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35年,守礁官兵与中学师生的“纸短情长”

2023-06-08 05:40: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写第一封信的时候,胡四海只有26岁。那是1988年,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第十年,周边环境并不太平。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弥散,一条重磅新闻再次拨动了人们兴奋的神经。3月14日,我英勇的人民海军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赤瓜礁海域取得了骄人战绩!

  英雄的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浙江省宁波市大榭中学的教学楼里,年轻教师胡四海举着报纸大声朗读,高兴得欢呼雀跃。

  作为地理老师,胡四海心中刻着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赤瓜礁,这个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重新进入他的视野。

  他找来所有与赤瓜礁相关的书籍资料,反复研读。沧海孤礁,条件艰苦,官兵站岗的哨位,就在海水中。从报纸上看到南沙官兵站在水中、紧握钢枪的样子,胡四海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那一天起,胡四海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自己将竭尽所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像南沙将士一样有信仰、敢担当的年轻人。

  回到班里,胡四海立即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班会,主题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与以往的热烈氛围不同,这一次班会,气氛显得更加安静。报纸、资料在全班47个学生手中传递,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眼神清澈而坚定。胡四海对学生们说:“守礁官兵在艰苦的海岛守卫海疆,才有了我们的和平安宁。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写信”成了呼声最高的回答。师生们亲手设计制作了314个信封,然后一笔一画写下心里话,装进信封里。

  可是,信写好了,往哪里寄?师生们忘不了,仅仅是打听收件地址,他们就花了两个月,得来的还只是部队的大致通信位置。

  这已经够了。胡四海将装满美好祝愿的信件寄向了远方,但赤瓜礁官兵能否收到,他始终心里没底。从那时起,等待就成了师生之间共同的默契。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直到那届学生初中毕业,回信还是没有等来。孩子们相继离开大榭岛去求学,只有胡四海还在等待。转眼3年过去了,1991年的一天,大榭中学教导处主任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卷边的信件,来信地址处赫然写着两个字——“海军”!

  空气安静了。胡四海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发现这封信里外包裹了两层,但信纸上隐约可以看到斑驳的水印。展开信纸,黑色的字迹被海水侵蚀后有些褪色,但看起来依然刚劲有力——

  “你们寄来的包裹及信件已经收到,真诚感谢你们的深情厚谊。”“赤瓜礁远离大陆,条件艰苦,但这一切动摇不了我们守礁的信心与决心,因为祖国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

  拿着这封等待了3年的信,胡四海热泪盈眶,脑子里想起木心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他不知道的是,由于通信落后、交通不便,加上邮寄地址不够详细,这封信来回辗转、飘洋过海,直到1990年8月才送到守礁官兵手中。

  收到师生们的来信,官兵们同样感动不已。礁上条件简陋,他们找来信纸,铺在礁石上,佝偻着腰一笔一画地写下回信,托付路过的渔船捎上岸,再寄向千里之外的大榭岛。

  收到回信,胡四海郑重拿起电话,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把那届学生召回了母校。师生重新聚在一起,共同朗读这封期待已久的珍贵信件。

  暖流,在年轻的心中涌动——“解放军叔叔战风浪、斗酷暑,坚守在祖国的海疆,我们要继续给他们写信、向他们学习。”“慰问他们,也是激励自己……”

  

  深蓝,有多蓝?遥远,有多远?

  每当学生追问赤瓜礁的情况时,胡四海总会摊开中国地图,手指一下准确指到赤瓜礁的位置。茫茫大海中,赤瓜礁显得很小,但在师生心中,那里是一个独特而精彩的世界

  每次收到远方来信,官兵们都迫不及待地挤在一起阅读。信中,孩子们除了讲述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会好奇地询问解放军叔叔在礁上的生活。

  如果真要描述的话,这里高温、高湿、与世隔绝,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但官兵们出奇地默契,他们的回信里,赤瓜礁永远美丽而浪漫——这里是地球上最美的海,站岗时,望着漫天繁星,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穹顶;有时鱼群浩浩荡荡游过来,像一道水里的彩虹;站在礁上眺望,远处常有渔民的船声帆影……

  渐渐地,“天涯海角”这个词,在孩子们心中变得具体而生动。不过,官兵们避而不谈的另一面,没有瞒过细心的师生:通过报纸资料,他们早就知道了守礁生活的艰苦。

  那段时间,胡四海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品,换成钱买了一些萝卜干,寄给了赤瓜礁官兵,“希望他们吃饭更有味道”。

  老兵陈洪记得,收到包裹的那天,战友们一人分了一点,又小心封存起来,嚼着香脆的萝卜干,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当年那个包裹上的包裹单,如今珍藏在赤瓜礁的荣誉室里,在“价值”一栏,赫然写着:“无价之宝。”

  可是,这份萝卜干也让官兵们犯了难:礁上条件简陋、物资匮乏,我们拿什么回赠给老师和同学们?

  后来,他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收集了90个贝壳和两瓶海沙,托人寄给了师生们。官兵们在回信中说,同学们的心灵,就像祖国南沙的海沙一般,细腻、纯洁、美丽。

  感人至深的互动,在大榭岛和赤瓜礁上持续发生。不过,因种种原因,一封信耽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常有的事。庆幸的是,纵使天远路长,依然没有阻断官兵与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赤瓜礁守备部队现任教导员王浩说:“这是军民相亲的又一个典范,它让我们看到,心与心的相连,足以跨越山海。”

  官兵们的回信,如今都珍藏在大榭中学的档案室里。层层叠叠的信件中,一封简短到不足百字的信,格外引人注目:“一艘渔船路过,时间仅3分钟。捎信一封寄你,勿挂念,感谢你的诚意!”

  这是战士钱靖写给学生王静的。此前,他们就曾通过书信有过这样的交流——

  “我去年18岁高中毕业于湖北南漳一中,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襄樊分校,我的理想是生活在蓝色的军营中。”“我12月到达南沙部队,参加为期5个月的训练,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南沙卫士……”

  这是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经历的两位青年之间的对话,他们的真挚友谊,来源于保家卫国的宏大志向中,扎根在勇敢追梦的人生态度里。

  在那遥远的山海之间,还有更多青年与青年、青年与少年的对话。他们在信中相互鼓励、相互祝福,展现出同样的赤子之心和别样的青春活力。

  来自赤瓜礁的信,王静珍藏了20多年,直到做了母亲,她还一遍遍地跟孩子讲起赤瓜礁的故事。3年前,年过40的王静把这些书信交给了胡四海老师。她说,希望这些信,能让更多的孩子受到鼓舞。

  35年来,书信始终是师生与官兵之间最重要的情感载体。在他们的共同坚持下,一届又一届大榭中学学生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海疆,一茬儿又一茬儿守礁官兵持续关注着远方这些青少年的成长。

  信来信往,纸短情长。赤瓜礁,成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精神高地,也成了一代代学生向往和追求的“诗和远方”。

  

  今年,胡四海61岁了。给南沙官兵写信这件事,他带着学生坚持了二三十年。

  这些年来,他带的学生,在赤瓜礁官兵的关怀启迪下不断成长,走上了祖国各地的不同工作岗位。其中还有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如愿穿上军装,登上军舰,走上了赤瓜礁……

  在通信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学生依然保留着写信的习惯,他们觉得,只有书信才能表达出更浓的情感、更深的挂念。

  每每收到学生从远方寄来的信,胡四海都欣慰不已——鲜有人知道,35年前,他带的班级是不少人眼中的“后进班级”,班里有不少调皮的孩子。那次班会,他将团支部的名称定为“赤瓜礁团支部”。而后,他一次次组织写信,就是希望孩子们把目光看向远方,找到心中的榜样。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做法,无形中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有个学生活泼调皮,外号叫“小太阳”。胡四海给她和同学们讲述赤瓜礁的故事,让她和其他学生一起给官兵写信:“只有好好学习,才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和守护。”

  受守礁官兵事迹影响,小姑娘决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多年后,“小太阳”成了一名医生,回想起那段经历,她告诉老师:“我会坚守心中的‘赤瓜礁’。”

  当年,赤瓜礁的第一封回信到达学校时,与胡四海一起拆开信封的,是时任团支部副书记刘幼花。

  那一天,刘幼花被赤瓜礁官兵赤诚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一颗美好的种子在年轻的心田扎下了根。长大后,她嫁给军人,成了一名军嫂……

  动人的故事太多了。35年,对胡四海来说,是头发由乌黑变得花白,是档案室里保存的300多封书信,是南沙精神感染下茁壮成长的一茬茬儿学生。

  书信来往的这些年,胡四海一直怀着一个心愿:在有生之年,看一看赤瓜礁、见一见守礁官兵。

  他的心愿,实现了一半:2020年9月,3名官兵从赤瓜礁出发,搭乘部队的交通艇,在海上航行了数天,又换乘飞机前往宁波。

  好事注定多磨。他们的航班延误了,胡四海和同事举着接机牌继续等待。空旷的机场大厅里,这块接机牌格外醒目:“我们接——祖国最亲的人”。

  3个小时的等待,像此前的30年一样漫长。见到“亲人”,胡四海一把抱住了时任教导员邹良一:“30年了,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邹良一登上大榭中学讲台,向师生们现场讲述了赤瓜礁的故事。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邹良一想起的是战友们喜滋滋地挤在一起看信的场景,以及他们和这些孩子同样清澈的眼睛——

  孩子们在书信中的种种期许,早已成为守礁官兵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因为一次约定,上士周涛坚持每日苦练,连续5年斩获南沙守备部队军事体能比武桂冠;因为一句“偶像”,上等兵常海日从刚上礁时体能“吊车尾”,逐渐成长为“优秀士兵”……

  这些年,大榭中学将赤瓜礁官兵的来信编成了德育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树立目标、追求理想;而阅读大榭中学学生的信件,也成了守礁官兵的“必修课”,砥砺他们在坚守岗位、奋发图强。

  “我们要让梦想的力量,顺着时光继续生长”“一定要好好站哨,因为我们身后有无数人凝望的目光”……那天在大榭中学,邹良一作了一场感人肺腑的报告,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人群中,一名叫王宇轩的初二学生握紧了拳头。两年之后,他被宁波效实中学海军航空实验班录取,成为海军飞行员的培养对象。

  消息传来,胡四海会心地笑了——他相信,每名大榭中学的孩子心中都有了一座“赤瓜礁”。

  何铁城 柯永忻 雷彬 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35年,守礁官兵与中学师生的“纸短情长”

    一  写第一封信的时候,胡四海只有26岁。那是1988年,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第十年,周边环境并不太平。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弥散,一条重磅新闻再次拨动了人们兴奋的神经。3月14日,我英勇的人民海军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赤瓜礁海域取得了骄人战绩!  英雄的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浙江省宁波市大...

    时间:06-08
  • 南沙守礁官兵:做赓续传承礁堡文化的“播火者”

      南沙吹来蓝色的风  ■吴强 何勇杰 黎友陶  南沙群岛,既是环境艰苦之地,又是精神之花绚烂绽放之地。长期以来,一茬茬南沙守礁官兵创造发展了以“唱礁歌、对礁联、种礁花、铸礁魂”为主要内容的南沙礁堡文化,激励官兵以礁为家、乐守天涯。如今,南沙守礁官兵紧跟时代打造礁堡文化,使其内容和形式更...

    时间:06-01
  • 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用英烈事迹激发官兵动力

      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用英烈事迹激发官兵动力  精武豪情充盈演训场  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陶磊报道:“没有先辈的牺牲奉献,哪有今日的盛世繁华……”暮春时节,结束了当天的训练,第82集团军某旅七连指导员张斌与官兵来到新建的英烈墙前,讲述革命先辈战斗故事,分享连队官兵学习体会。据了解,该旅在演训场...

    时间:05-11
  • 江西多地因强降雨出现险情 部队官兵投身抗洪抢险

      5月4日以来,江西省先后有10个县(市、区)出现特大暴雨,29个县(市、区)出现大暴雨,57个县493个测站出现暴雨。强降雨导致萍乡市武功山景区、宜春樟树市等地乡村遭遇洪涝灾害。江西省已于5月6日9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受强降雨影响,江西宜春丰城市丽村镇清丰河堤下江段河堤溃口30多米,下游4个村...

    时间:05-07
  • 马祖岸巡队官兵涉侵占军用罐头案 再爆一女上士参与

      中新社台北5月5日电 马祖岸巡队参谋主任林某与其部属,此前遭检举涉嫌侵占盗卖军用伙食罐头。台北士林地检署4日进行第二次搜索,认为女上士曾某也涉案,向法院声请羁押禁见。台北士林地方法院5日裁定曾某以15万元(新台币,下同)交保。  综合中时新闻网、联合新闻网、中央社等台媒报道,检方4日进行再次...

    时间:05-05
  • 全军青年官兵以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全军青年官兵以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青春向党勇担当 奋进强军新征程  军旗飞扬青春梦,强国强军我担当。  今天,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某艇员队青年官兵以开展专业训练的方式庆祝五四青年节。训练结束后,曾被表彰为“奋斗新时代海军十杰青年”的该队防护技师李文涛,在与战友讨论时感慨...

    时间:05-05
  • 浙江武警官兵的三代接力故事:传承信仰兄弟从军报国

      中新网舟山4月25日电 (林波 刘纲 宋鑫雨)“我叫吴河,来自江西九江的吴河,来自武警浙江省总队舟山支队的吴河!”从大学校园里的翩翩少年到军营里小有名气的坚强战士,武警浙江省总队舟山支队(以下简称“武警舟山支队”)新兵吴河牢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从军报国续家风,在武警部队书写别样接力故事。  在...

    时间:04-25
  • 基层官兵轮休面面观

      新的《内务条令》规定:配偶在驻地长期工作或者生活的,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可以按照统一安排轮流回家住宿。  新的轮休制度,旨在解决军人配偶来到部队驻地工作生活却不能团圆的现实问题。已婚官兵陪伴家人的时间明显增多,家庭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有力提高了广大官兵投身练兵备战的积极性。  对休息日和...

    时间:04-19
  • 用强军文化滋养官兵心田

      用强军文化滋养官兵心田(金台点兵)  一身迷彩便是舞美,搬上桌椅就是舞台……近日,海军文艺小分队把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演训一线,没有华丽的声光电效果,却赢来现场此起彼伏的叫好声。  放眼全军,一身作训服、几张迷彩网,在简朴的舞台上演出……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群众性军营文化活动,让...

    时间:03-19
  • 中国海军护航官兵镜头下的星辰大海

    原标题:绝美!中国海军护航官兵镜头下的星辰大海征途如虹,海军第42批护航编队已完成远洋护航任务和中俄南三国海上联合演习,正整理行装,踏上归途。无限风光在乘风破浪之时,最美的风景在蹈海踏浪之间。变化万千的沧渊和碧落,是属于中国海军护航官兵的诗和远方。归途上,护航编队官兵用镜头记录下了沿途的星辰与大海。旋转手...

    时间:03-1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