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放弃城市工作回村开荒 90后女孩让乡村也有了文艺范儿

2023-05-03 05:07:4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放弃城市工作回村开荒 这个90后女孩让乡村也有了文艺范儿→

  南湾村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与很多乡村人口流失的情况不同,这里住着很多来自大城市的人。他们不是来体验乡村游,而是要把家安在这里。他们在这开民宿、开咖啡馆、开画室。村子里还会举办田园音乐会、农耕文化节。大家一起唱歌、写诗、画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艺乡村。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把家从城市挪到这里?南湾村的文艺范又是如何一步步筑造而成的?这还得从一个回村开荒创业的女孩邱桂敏说起。

  90后女孩放弃城市工作 回村开荒

  初次见到邱桂敏,她正跟父亲在自己流转的梯田里整修田埂,这里的村民都习惯在腰间挂一个瓶子,把随手抓到的田螺和黄鳝收起来,给晚上的餐桌加个菜。

  今年是邱桂敏回乡的第四年,如今,整田、育秧、插秧、割稻晒谷,赤脚走在稻田里的她都能上手干,说得出门道。

  邱桂敏:你看我这个斑点。防晒没用,在田里防晒裹得严严的也做不了事情。这就是小黑虫咬的,一直不知道普通话叫什么。小姑娘肯定爱美,晒得黑黑的,满脸斑的时候确实很难过,但是习惯了就好,其实大自然你说看着脏脏的,不会,它这是“泥膜”,其实很好。真的踩到土地上,他们都觉得很亲切。

  这片梯田所在的南湾村距离屏南县城有半小时车程,这里地势陡峭,房屋依山而建,整个村子几乎没有太平整的土地。

  邱桂敏:来这边的时候就看到荒了那么多地,觉得好可惜,特别是不懂的时候才有这个勇气,我要把这个全部开掉。

  创业对邱桂敏来说并不陌生,她甚至很喜欢那种从零开始的感觉,总能让她感到兴奋。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就在厦门经营起了传媒公司,还拍过微电影,公司业务稳定。手里慢慢有了积蓄,邱桂敏就想把父母从村里接到城市来生活,但父母却不想离开。

  邱桂敏:我在厦门,爸妈在家,他们不愿意去,家里人又照顾不到,父母五六十岁了,我爸爸他们会做麦芽糖,还有黄酒,后来觉得麦芽糖跟黄酒的原料都有用到糯米,就想着要不自己种一点米。

  邱桂敏的老家在玉洋村,距离屏南县城隔着近60公里的山路,主要出产菌菇,没法大规模种植水稻,考虑到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她找到了更方便到达县城的南湾村。她发现,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山垅田都无人耕种。邱桂敏有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她瞒着父母流转了200多亩荒地。

  邱桂敏:刚开始因为在种之前去江西考察过,一亩的成本是1000多元,但是我忽略了江西他们可以机械化,我们这个是纯人工,自己本身不懂外行的进来,所以我第一年工钱就花了十几万,都花在工钱上面了。

  邱桂敏父亲 邱大她种田种得差不多要开始收割了我才知道,第二年还干了一年,我还是不太同意。我们种田种了几十年,看见田都怕了,你还跑来种田。

  一方面年迈的父母不愿背井离乡,另一方面,看到乡村大量土地撂荒实在可惜,邱桂敏决定离开厦门,回到乡村二次创业。然而,对于邱桂敏的父母来说,在大城市有着稳定发展的女儿回乡种田,他们难以接受。他们舍不得女儿吃苦,更为女儿未来的发展担忧。更让他们恼火的是,在大女儿邱桂敏的带动下,二女儿也坚持要从城市返乡。老两口辛辛苦苦一辈子,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到头来全都要回村种地,这可把他们愁坏了。

  邱大两个大学生全回来,你说一下心里会不会难受。我们农村人培养一个大学生,毕竟很难。下雨了会想,这个天气,大学生跑到田里面去,人家在办公室,你这个天气跑到田里面,你不想一下,大学毕业了还搞这个,心里有点难受。每一个人,我看都这样子的,都会看着自己孩子辛苦,都不忍心。

  邱桂敏:第一年的压力其实体力都不算,最主要就是父母不理解,然后你看这些村民也不理解,现在你看他们都是笑脸的,以前来都是很冷漠的,这姑娘来这种田好像脑袋有问题,怎么会来种田,我们都不种的,都荒掉了。然后我爸妈也被别人讲一下,一个是自己觉得我培养孩子上大学了,但是我又回来种田做他们放弃的事情,他觉得很没面子,就是我培养孩子培养失败了。

  虽然嘴上埋怨着女儿的决定,但父母还是最心疼孩子,为了帮女儿减轻压力,老两口也从老家玉洋村来到了南湾村,陪着女儿一起干。有了父亲这个种田老把式的支持,邱桂敏心里更踏实了。

  用锄头一下一下从水田里挖起沉甸甸的湿泥再堆到田埂上,这可不是轻松的活儿,经常身体累到散架。父亲给了女儿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虽然辛苦,但他们一直在坚持。

  邱桂敏:我刚开始是什么时候育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干什么都不懂,什么时候要除草什么都不懂,然后伯伯他帮了我很多,还有他老婆也在家里,有时候也会叫她插秧,女工插秧、除草。

  最让邱桂敏感到头疼的,还是人工成本的问题。村里人外出打工的多,导致村里能干活儿的人少,开荒和种田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不光如此,秋收时山区里猝不及防的一场大雨,就能让晒粮花费的功夫都前功尽弃。

  邱桂敏:你说现在做田埂累,割稻谷更累,很累。我们就愁收好了去哪里晒,然后晒的工人也要找,秋天降雨又多,经常是晒到下午,雨一来白晒掉了,很辛苦,就真的是要哭的。每年秋收完都想打包走人,赶紧弄完打包走人,这个时候就想我不做了,真正到第二年春耕的时候妹妹说你不是不做了,怎么又开始了。还是心里想放弃,但是又觉得不甘心。

  年复一年,邱桂敏一家人坚持开荒种田。2021年新的转机出现了。为了保护耕地、更大程度实现荒地复垦,当地推出了“认领一亩田”活动。认领者认领一亩田每年需出资2500元,用于种子、农资、用工等费用,当年这亩田的收获全部归认领者所有。这种新模式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注入乡村。邱桂敏家的稻田成为活动试点。有了更多的钱,邱桂敏开始筹谋更大的事。

  种田,让邱桂敏有了更多机会和时间看到眼前的美,绿水青山、梯田农庄,这是乡村特有的意境。作为“新农人”,邱桂敏骨子里“文艺女青年”的小火苗并没有熄灭过。2020年,她邀请了一位相识的青年导演来到这里,用手机拍摄了一部乡村纪录片,从此,更多大山之外的人也认识了南湾村。她还推动当地在梯田上开办田园音乐会,举办农耕文化节,打造乡土摄影基地,这片山村也有了自己的文艺范儿。

  邱桂敏的妹妹 邱桂英:四五点雾就起来了,一到这个点,风往这边吹,因为是山区,水汽就凝聚过来,水往下透又很有层次的光会透出来。现在计划把整个田园做成综合体的模式,除了种田基本的板块之后,我们会加入一些露营、餐饮、民宿、研学。

  邱桂敏:等一下看夕阳下来的时候,远山、夕阳一层一层很好看。大自然很治愈的。包括这一块和田有关的,我们也都想很多团队进来,有他们才有活力。

  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以及宣传推广,吸引越来越多人来到这里的乡村,村子里热闹了,破败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来自厦门等地的文艺青年在这里研究传统非遗文化、开民宿、做文创,老村民携手新村民共筑未来。

  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表演提线木偶的父子,是屏南县谢坑村人,父亲陆绍灿目前是这个项目的省级传承人,一直从事提线木偶表演。邱桂敏在成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后,帮助他们成立了专门用于推广传承提线木偶戏的传习所。

  屏南县谢坑村村民 陆佳生:在我们这个戏里叫舞社,在后面还有一个竹板,硬鼓,最原始的架子鼓就是这种类型的。现在年轻人想法多,见的世面也广,对于农村走的什么路,做出什么改变,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村子有需要我的话,我是能为它做出贡献。

  正在改造布置他认领的老房子的年轻人,叫吴乐东,也是从厦门来到南湾村的“新村民”,他要在这里打造一间自己理想中的诗意居所。

  南湾村新村民 吴乐东:比如说早上的时候去挖笋,就是应季的这些东西,体验一下这些东西都是在城市里面感受不到的。

  在这里经营民宿的年轻老板曾婷,向大家展示着她刚刚引进的新款咖啡豆,擅长手冲咖啡的她,还喜欢制作手工饰品。

  南湾村新村民曾婷我们的关键词在这里,我们还是为了要创业,还是要在这里要赚钱的,把事业做起来,像我爸这个年纪有了钱了,然后来这里领个老房子,然后天天种种花,再养条狗,养点鸟什么的,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样的一群人聚在这里,我们也不了解他们的过去,但是很巧的就是我们都对农村,就是现在的农村这片土地会有期待,然后愿意在这边去付出和生活。

  邱桂敏:其实关键词还是创业我觉得,要做出一份事业来。它是有希望的,它是一直是能有源源不断的东西从我们手上创造出来的。就像那片田我们也是在做事业,而不是玩玩而已。我们把荒田开成福田,开成一片诗和远方,这是我们做的事业。

  南湾村的蜕变得到了老百姓和当地政府的认可。邱桂敏也因此有了一个新身份:屏南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为屏南县其他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正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乡村实践的关键词在创业。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创业,改变了乡村,也改变了自己。他们的创业让这片乡村变得有活力、变得有魅力。他们的创业,让自己变得壮实、变得丰厚、变得坚韧。(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数字赋能 江西萍乡“智慧春耕”让农民种田更轻松

      中新网萍乡4月25日电(卢梦梦)春耕时节,走进国家水稻制种大县——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块LED大屏幕正实时更新着湘东水稻试验田里的各项农事信息。有了这些精准的分析,农户们就可以提前采取农事作业,保障水稻健康生长。  这是中国电信萍乡分公司新建的湘东区智慧种业服务平台,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时间:04-25
  • 内蒙古开鲁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种田只需“袖手旁观”

      中新网通辽4月19日电 题:内蒙古开鲁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种田只需“袖手旁观”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现在从种到收,我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等到丰收时节,‘坐收’粮食。不仅减少了开支,还能空出时间打工增加收入。”说起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义和塔拉镇平安村村民邱相宝竖起了大拇指。  春争...

    时间:04-19
  • 手插秧苗当“田主” 在重庆村庄里感受春耕

      中新网重庆4月15日电 题:手插秧苗当“田主”  在重庆村庄里感受春耕  作者  梁钦卿  “妈妈,你看我的脚像裹满了巧克力。”4月15日,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池村举行的东温泉镇2023年春耕文化节上,一名小女孩脱下鞋子、卷起裤脚,步入水田里,手拿水稻秧苗准备插秧。  记者站在田坎上望去,两三个青年在...

    时间:04-15
  • 中国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中新社长沙3月21日电 (记者 唐小晴)时下,中国各地春耕春管正陆续展开。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涌向田间地头,中国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在湖南祁阳市观音滩镇润晖育秧中心,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吐”出新绿。通过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该中...

    时间:03-21
  • 湖南祁阳: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中新网永州3月20日电 (陶冶 冯骎)在湖南省祁阳市观音滩镇润晖育秧中心,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吐”出新绿。通过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该中心单批次就能培育250亩稻田的秧苗。  该育秧中心负责人郑小宁介绍,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是润晖育秧中心新添置的“宝贝”,它将育秧从水田搬到“工厂”,实现了选种、浸种、播种、催芽、运输等环...

    时间:03-20
  • 智能育秧、无人驾驶 江西南昌“慧种田”为春耕生产添动力

    航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社的连片农田,数台农机在农田中翻耕土地。 刘力鑫 摄  中新网南昌3月16日电 题:智能育秧、无人驾驶 江西南昌“慧种田”为春耕生产添动力  作者 卢梦梦 华山 李韵涵  翻耕、育苗、抛秧……江西南昌的广袤田野上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处处洋溢着生机活力。  3月15日,在南昌市南昌县泾口...

    时间:03-16
  • “北斗”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插秧 春耕科技力量来了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预计今春投入农业生产的农机数量达2250万台(套)。目前春耕农机产销情况怎样?农机智能化推进情况如何?  湖北省孝感市的这家农机企业,产品覆盖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域。记者看到,厂区内的各条生产线一片忙碌。  湖北某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元文:预计2023年,我们在2022年...

    时间:03-06
  • “北斗”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插秧 春耕科技力量来了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预计今春投入农业生产的农机数量达2250万台(套)。目前春耕农机产销情况怎样?农机智能化推进情况如何?  湖北省孝感市的这家农机企业,产品覆盖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域。记者看到,厂区内的各条生产线一片忙碌。  湖北某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元文:预计2023年,我们在2022年的基础上再增长三倍,完成1.3...

    时间:03-06
  • “90后”兄弟种田记:科技赋能“逐梦”希望田野

      中新网湖州2月28日电(记者 施紫楠)春耕时节,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百亩良田内,一行行垄沟笔直整齐。尚年军与尚小军兄弟俩,正在田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施肥。  “比起人工施肥,用无人机操作省时又省力,1个小时可以施肥50亩。”尚小军说,眼下是小麦、油菜撒肥和除草的关键阶段,做好田间管理,才能确...

    时间:02-28
  • 太阳鸟时评:春耕备耕凝动能 播种田野新希望

      不误农时,不负春光。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提出要求,明确“二月初有关部门要作全面部署,层层压实责任,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打牢基础”。在春节刚过的首个工作日着重强调春耕备耕工作,这既是对确保农业稳产增产的高...

    时间:02-0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