供图   二里头的绿松石微痕研究,放大后显示的磨痕。   邓 聪供图  核心阅读  农业经济的复杂化和生业技术的多样化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和推动了中原地区社会发展进程。  ...

    时间:01-07
  • 安徽出台举措加快皖北发展

      本报合肥1月6日电 (记者吴焰、韩俊杰)近日,安徽省出台《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重点举措》(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明确到2025年,皖北地区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30%以上、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2项指标实现倍增、新增城镇常住人口300万...

    时间:01-07
  • 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54个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邱超奕)记者从6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民航加快100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新建迁建8个机场,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机场建成投入运行,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54个,通用机场数量达399个。  会上介绍,十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

    时间:01-07
  • 5项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立项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韩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下达2022年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数字化转型管理参考架构》《数字化转型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指南》《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架构》《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模型》和《数字化供应链通用安全要求》5项国家标准正式获批立项。  据介绍,《数字化转...

    时间:01-07
  • 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

      岁末年初,为确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需求得到满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不畏艰辛、勇毅坚守,保持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始终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  应收尽收 应治尽治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王建安表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承患者与服务...

    时间:01-07
  • 北京发热门诊接诊量逐渐回落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朱竞若、潘俊强)当前,北京市疫情呈现趋稳态势,发热门诊接诊量从去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1月4日1.2万人次。首都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发布《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及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

    时间:01-07
  • 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发布

      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6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2022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逐渐成为绝对优势流行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但致病力明显减弱。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

    时间:01-07
  • 纠“四风”树新风以优良作风创造新伟业

      “湖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违规收受礼金,违规公款吃喝,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问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铭晖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问题”……  2022年12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违反...

    时间:01-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