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学生信息泄露不只在人大,网上最低1元就能买到200条

2023-07-07 13:42:05

来源:澎湃新闻

  当个人信息被用于颜值打分时,信息裸奔时代的人们再一次愤怒了。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马某某涉嫌在校期间非法获取学校内网数据,收集全校学生个人隐私信息,并公开发布在网站上进行颜值打分。目前,北京海淀警方已经依法刑事拘留马某某,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当事件曝光时,中国人民大学在校生小琳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数据的?从哪里获得的”,随之而来的是愤怒以及被冒犯的厌恶。

  澎湃新闻梳理了近三年52份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相关裁判文书,试图探究到底是谁在泄露学生信息,哪些环节出了纰漏,又是谁应当为此负责?

  廉价的个人信息:1元能买200名学生的信息

  这52份判决书透露着与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相关的“罪与罚”。

  有39份明确了信息泄露的主要类型——个人基本信息、学校信息是泄露最多的信息类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院校、专业、班级等。此外,不法分子还获取了身份证、贷款信息等更敏感的个人信息。

  除了学生相关个人信息外,学生群体的信息泄露往往还伴随家长个人信息的“裸奔”。据不完全统计,有53%的学生信息泄露案件涉及家长个人信息泄露。

  而这些个人信息的单价极其低廉,《王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不法分子仅花费1千元就买到18万条学生信息,约等于只花1元就可以买到200个人的信息。

  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在泄露、组合后,成为不法分子进一步实施侵害的“原料”。而这些侵害又往往以电信诈骗的形式出现。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审理的案件中,被告人王宜恒利用事先在网上购买的学生家长个人信息和QQ号码,使用伪造的培训通知书,冒充子女身份,以需缴纳培训费为由,多次骗得被害人钱财共计人民币76120元。判决书显示,被告人王宜恒犯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罚金5000元。其中,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部分,判处有期徒刑三个月、罚金3000元。

  通过梳理多份判决书的量刑标准可以看到,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刑罚上,会考量信息泄露体量、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等多方面因素。

  对比《蔡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一审刑事判决书》(下称蔡滔案)及《张晓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审刑事判决书》(下称张晓东案)两份判决书可以看到,被告人均被判处4年9个月的有期徒刑,但涉案的个人信息体量却差异显著。

  蔡滔案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1603万条,非法获利3.8万元;张晓东案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27.9万条,非法获利238美元(约1723元)。法院指出,由于张晓东案在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中,使用了侵入、控制他人计算机等手段,情节特别严重,量刑上要重于其他类似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体量、获利的案件。

  专家企业等单位应设定并实施数据合规制度

  关于马某某获取学校内网数据的途径,目前尚不清楚。而在以往案例中,不少犯罪分子是借着“职务之便”,获取大量学生个人信息。52份裁判文书中,至少有1/3都是此类情况。

  一则曾被多家媒体报道的案例是,成都多所高校学生突然发现他们“被就业”,有企业盗用了他们的身份信息,用于逃税。而信息泄露的源头是,某保险公司员工泄露了其在职时获得的学生信息名单。

  上述案例都告诉我们,学生信息泄露的漏洞往往在于接触到数据的员工。

  而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责任通常归咎于个体,不会落到公司头上。在52份相关文书中,仅有两例是公司需要为个人信息泄露负责,而其他50例都是由个体来承担责任。

  一份判定公司违法的文书提到,某教育咨询公司法定代表人从网上购买了27万余条学生信息,并雇佣他人使用这些信息,以打电话、上门免费授课等方式推销教育软件。该公司借此获利至少六万元。最终法院判定该公司及其负责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并合计处以14万元的罚金。

  在此次人大学生信息泄露事件中,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麻策认为,马某某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学校和学生间因为没有“犯罪合意”,学校一般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一般来说,需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是否为单位利益而实施、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是否经单位决策、违法所得是否归单位所有、单位是否明知应知等因素来考虑企业等单位是否构罪。”麻策告诉澎湃新闻,但如果学校违反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后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则可能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来定罪处罚。

  不过,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运营单位赋予了必要的法定义务。麻策说,企业等单位应当在内部制定并实施数据合规制度,采取必要组织和安全权限措施,比如设置信息安全部门,指定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此外,企业等单位也应当培养员工的数据合规意识,明确违规红线,以此来隔绝或减少员工的犯罪牵连概率。

  在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中,麻策建议用户直接报警,尤其是当个人信息仍持续面临扩大化泄露风险的情况下,而企业等单位也有义务通知用户,“目前鲜有企业会实施通告,这无疑会影响用户采取保护措施的时机”。(澎湃新闻记者 陈志芳 孔家兴 王亚赛 实习生刘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罪观察:易引发次生犯罪,专家建议重点规制滥用

      人大毕业生被指违法获取学生个人信息并建“颜值打分网站”一事引发关注,业内人士因此聚焦案件背后的法理逻辑。  7月3日,北京海淀警方通报称,针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信息被非法获取”的情况,海淀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开展调查。经查,嫌疑人马某某(男,25岁,该校毕业生)涉嫌非法获取该校部分学生个人...

    时间:07-04
  • 中新网评:让泄露个人信息者无利可图、无路可走、无处可藏!

      中新网北京7月2日电(韦香惠)7月1日,有网友称,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学生论坛“小喇叭”出现颜值打分平台“RUC IR FACE”相关内容,并附有平台截图。网友表示,这一平台系学校毕业生在校所创建,上面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照片、姓名、学号、学院、籍贯、生日等。  2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博对此回应,发布情况通...

    时间:07-02
  • 首届移动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安全测试技能竞赛在京举办

      中新网北京6月26日电 由国家认监委组织、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以下简称网安中心)主办的移动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安全测试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26日在京举行。活动公布了首届移动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安全测试技能竞赛结果,30家参赛机构考核结果合格。  自2006年中国建立实验室能力验证制度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

    时间:06-26
  • 上海网信办整治餐饮企业过度索取个人信息问题

      中新网6月21日电 据“网信上海”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后,根据消费者举报线索,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分两路对星巴克、Shake Shack、天泰餐厅开展现场执法。三家餐饮企业存在频繁诱导索取用户手机号、诱导消费者提供精准位置信息、频繁弹窗诱导注册...

    时间:06-21
  • 演唱会等门票实名制后 “代拍”抢门票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演唱会等门票实名制后 代拍者要求买家提供个人信息  通过“代拍”抢门票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演唱会门票实行实名制购票后,黄牛倒票有所遏制。但不少热门歌手的演唱会门票仍是一票难求,一些歌迷抢不到票便找人在二手平台代拍。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网上有卖家人工代拍,也有人用软件或程序代拍,有卖家以58元出售抢票软件,宣...

    时间:06-09
  • 演唱会等门票实名制后 “代拍”抢门票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演唱会等门票实名制后 代拍者要求买家提供个人信息  通过“代拍”抢门票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演唱会门票实行实名制购票后,黄牛倒票有所遏制。但不少热门歌手的演唱会门票仍是一票难求,一些歌迷抢不到票便找人在二手平台代拍。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网上有卖家人工代拍,也有人用软件或程序代拍,有...

    时间:06-09
  • 北京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 严惩贩卖求职者个人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今天表示,按照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该局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3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从严惩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切实维...

    时间:06-08
  • 气囊或无法打开!丰田热门车型大规模召回!此前被曝用户信息泄露,241万车主恐“遭殃”

      每经记者 董天意  日系三强之一的丰田汽车公司又“出事”了。  日前,有消息称,丰田汽车北美公司宣布召回9.6万辆Corolla Cross,涉及车型为2022年及2023年款的燃油版车型,此次召回暂时仅针对北美市场用户,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相关人员伤亡事故。  丰田汽车方面表示,涉及的车辆或因前排副驾驶座椅的安全气囊无法展开,一旦发...

    时间:06-02
  • 海南25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责令整改

      中新网海口5月16日电 (记者 张茜翼)海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16日通报称,该办近日组织对相关移动应用程序进行技术检测,结果显示25款App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当前,海南省网信办集中向社会通报并责令相关运营单位限期整改。  据介绍,海南省网信办此次组织专门力量对未成年人高频使用的即时通信、学习...

    时间:05-16
  • 泄露个人信息?智能充电桩面临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已成充电桩面临的主要问题  警惕 充电平台泄露个人信息  当你对着车机发出“Hi”指令,它可以非常快捷地引导你前往某合作充电桩充电,这个操作过程正成为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的习惯。不过,如此智慧的智能网联,也为充电桩带来了新的安全漏洞。记者留意到,近一年来,不仅国外研究机构对充电桩...

    时间:05-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