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汉学家 | 美国汉学家何谷理:西方世界如何读懂中国古代小说?

2023-06-23 19:32: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6月23日电 题:西方世界如何读懂中国古代小说?

  ——专访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何谷理

  中新社记者 沙晗汀

  当中国文学进入西方世界,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小说?文学如何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前东亚系主任、著名汉学家何谷理(Robert Hegel)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回顾与中国文学60载情缘,并分享中国文学研究在西方世界发展和影响。

视频:【东西问·汉学家】美国汉学家何谷理:西方世界如何读懂中国古代小说?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机缘让您走上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道路?明清小说最吸引您之处是什么?您最喜欢的一部中国文学作品是什么?

  何谷理:我读大学时,一开始想做火箭工程师,但很快发现不适合。我很喜欢外语,就打算学习一门外语。当时,我对中文一无所知,但被汉字书法吸引。加之我意识到占世界人口很大部分的人都在使用中文、中国文化,就决定去了解一下。

  我当时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先学习中文,然后开始阅读中国文学,被鲁迅、老舍的作品深深吸引。那是1963年,到现在正好60年。后来机缘巧合接触古典文学,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让我感到兴奋,我意识到这是我想做的事,从此走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道路。

北京人艺话剧《茶馆》在首都剧场彩排。《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品。史春阳 摄

  中国古代小说非常吸引我,我会反复阅读一些作品,且总会有新发现。我喜欢中国小说中“意料之外”的结局,也喜欢其中复杂的人物性格。我喜欢的中国古代小说很多,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但最喜欢的是《隋史遗文》,并将其译成英文。在人物复杂性和叙事结构方面,这本书非常优秀。我非常喜欢其对秦叔宝的人物塑造。

  中新社记者:您的研究方向是明清小说。您认为那个时期的中西文学有什么异同?

  何谷理:在主题方面,明清时期的西方文学明显不如中国文学丰富有趣。这个时期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会有哲学思想,但着重于讲述个体的力量,包括很多史诗小说、游记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等,而中国文学作品则已包含非常广泛的主题和思想。可以肯定地说,关于小说的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早于西方。明朝晚期已有复杂的书评出现,还有前言和各种评论,并已具备深刻见解。西方文学出现类似书评等要在很长时间之后。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河北省新乐市分公司工作人员展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五)》特种邮票。《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现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贾敏杰 摄

  中新社记者:您曾翻译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比如《隋史遗文》《西游补》等。在您看来,将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有什么挑战?

  何谷理:在翻译学领域,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让译文非常“好读”,使读者可以轻易读懂;另一种是使译文读起来像“外语”,但提供更多关于文化背景等注释。我认为第一种翻译方式存在问题。例如,我一开始读老舍《骆驼祥子》英译版,译者为了让西方读者更感同身受,将其改编成一个浪漫故事。我阅读原版后才知道,译者违背了老舍本意。

世界木偶日——庆祝中巴文明和文化遗产活动在位于北京的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举行,现场展示木偶剧《真假孙悟空》片段。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贾天勇 摄

  我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我的译文有非常多注释。比如,对西方读者而言,他们不知道韩信是谁,也不知道井底之蛙有什么特别含义,因此要添加注释。对读者而言,这样的译文确实更加“难读”,但可让读者真正理解文本内涵。

  中新社记者:教授中国文学几十载,您觉得西方人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是否因为文化不同而有障碍?您觉得哪些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观众群体更能引起共鸣?

  何谷理:对于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学的西方人而言,会因文化差异而存在一些障碍,这也说明了注释的重要性。如果将一个中国故事给西方人看,通常的反馈是——“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仅此而已,并不能真正理解故事内涵。在我看来,好的翻译作品需要读者“做一些功课”来阅读,以便真正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文学是传播文化很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因此真正读懂非常重要。

  在教授没有中文背景的学生时,我在选择阅读文本时会从比较简单的、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开始,例如教授诗歌时会先选李白的作品,之后再深入到具有佛教思想的王维,最后到关心家国、社会的杜甫。

2023“欢乐春节”《唐诗的回响:iSING! Suzhou和费城交响乐团中国新年音乐会》在纽约林肯中心爱丽丝·杜莉音乐厅上演。廖攀 摄

  普通美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学并不了解,但特定群体对中国文学有一定认识。在美国读者中,最有名的中国小说应该是《西游记》。歌剧《牡丹亭》在纽约的演出也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对于年轻人而言,很多人因为玩游戏而知道《三国演义》、秦叔宝等,如今电脑游戏的国际化使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学。

  中新社记者:您觉得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有什么共性和差异?

  何谷理:早期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有很大不同。18世纪、19世纪的汉学家基本没有在中国学习过,通常也不懂现代汉语。这个时期的西方汉学家不会参考中国学者的研究。到了20世纪初,一些西方汉学家认为中国学者的研究太过政治化、并不可靠,因此不需要参考。那个时期,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界限。到了20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我的年代,关于中国学者的荒谬言论已不复存在。我们意识到在中国研究领域,很多伟大的研究成果是中文的。如果想在中国研究领域作出贡献,必须对中国学者的成果有清楚了解。我个人会认真阅读中国学者的研究。总体而言,当代的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在中国研究方面起到了互补作用。

    来自波兰、瑞典、泰国、美国、葡萄牙等国的汉学家们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观摩体验陈氏太极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视觉中国 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与西方传统价值观有何异同?

  何谷理: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占据核心位置。中国文化认为,个体是链中的一节,这个链上至祖父母、父母到自己,下到孩子、孙子等,延续这个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此外,中国人会意识到超越个体的某种东西的重要性,这种东西可以是宗教性质的,也可以是集体。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讲述的就是被集体隔绝的感觉。在我看来,对社会的关切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个部分,今天依然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还讲究因果报应,所想所说所做皆有后果。因果报应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当今中国依然普遍。其他核心价值包括供给、照顾爱人,关心孩子教育等。对比中西方文化,坦白而言,我认为共性大于独特性,人性都是相似的。不同文化强调的东西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人类。

在河南省周口市举行的“泥泥狗制作技艺比赛”的非遗传承展演活动上,一名泥泥狗艺人在比赛休息期间教小孙子画泥泥狗。杨正华 摄

  中新社记者:过去几十年,东西方文化、学术界交流频繁。您认为这些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何谷理:我第一次去中国是1976年,当时在中国待了三个星期。那次访问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了解,并且想要了解更多。当时团队里的一些人之后也开始研究中国。后来去中国旅行变得越来越普遍,美中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我看来,仅仅几周的旅游是不够的,只能说是了解的开始。一些人可能因为旅游对中国产生兴趣,继而愿意做更深入了解。跨文化间的理解需要很多努力才能实现,一次短暂的接触是不够的。就像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要经过七八年可能才能真正了解美国人。

苏州大学文学院的美国留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刺绣技艺,感受传统苏绣文化的魅力。王建康 摄

  我认为不同文化间是可以并且必须实现相互理解,但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和努力。只有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理解,才能实现合作。我衷心希望美中两国间人文交流可以增加,只要双方见面就可能产生兴趣,继而加深了解、实现理解。(完)

  受访者简介:

  何谷理(Robert E. Hegel)1943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197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汉学家夏志清。何谷理自1975年开始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后长期担任该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至2018年退休。何谷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明清小说,著有《十七世纪中国长篇小说》《明清时期插图本小说阅读》,合编《中国文学中的自我表述》等,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何谷理还翻译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包括《隋史遗文》《西游补》《比目鱼》等。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让外语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电 以“大道致远,知行合一”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会议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就外语教育数字化、外语人才自主培养、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采访。人民...

    时间:04-19
  • 专家学者齐聚湖南师大 共话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活动现场。湖南师范大学供图人民网北京4月17日电近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暨全国高校外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全国英语类专业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及相关出版社...

    时间:04-17
  • 2023全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举办

    研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依环 摄人民网郑州4月17日电 (记者李依环)15日-16日,2023全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河南郑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教育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代表围绕“基础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主题,共同探讨外语教学育人使命和基础教育教学发展路径。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

    时间:04-17
  • 从《西游记》看丝路的马匹贸易

      陈 巍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其内容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投影,书中也不乏对丝绸之路的描绘。第八十四回,师徒四人途经灭法国,听闻国王只差四个名额即可圆满实现屠戮万僧的心愿,只得化装成商人。这是《西游记》中对丝绸之路贸易着墨最浓的情节,让我们得以了解明朝贸易的许多方面,如商人的称谓、商旅中的财物保管...

    时间:02-17
  • 揭秘《西游记》:孙悟空的颜值到底啥水平?

      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各种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是当之无愧的超级IP,由此衍生而来的《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1986版《西游记》播出后火爆一时,如今仍是很多人度过寒暑假的“标配”。威风凛凛的孙悟空,更是不少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呆萌的“二师兄”、沉稳...

    时间:02-16
  • 面对舆情别肝儿颤,《西游记》教你这么办

    (该图系根据《西游记》故事情节虚构)  《西游记》是吴承恩揭示人间百态、社会万象的“神话寓言”,抛开书中人物的鬼怪形象和神奇法术,他们的一举一动,不过是吴承恩对人间社会的反思写照。  就拿《西游记》第十六回和第十七回“观音禅院袈裟失窃案”来说,通过现代语境再次重读,不失为干部直面问题、妥...

    时间:02-02
  • 面对舆情别肝儿颤,《西游记》教你这么办

    (该图系根据《西游记》故事情节虚构)  《西游记》是吴承恩揭示人间百态、社会万象的“神话寓言”,抛开书中人物的鬼怪形象和神奇法术,他们的一举一动,不过是吴承恩对人间社会的反思写照。  就拿《西游记》第十六回和第十七回“观音禅院袈裟失窃案”来说,通过现代语境再次重读,不失为干部直面问题、妥...

    时间:02-02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召开

    人民网北京12月24日电 2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指出,要适应新...

    时间:12-2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