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患者亲身讲述:抑郁症有何症状?专家详解:能否治愈?

2023-07-10 08:56:09

来源:国是直通车

  文/赵斌

  歌手李玟轻生离世,一片惋惜与悲痛声中,她所患的抑郁症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目前尚无权威资料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根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2021年9月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上领衔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6.8%。

  患抑郁症患者有何症状?这一疾病能否治愈,会不会复发?几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

  “他们出现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只有用头撞墙来冲抵内心极度的焦躁,身体‘木僵’时只有眼睫毛和心脏能动。”吉祥(化名)6年前还是一位17岁的高二女生,罹患重度抑郁症。

  “脑海里开始出现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感觉很耳熟,想要极力去听,但却越来越模糊不清。他们总是会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43岁的杨伦(化名)时隔23年之后,第二次被确诊为抑郁症。

  “我感觉不到爱,所有注意力都在不爱我而我又无法改变的人和事情上,身体每天都要经历濒死感。”女孩儿童灵(化名)聊起抑郁经历,眼睛湿润微红。

  上述三位抑郁症患者症状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即极度焦虑、焦躁,莫名难过、委屈,失眠,身体上极其痛苦,无论怎样都找不到舒服的姿势和状态,哪怕只有一点点。

  吉祥由爷奶奶陪伴长大。虽然爷爷奶奶给予了优渥物质生活和全部的爱,但吉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与他们建立正常情感连接,感觉孤立、弱小、自卑,“和别人连吵架都不敢”。吉祥认为这无法改变,进而变得绝望,讨厌自己以及家庭。

  当精神涣散、眼神空洞的吉祥被家人带到精神科医生面前后,她被判断为重度抑郁症。但吉祥说自己是“幸运”的,历经两年半时间正规精神科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家人的理解与温情陪伴后,她获得了痊愈。

  抑郁症能否治愈?

  上海长征医院心理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潘霄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抑郁症从医学上讲是心理疾病,但不单是心理疾病,同时还多有伴发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变,尤其是重度抑郁症一般需要药物、心理支持甚至电疗等综合治疗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祝卓宏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一般根据症状严重程度、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及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可将抑郁症分为轻中重三种程度。针对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可以采取不同治疗策略。

  轻度抑郁症患者只是心境低落,兴趣降低,动力不足,一般没有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主要采用心理治疗。

  中度抑郁程度一般主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兴趣缺乏,但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没有严重的自杀想法或者行为,对工作和生活影响不是很大,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可以达到帮助患者自己走出抑郁阴影的效果。

  重度抑郁症患者,在不能控制自杀念头、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要对病人进行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并不可怕,像做手术一样,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病人不会感受到痛苦。病人所担心的记忆受损,通常在疗程结束后即会逐渐恢复。

  临床治愈后,抑郁症会否卷土重来?情况各有不同。如吉祥认为,自己经历抑郁症后,无论遇到多大事情都不会像之前那样想不开,内心变得更强大。但杨伦却在时隔23年后二度患上抑郁症。

  祝卓宏表示,通过系统、规范的治疗,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其复发率约为35%。但正如感冒一样,不能保证终身不复发。抑郁症可能在遭遇应激事件后复发,甚至没有特殊事件刺激,也有复发可能。

  专家认为,专业、系统的抗抑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最有效手段,如果治疗痊愈后,患者能保持良好生活规律、坚持适当锻炼、睡眠充足,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患病后该怎么办?

  患抑郁症后选择轻生,从名人到大众,近年来此类案例时有发生。

  祝卓宏认为,抑郁症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原因导致的,一个人选择轻生不能单一归因于抑郁症,还要考虑社会因素等多种原因。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抑郁症患者误以为此病无药可医,因而失去信心、放弃治疗。

  前述2021年9月发布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文章显示,以彼时为时间节点,中国在过去12个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其中仅有3.6%的患者寻求专业精神卫生医生治疗。

  专家建议,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征兆,可先到专业精神科医疗机构就诊,如果是中重度抑郁症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轻度患者可以考虑先尝试心理咨询,根据效果再确定进一步方案。

  在吉祥看来,和接受专业治疗同等重要的,是家人的理解、支持、包容和爱。家人从未因她接受过抑郁症治疗就另眼相看,也不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不开”之类的话。曾有一段时间,吉祥选择停学在家,家人从未催促她返校学习或流露出丝毫不悦。

  祝卓宏表示,接纳现实、自我关怀、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抑郁症并不可怕,是可以疗愈的精神障碍”,他认为,全社会应对此重视起来,注意加强心理健康素养,比如学习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睡眠管理等方法预防。尤其要正确对待抑郁症,不将其“妖魔化”,及时把诊治交给专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尽早干预、有效治疗,让更多患者脱离过敏性疾病困扰

      随着环境、气候、人类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挑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在7月8日第19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围绕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概况、导致疾病的原因、有效诊疗方式等作出了解答。程雷教...

    时间:07-08
  • 上海探索不断升级数智客服 “AI助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中新网上海7月8日电 (陈静 汤丽 王春鸣)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记者8日了解到,当下,全国众多的医院上线智慧医疗服务,覆盖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提升患者使用互联网医院缓解就医难题的重要推动力量。“AI助医”正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上海,如何让互联网医院更适老化,让老年患...

    时间:07-08
  • 心理支持是抑郁症患者走向治疗和康复的关键

      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为什么也会得抑郁症?生活中,抑郁症患者并不都是看起来郁郁寡欢,很多开朗爱笑的人,内心可能也正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这被称为“微笑抑郁症”。  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它并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时间:07-08
  • 源自香港,“健康快车”让22万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中新社新疆库尔勒7月7日电 题:源自香港,“健康快车”让22万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  “没想到不花一分钱,还能在火车上做手术,现在看东西很清楚,完全康复后还要继续打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沙依东园艺场68岁的村民尼扎木丁·阿尔西丁日前对中新社记者说。  不久前,尼...

    时间:07-07
  • 干眼症患者人数众多 上海探索为患者建“干眼症档案”全程跟踪诊疗

      中新网上海7月6日电 (记者 陈静)干眼症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干眼、视疲劳的患病人群非常庞大。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干眼诊治工作室(下称:工作室)6日正式揭牌启用。该工作室将在对患者开展连续的规范化、个性化诊疗的同时,探索全程跟踪诊疗,建立属于患者的“干眼...

    时间:07-06
  • 专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定期评估器官损伤

      中新网广州7月6日电 (记者 蔡敏婕)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多位专家近日在线上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红斑狼疮总体疾病控制情况在临床实践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疾病活动、反复复发和药物毒性,患者常存在多器官系统不可逆损伤的风险,需多管齐下做好器官保护。  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发于15岁至45岁育龄期女...

    时间:07-06
  • 探访老年医学科 患者:就医体验感好

      中新网海口7月6日电 题:探访老年医学科 患者:就医体验感好  作者 陈英清  “阿婆,如果一顿吃不了太多,我们就少吃多餐。”“最近恢复不错,继续加油。”“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恢复。”这是记者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里听到的温馨对话,类似的对话在老年医学科中还有许多。  《...

    时间:07-06
  • 中国专家善用外科机器人 最大限度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保留器官功能

      中新网上海7月5日电 (陈静 王根华)近年来,中国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前列腺癌、肾癌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生和患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肿瘤切除,而是更加关注在肿瘤根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功能。  记者5日了解到,中国的专家们率先探索将机器人/单孔腹腔镜...

    时间:07-05
  • 新型角膜供体材料 助致盲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汪心海  角膜病是我国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病的唯一手段。虽然角膜捐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是捐献量仍远远少于等待复明的患者。如何化解这一难题?  在近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

    时间:07-05
  • 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 你的腰还好吗?

      26岁,我腰突手术了  25岁的最后一天,我从医院拿到了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报告。医生一脸严肃地对我说:“要手术,或许还得打钉子。”看着诊室里拄着拐杖的中老年人,我感觉自己仿佛提早经历了50年后的命运。  “25岁的身体75岁的腰。”在花了几天消化这个残酷事实后,我把自己的腰突就诊经历分享到了社交...

    时间:07-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