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上半年冷热参半,下半年如何破局?

2023-07-08 13:38: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经济复苏待破局

  作者:哈力克

  发于2023.7.10总第109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自年初全国“两会”定调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以来,上半年经济复苏出现波动。

  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4.5%,生产需求企稳回升,经济运行开局良好成为社会共识。然而进入二季度后,经济动能弱于市场预期,部分指标大幅回落。

  “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现在最突出的就是需求收缩。而需求收缩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特别是经历三年疫情,需求不足凸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

  在受访经济学者看来,已过年中,步入2023下半场之时,需要充分看清当下经济所处形势,研判复苏动力究竟几何。中央政府也在密切关注和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

  受访专家认为,宏观政策要加力提效,同时社会也要保持耐心。毕竟复苏并不能一蹴而就,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新的难题。

  “冷热参半”的上半年

  相比一季度预料之内的反弹,二季度面临多重压力。

  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4月冲高后回落,5月分别下降5.7%、2.1%。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行,民间投资增速转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运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探底,信贷和社会融资数据连续两个月不及预期。

  但二季度经济数据增减并存。5月的消费、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跟4月相比,都是正增长。同时,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制造业PMI尽管连续3个月运行在50%以下的收缩区间,但6月数据录得49.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重返荣枯线上,价格有所回升,库存继续减少,产需企稳。业内普遍预计,PMI拐点或已临近,向上动力将一步增强。

  就业方面,整体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回落,25~59岁城镇失业率甚至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水平。

  “回暖前的最后一丝寒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如此评价当前经济局面。经济修复进程有所放缓,但并未停滞。

  张立群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政府投资已经在2022年起全面加大力度,对于企业订单、生产投资的拉动作用正在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支持经济回暖的因素正逐步累积,但见到成效需要一些时间。

  “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也指出,用“复苏”这个词来描述当前经济比较准确,是恢复性增长。

  不过,刘晓光也强调,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的传导、向企业绩效状况的传导、向市场信心的传导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和阻碍,“宏观热、微观冷”成为中国经济另一突出特征。

  “由于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指标出现一些波动和回调是常态,不宜过度解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以下简称:“CMF论坛”)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虽显复苏态势,但结构分化,存在复苏不一致的情况。CMF季度报告显示,在2019~2022年的四年中,供给面平均增速为5.3%左右;内需面平均增速大概在4.0%~4.5%之间,扣除通胀后实际上可能只有2%~3%。“这意味着宏观经济的供给面明显强于需求面。”刘晓光说。

  供需复苏进程不对称同时,市场主体利润修复步调也不一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37.8亿元,低于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的9625.1亿元利润总额。国有企业利润、总体利润同比降幅达到17.7%、18.8%,而私企盈利增速同比下降21.3%,均超出前两者。

  刘元春表示,中国擅长供给端发力,疫情后企业复工复产进度较快,加之很多企业原本库存高企,很多行业存在过剩的危险,这使得供需两端不平衡扩大,导致物价水平整体在下降。

  “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已经启动,但本轮中国经济复苏将经历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以及常态化扩展阶段等三个不同阶段,目前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这既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潜在风险显化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刘晓光说。

  需求不足的因与果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所有受访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给出的首要答案。显然,这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供给冲击压力,现在通过保供稳价等举措大体上已经得到缓解。企业现在手上订单不多,对未来的市场前景不乐观,所以预期转弱的问题也仍然存在。”张立群说。

  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直观表现是价格疲软,今年情况尤其明显。数据显示,CPI自2023年1月起持续走弱,始终在低位徘徊。PPI连续8个月负增长,5月PPI增速-4.6%,为2016年3月以来最低。张立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需求收缩有自我加速机制,最终会形成循环:需求收缩引起经济增速下降,引起各方面收入下降,进而使需求进一步收缩。

  需求疲软也加重了投资放缓压力,居民和企业扩表意愿不强。表现为,货币供应创新高,但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增速却持续下滑,M2与社融增速剪刀差持续位于较高水平。“从企业角度看,如果在手订单不多,他的生产投资活动肯定是很谨慎的。”张立群解释称。

  不仅在企业、家庭部门,投资不足的情况也出现在政府部门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毛振华在CMF论坛也指出,土地财政弱化,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也会间接影响到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的支出压力。

  经济修复放缓之际,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调政策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五年期也随之下调10个BP。

  业内还在讨论此次降息能多大程度拉动消费和投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等人认为,由于经济主体预期尚未实质性改善、风险偏好下降,以及资产价格较为低迷,目前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并不高,短期内进一步降息对刺激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有限。

  有效需求不足已经产生上述现象在内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信心不足和资产负债表受损。有学者指出,“前者更容易受到未来预期影响,后者简单来说就是收入减少,更能体现当下经济‘冷暖’。而且信心不足会使居民、企业收缩性调整资产负债表,即更多钱用于储蓄,而非消费和投资。”

  但从目前来看,各类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改善情况并不明显。刘元春指出,虽然居民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1%,实际增速3.8%,但4%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长并不足以给“拉动消费的关键人群”在收入和资产负债表带来明显拉动效应。

  刘晓光也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致力于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对于资产负债表受损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本轮经济复苏的关键——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转变,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刘晓光解释称,去年底短期经济恶化的态势已经出现,虽然今年一二季度开始逐步扭转,但仍以恢复和维持现状为主,走向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意愿和能力不足;三年疫情冲击下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累积,与疫情之前已经凸显的中长期趋势性问题叠加强化,削弱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速,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来化解。加上国际政治环境急剧恶化,世界经济放缓、经贸格局重构,存在外需超预期回落的风险。此外,微观基础相对疲弱,需要宏观经济率先并持续复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指出,目前经济活跃度明显走弱,政策落实不到位是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应对的中长期挑战还包括,如何深度修复微观基础和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如何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等问题。”刘晓光说。

  宏观政策需加力提效

  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线相吻合,今年4月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6月28日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

  “当前已出台的政策仍以托底为主,较难将经济推升至潜在增速水平附近,尚未促成市场主体信心的明显恢复。往后看,宏观政策还有必要进一步加码。”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等人撰文表示。

  刘晓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若想要实现全面经济增长,下半年要适度强化经济增长目标,并追加相匹配的政策举措。

  “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长向微观基础改善传导效应减弱,尤其就业、收入和利润创造效应下降,而微观基础又亟待修复,需要将年初设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作为全年宏观调控的底线目标而非基准目标,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更充分的复苏、微观基础得到更深度的修复。”刘晓光说。

  刘晓光进一步表示,随着经济工作的重点从短期救助转向有效需求快速扩展,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扩内需力度,特别是促消费和稳投资力度,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五项政策和八项重点工作,应尽快出台更明确更有力的操作方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市场期待。

  “我国政策实施空间还非常广阔。政府投资要进一步加力、落实,增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另外,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也要在抓落实见实效上下功夫。”张立群说。

  对于政府加大投资是否会造成地方债务更加恶化的疑虑,张立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非常强大,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债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不过要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的和目前当地政府财政收支应该是两本账,保证后者收支困难不会影响前者。

  面对当前经济情况,业内也有一些建议是加大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提高政策性银行贷款总量,甚至启动大规模债务置换。

  刘晓光认为,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样亟须修复资产负债表,这就导致上半年的财政政策力度没有预期中的大。目前情况下,加大中央政府支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为配合基础设施项目的扩大,可以发行政策性专项建设基金,并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分类,加大对于现金流难以覆盖的相关项目的扶持力度,改变专项债在使用上面临的各种约束,适度创新新的基建融资工具。也可以扩大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的力度和覆盖范围,对于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进行扶持,以达到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定向宽松。”刘晓光说。

  在出台和实施宏观政策过程中,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CMF论坛提出,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只讲效益不讲成本,或者只论证取得的效益,而不论证付出的成本。刘晓光也指出,要处理好稳增长与财政赤字和通胀之间的优先序,理顺部门与整体目标间的关系。

  刘晓光还强调加强预期管理。“全面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就必须打破以往传统的‘小步微调’的调控节奏,应该抓住信心提振的窗口期,将宽松的力度提升到一定水平,而不能采取事后追加的模式,失去预期引导作用。”

  张立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年经济增长达到5%左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大概率能实现。下半年,扩内需政策的综合效果会加快显现,带动经济回升。“经济在启动时候会比较艰难,需要时间。一旦度过这个阶段,回暖就会加速。”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2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聚焦务实合作,加快经济复苏

      中新网北京7月4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4日下午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促进经济增长是地区国家的共同任务。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保护主义、单边制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搞“...

    时间:07-04
  • 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强大动能

      仲夏时节,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6月27日至29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各界代表出席。这是新冠疫情发生3年多来,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恢复线下举办。海内外与会嘉宾看好中国经济潜力和发...

    时间:06-30
  • 共享中国机遇 共促经济复苏(和音)

      各方应积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认清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拿出深化合作的具体行动,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更加普惠、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巨大且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整个世界的贸易和经济格局至关重要,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加快复苏至关重要”“中国...

    时间:06-29
  • 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一带一路”未来

      (经济观察)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一带一路”未来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一带一路”未来  中新社记者 陈溯  受新冠疫情、高通胀、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遭遇严峻挑战,如何“重启增长”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正在天津举...

    时间:06-28
  • 2023夏季达沃斯 |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网财经6月28日讯(记者 李春晖)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27日-29日在天津举行。在经历了新冠疫情、高通胀、地缘政治冲突等一系列挑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进入关键时期,“重启增长”成为与会嘉宾共同关注并热烈探讨的重要议题。  论坛期间,多位嘉宾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经济...

    时间:06-28
  •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探求世界经济复苏之道

      汇聚共识迎挑战 互利共赢促发展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探求世界经济复苏之道  【特别关注·夏季达沃斯论坛】  6月27日,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迎来开幕首日。  在本届论坛召开之际,地缘政治紧张等多重挑战正袭扰全球,世界经济旧伤未愈又添新愁。加快经济复苏,成为各国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这种紧迫感,从首日的论坛议程...

    时间:06-28
  • 中国国资委主任:中国经济恢复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提振了信心

      中新社天津6月27日电 (记者 陈溯)27日,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直面挑战:在脆弱的环境中重启增长”对话环节中,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表示,中国经济恢复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提振了信心。  张玉卓表示,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不少挑战,但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是好的。一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

    时间:06-27
  • 越南总理范明政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经济复苏中发展中国家面临最大挑战

      中新社天津6月27日电 (记者 陈溯)越南总理范明政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表示,当今全球面临诸多挑战,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27日至29日在天津举行,范明政出席“直面挑战:在脆弱的环境中重启增长”对话环节,就全球经济恢复增长这一主题进行发言。  范明政指出,...

    时间:06-27
  • 对经济复苏要有信心更要多些耐心

      5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引发部分人士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从国内外情况看,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一些指标的暂时性波动是正常现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回稳基础仍需巩固,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既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也要对经济复苏多些耐心。  观察经济运行,既看同比,也看环比。5月份,生产...

    时间:06-20
  • 国家统计局: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能够客观反映真实就业情况

      中新网6月15日电 国新办今日就2023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会上答记者问指出,关于就业统计情况,我国的就业统计主要依托国家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制度。我国劳动力调查制度自建立以来不断健全完善,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科学规范,与国际标准接轨,能够客观反映...

    时间:06-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