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中科院团队发现约4.38亿年前古鱼新物种“眼镜蛇大庸鱼”

2023-07-11 16:27: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指导该所2022年度大学生“科创计划”入选者、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张雨萌、李旭彤完成的古鱼新物种——约4.38亿年前“眼镜蛇大庸鱼”化石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

  该项研究在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早中期(距今约4.38亿-4.35亿年)秀山组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大庸鱼类新物种“眼镜蛇大庸鱼”,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大庸鱼科大庸鱼属,是目前发现的大庸鱼科的第三个新物种,其属名“大庸”取自旅游胜地张家界市的旧称‘大庸县’,种名“眼镜蛇”取自其头甲形状与眼镜蛇的头部非常相似。

“眼镜蛇大庸鱼”(左)与“湖南大庸鱼”的对比(张雨萌 绘)。 研究团队 供图

  盖志琨指出,这也是盔甲鱼类化石在志留纪秀山组地层中的首次发现,并揭示出大庸鱼科更多的原始特征,特别是研究团队在“眼镜蛇大庸鱼”的头甲背面发现一对保存完好的小孔,这对小孔正好位于内耳附近第二中横联络管的正前方,可能代表了大庸鱼内耳内淋巴管的外开孔。

  该发现表明,奥陶纪(距今约4.85亿-4.44亿年)阿兰达鱼类中所谓的“松果孔”实际可能是成对的内淋巴孔,这意味着脊椎动物开放的内淋巴管系统早在奥陶纪就已经出现,并且代表了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此外,在一些志留纪早期的盔甲鱼类包括长兴鱼、曙鱼、安吉鱼等,头甲背面也存在这样一对内淋巴管的外开孔,因此可能代表盔甲鱼类的原始特征。

“眼镜蛇大庸鱼”化石复原图(桂芳 绘) 研究团队 供图

  志留纪秀山组地层是一套以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及泥岩为主的沉积岩,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分布非常广泛,以盛产无脊椎动物化石“秀山动物群”而闻名于世,其沉积环境指示水体进一步加深,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可能并不适合盔甲鱼类的生存。“眼镜蛇大庸鱼”在秀山组地层的首次发现,则打破了这一传统认识。

  研究团队介绍说,新种“眼镜蛇大庸鱼”在头甲大小、内角形态和纹饰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之前发现的“湖南大庸鱼”:前者的头甲长宽均为后者的1.5倍;前者的内角呈三角形,而后者的内角呈长的叶状;前者头甲纹饰由细小而密集的瘤状突起组成,而后者则由雪花状突起组成。

  华南地区的大庸鱼属与发现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小瘤鱼共同构成大庸鱼科。在系统位置上,大庸鱼科虽然和汉阳鱼科、修水鱼科同属于盔甲鱼亚纲的原始类群,但并不能与汉阳鱼科、修水鱼科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是与除汉阳鱼科、修水鱼科之外的盔甲鱼类(真盔甲鱼目+多鳃鱼超目)构成姐妹群,这次研究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同样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大庸鱼科一直被作为盔甲鱼类演化的“原型”,这一类群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早期就已经向真盔甲鱼目和多鳃鱼超目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

“眼镜蛇大庸鱼”化石照片及其头顶一对“小孔”特写(盖志琨 摄)。 研究团队 供图

  据了解,盔甲鱼类是一种只在中国和越南北部志留纪-泥盆纪地层中出现的土著性“甲胄鱼类”。其作为现生有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无颌类祖先之一,在解剖学上促进人们对有颌类及其关键特征起源的理解,如颌的发育起源、中耳的鱼鳃起源和人类四肢的鳍褶起源等,同时也促进对早期鱼类游泳速度演化的理解。目前的研究表明,早在4.38亿年前,盔甲鱼类就已出现多样性分化,辐射演化出大庸鱼科、汉阳鱼科和修水鱼科3个原始类群,以及最原始的真盔甲鱼曙鱼科和最原始的多鳃鱼古木鱼科。其中,大庸鱼科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代表中国最古老的盔甲鱼类化石记录。(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入侵鱼类冲击渔民生计 台湾日月潭端午集中猎捕

      中新社台北6月25日电 近年,原产东南亚的肉食性鱼类小盾鳢(俗称鱼虎)入侵台湾日月潭,攻击原生鱼类、冲击渔民生计。端午期间正值小盾鳢活跃期,南投县防治人员集中力量猎捕成年小盾鳢,成效显著。  综合《联合报》等台湾媒体报道,小盾鳢原产东南亚地区,早年作为观赏鱼引入台湾,后遭部分饲主放生,侵入中南...

    时间:06-25
  • 北京丰台打造“生态环保产业圈” 4种清洁指示鱼类首次现身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杜燕)“遇见丰台·众汇京彩”丰台区河流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发布活动8日在北京园博园湖畔举行,会上发布河流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丰台区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2022年共捕获鱼类30种2487尾,较2021年增加8种1333尾,新发现4种清洁指示鱼类。  为守护“绿水”,北京...

    时间:06-08
  • 宁夏启动2023增殖放流工作 850万尾鱼类将流入黄河流域

      中新网银川6月6日电 (李佩珊 王博)6月6日,在第九个全国“放鱼日”来临之际,宁夏2023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全面启动。  当天,宁夏农业农村厅与银川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全国“放鱼日”宁夏分会场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共放生鱼类50万尾,包括赤眼鳟30万尾、黄河鲶2万尾、黄河甲鱼1万尾以及鲤鱼、...

    时间:06-06
  • 联合生态调度促长江沙市断面鱼类产卵量创新高

      中新网武汉6月6日电 (岳鹏宇)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6日消息,近日向家坝—三峡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顺利完成。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试验促进坝下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效果明显,调度期间长江沙市断面监测产卵量创历史新高。  生态调度是指在四大家鱼产卵期间,水库持...

    时间:06-06
  • 为保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 渝昆高铁一跨过沱江

      新华社成都3月19日电(记者谢佼)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简称“渝昆高铁”)控制性工程——泸州沱江特大桥,3月18日主跨合龙。该桥地处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珍稀鱼类生态区,为保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该桥采用双柱式V型桥塔、空间扇形索面斜拉索的创新设计,实现河道内无桥墩、主跨...

    时间:03-19
  • 珠江流域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成立

      中新网广州3月9日电 (记者 王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称“珠江委”)9日发布消息称,该委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红水河各梯级及长洲水利枢纽于近日共同召开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下称“保育中心”)成立大会及第一次理事会,标志着该中心正式成立。  此次会议通过了《红水河珍...

    时间:03-09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成功解救一条长江鲟

      新华社重庆2月21日电(记者周文冲)记者从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近日,保护区成功解救一条被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  2月20日早晨7点左右,承担保护区巡护工作的鸿鹄护鱼志愿队护鱼队员驾驶巡护船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小石门罗湾坝的长江边巡护时,突然听到水中传...

    时间:02-21
  • 杭州余杭发现鱼类新物种苕溪鱲

      中新网杭州2月19日电(张煜欢)近日,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在杭州余杭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个鱼类新物种——苕溪鱲(Zacco tiaoxiensis),系一种鲤形目鲤科鱲属的鱼类。在余杭采集标本后,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共同确认了该新物种的诞...

    时间:02-19
  • 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新华社重庆2月18日电 题: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新华社记者张桂林、周文冲、林碧锋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

    时间:02-19
  • 中国科研人员在缅甸发现条鳅科鱼类新种葡萄副棘鳅

      中新网昆明1月6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6日发布消息称,该中心科研人员在缅甸葡萄地区伊洛瓦底江流域发现条鳅科鱼类新种——葡萄副棘鳅。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经典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  据介绍,条鳅科隶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是一类栖息于流水环境中的底栖型...

    时间:01-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