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丨黄树党、周志明:龙舟文化为何能在马来西亚“出圈”?

2023-06-19 19:47: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吉隆坡6月19日电 题:龙舟文化为何能在马来西亚“出圈”?

  ——专访马来西亚龙舟促进会署理总会长黄树党、马六甲龙舟促进会署理会长周志明

  中新社记者 陈悦

  龙舟文化随着华人移民在马来西亚落地,起初主要以华人参与为主。随着时代演变,龙舟成为马来西亚各民族积极参与的运动,每年的龙舟活动中,可以看到众多马来裔、印度裔民众活跃的身影。龙舟文化为何能在马来西亚走出华人社区,得到各族裔民众喜爱?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马来西亚龙舟促进会署理总会长、马六甲龙舟促进会会长黄树党,马六甲龙舟促进会署理会长周志明,请他们畅谈龙舟文化为何能在马来西亚“走出华人圈”。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龙舟文化如何从华人社区走向马来西亚各族裔?

  黄树党:早年华人移居,把端午文化和赛龙舟带到了马来西亚。作为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定居的地区之一,马六甲庆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龙舟的确是限于华人参与。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马六甲创建了马六甲龙舟促进会,从创会开始,我们就探索将各个族裔民众吸引到龙舟运动中来。

  为什么要让龙舟走出“华人圈”?我们当时的考虑是,作为马来西亚多民族社会中的一员,华人应该主动把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向其他友族推广,获得其他友族的认可和支持,由此更好获得马来西亚主流社会和官方的支持,如此方能在马来西亚获得可长可久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借由龙舟文化的推广,促进马来西亚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马来西亚的民族和谐。

龙舟文化受到马六甲政府支持。图为2023年游龙舟活动6月18日开幕,州行政议员代表州首席部长出席并为参与龙舟队授旗。陈悦 摄

  其次,友族同胞的参与,也能扩大龙舟活动群众基础,培养更多龙舟爱好者,让龙舟运动获得源源不断的“新血”。

  再次,马六甲是濒海州属,这里民众早就有划舟赛艇的传统,在这里推广龙舟,也很容易获得其他友族同胞的认可。

  经过多年努力,龙舟如今在马六甲,甚至在整个马来西亚,其推动各民族团结、推动地方旅游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塑造团队精神的作用获得认可,越来越多各民族民众参与到龙舟运动中来。

  以马六甲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为例,自1983年以来40年间,除前几年疫情防控期间不得不暂停两届以外,一直坚持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其他族裔民众越来越多。近年来,几乎每支参与的龙舟队都是由各民族民众组成,马来裔、印度裔民众队员甚至超过华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六甲的警察部门、海事部门等政府部门已经形成组队参加龙舟赛的传统。而且,近年来的龙舟赛还获得马六甲州政府大力支持,将其视为每年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动,不但州相关负责人出席龙舟赛,州政府还积极给予龙舟赛以经费支持。

  除了马六甲,类似盛况也在马来西亚很多地方出现,充分说明龙舟运动真正走出了华人社区,走向马来西亚主流社会。

龙舟文化受到马六甲和马来西亚各族民众欢迎。图为2023年游龙舟活动6月18日开幕,很多参赛队都由马来裔或当地非华裔民众组成。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马六甲和马来西亚的龙舟运动为什么能“出圈”?

  周志明:首先,这和龙舟运动、龙舟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

  龙舟文化蕴含万众一心、奋楫中流、同舟共济的精神。龙舟运动不强调个体表现,而是取决于团队凝聚力和团队节奏一致的配合。一支个体强壮但配合不佳的龙舟队,不可能胜过一支身体条件略逊,但配合一致的龙舟队。所以,集体主义是龙舟运动的核心,只有在比赛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赢得胜利。而这种注重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无论在华人社会还是其他友族的主流价值观中都是积极提倡的。可以说,龙舟精神的内核是吸引其他民族参与的一个基本原因。此前谈及,马六甲很多政府机构如警察部队、海事部门以及很多大学院校都积极组队参加龙舟运动,看中的就是龙舟运动在培养团队精神中的作用。

龙舟文化走进马来西亚院校,受到很多年轻人喜爱。图为2023年游龙舟活动6月18日开幕,来自海事学院的龙舟队整装待发。陈悦 摄

  此外,通过各民族民众参与到龙舟运动中,在同一艘龙舟上“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自然获得增进、团结协作精神自然滋生。龙舟运动对促进马来西亚各民族团结和谐的作用,也受到各界重视。

  黄树党:龙舟文化在促进地方旅游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其获得马来西亚各地官方欢迎的重要原因。马来西亚槟城、沙巴、马六甲等地都形成了行之有年的龙舟赛事,这些地区也大多为马来西亚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每次龙舟赛事,都有马来西亚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龙舟队参赛,且龙舟赛结合端午文化,往往举办大量配套活动,持续时间长,向马来西亚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魅力,成为举办地很好的文化品牌。

  周志明:以马六甲为例。今年的马六甲庆端午龙舟系列活动在6月1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初,其间举办品尝粽子、游龙舟、端午·龙舟文化交流会、授旗仪式、抛粽子等活动,并以7月2日的龙舟赛为最高潮。亲自出席活动推介会的马六甲州负责旅游文化事务行政议员就表示,希望此次活动吸引超过5000人次游客,成为即将到来的2024马六甲旅游年的“重要招牌”。

2023年6月18日,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端午龙舟系列活动,包括游龙舟、裹粽比赛等,吸引当地各族裔民众参与。图为有的家庭四代同堂齐上阵。奶奶在一旁包粽子,四岁的曾馨怡小朋友给包好的粽子修剪粽叶。陈悦 摄

  还需要补充的是,近年来,马中友好关系不断取得进展,马来西亚各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之一,举办龙舟活动,可以吸引众多中国队伍参赛,并进而吸引更多中国游客目光。这些也都是龙舟活动受到马来西亚社会和马来西亚各地政府欢迎的重要因素。

  中新社记者:龙舟文化在马来西亚成功“出圈”,两位可否向世界各地华人分享心得体会和成功经验以供参考?同时,未来如何令龙舟热度不减,“出圈”持续扩大?

  黄树党:首先,华人文化在各国一定要注重向当地主流社会的传播,把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完整地传达给主流社会民众。马六甲龙舟促进会的章程,最早是用中文起草的,后来,我们特意加入了英文和马来文,增进当地其他友族对龙舟运动的理解。

  在主流社会理解到华人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和正面作用后,他们就有可能接受、进而积极参与。前文提及的马来西亚警察、海事部门参与龙舟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文化活动最好能和当地的发展相融合,如龙舟活动和马来西亚各地的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在华人文化活动展现了对当地社区和谐、经济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时候,就能进一步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重视,吸引当地媒体的宣介,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三,华人文化活动可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改革,以更好融入当地社会。比如,马六甲的龙舟赛事开展之际,根据当地友族民众的需求,我们把龙舟长度缩短,参赛队员人数减少,固定到每艘龙舟10米左右长度,12名参赛队员,受到当地友族民众欢迎。

2023年游龙舟活动6月18日开幕,有的龙舟队由各族裔民众组成,同舟共济。陈悦 摄

  第四,负责人士一定要有坚持和奉献的精神,才能久久为功。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投身龙舟运动,周志明署理会长也是在年仅15岁的时候就参与龙舟促进会,我们都坚持40年而不变。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同仁中还有很多。

  周志明:华人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坚持还要注重传承,我们一直积极推动龙舟运动走进马来西亚校园。如今,很多马来裔大学生都投身到龙舟运动中,成为促进龙舟运动在马来西亚持续发展的一大中坚力量。在马六甲龙舟促进会中,从黄树党会长到我,再到如今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加入,实现了一代代的传承。

  此外,龙舟正在积极申请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如果获得成功,还有意如“送王船”等先例那样,和中国联合“申遗”。如果能够实现,相信这对龙舟运动、龙舟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推广和传承,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黄树党,马六甲龙舟促进会会长。他曾八任马六甲市议员,创建并领导马来西亚和马六甲多个民间文化团体,现任或曾经担任马来西亚龙舟总会、风筝总会,马六甲龙舟促进会、马六甲青年联谊会、马六甲风筝之友会等团体的领导职务。尤其对马六甲而言,包括持续40年代的龙舟赛在内,该州多项重大文化活动都是黄树党一手推动开展的,而且其中涵括华人文化活动和马来西亚其他民族文化活动。黄树党被认为在丰富马六甲地方文化内涵上,做出巨大贡献。

  周志明,祖籍福建永春,生于马六甲,毕业于马来亚大学,现任马六甲龙舟促进会署理会长。他15岁就投身龙舟活动,至今已40年。周志明近年来致力于通过和其他机构联办各种活动,进一步丰富马六甲端午龙舟活动内涵,推广龙舟文化,并积极争取龙舟“申遗”。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凉爽的固原“亮相”西安 特色农文旅产品“出圈吸睛”

      中新网西安6月16日电 (记者 李佩珊)6月16日,宁夏固原市走进古都西安,举办农文旅推介招商活动,向陕西及全国游客发出做客固原、避暑旅游的诚挚邀请。冷凉蔬菜采摘现场。 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固原文旅资源丰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丝路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丰富的旅游类型占据了宁夏文旅的“半壁江山”,拥有“长征胜山、高...

    时间:06-16
  • 述评:跳下高桥救人的杭州“外卖小哥”为何会火出圈?

      中新网杭州6月15日电(王潇婧)6月13日,浙江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为救人,从10余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的视频刷屏互联网,全网点赞。有网友认为,他的勇气和胆识不仅仅是一种英雄主义,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当我们被彭清林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之时,也在思考:为什么他的事迹能够汇聚成潮水般的暖流? ...

    时间:06-15
  • 甘肃灵台“老曹警官”网络“出圈”:将反诈宣传进行到底

      中新网兰州6月12日电 (赵江宏 朱强 徐娜)平台粉丝42.6万人,累计发布反诈及法律法规类宣传短视频350余条,网络总播放量、点击量达11亿次;现场在线观众超3000万人次,点赞量超1亿,评论条数超200万余条……  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公安局民警曹晓鸣在快手平台注册的“老曹警官”政务新媒体账号,成为该局网络...

    时间:06-12
  • 百事揭东工厂节能减排“出圈”了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时代的主旋律,饮料工厂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一员,在节能减耗上如何做到“低成本投入、高效能成果”?来看深圳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揭东分公司(简称“百事揭东工厂”)是如何通过运营中的精细化管理和源于实践的巧妙创新做出表率的。  水,可以这样“节”  饮料企业是用水的大户,如何高效节水一直是百事...

    时间:06-12
  • 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飞天旅拍”成丝路游“新宠”

      (神州写真)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飞天旅拍”成丝路游“新宠”  中新社敦煌6月11日电 题: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飞天旅拍”成丝路游“新宠”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一袭精致典雅的轻纱彩衣,辅以汉唐盛世的复古妆容,在苍茫黄沙中漫步,留下旅途中的惊鸿一瞥……今年夏天,“飞天旅拍”成为...

    时间:06-11
  • 广东三水乐平雪梨瓜“甜蜜”出圈 助力乡村振兴

      中新网佛山6月11日电 (记者 程景伟)一方水土出好瓜,一方产业富万家。提起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就不得不提起乐平雪梨瓜。乐平雪梨瓜是三水区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香气浓郁、爽甜多汁等优点闻名遐迩,实现规模化种植与专业化生产,成为当地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近日,为期十天的“湾区江畔 乐享瓜甜”佛山市三水...

    时间:06-11
  • 临夏美食何以“食尚”出圈?

      中新网兰州6月9日电 (艾庆龙)谈论到美食快餐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面”的兰州牛肉面和中国快餐“巨头”之一的沙县小吃必定榜上有名,但当谈论到美食“后起之秀”,大家又会想到“谁”?  9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齐聚甘肃临夏,应邀参加甘肃省美...

    时间:06-09
  • 粤桂协作助广西“好物”热销大湾区 特色农产品赶集“出圈”

      中新网南宁6月8日电(记者 杨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得益于粤桂协作机制,2022年广东省累计采购、帮助销售广西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达224.45亿元(人民币,下同),销售总额创历年新高。  广西是中国农业大省区,农业资源禀赋突出,温、光、水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品种、...

    时间:06-08
  • 山东老字号“出圈”背后,行业协会的鼓与呼

      中新网济南6月7日电 (记者 李京泽)近年来,“国潮热”持续升温,老字号“赶潮”求新求变。受齐鲁文化滋养的山东老字号乘势“出圈”,东阿阿胶、泰山桃木王、宏济堂等老字号亮相进博会等国际舞台,成为山东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记者近日跟随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媒体采访团来到山东,在以“聚焦社会组...

    时间:06-07
  • 村里又有比赛了!“村超”火出圈,还是诱人的氛围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 李赫 袁超)肩挑糯米饭、腌鱼、牛瘪等特色美食,手提杨梅、西瓜等水果,他们与身着运动装备的球员们一同入场,却毫无违和感。  这就是近日来火遍全网的贵州“村超”现场的一幕。图为当地村民身着盛装和本村球员入场 袁超 摄  6月3日晚,贵州“村超”乡村足球联赛在贵州省榕江县火热进行。往前追溯,榕...

    时间:06-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