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武汉一高校研究团队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新证据

2023-04-26 15:3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武汉4月26日电 (马芙蓉 余淳梅 孙彦钦)记者26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研究团队首次在火星横向风成脊表面识别出小型多边形裂隙,找到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新证据。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火星的水活动特征一直是火星探测与研究的焦点。一般认为,自诺亚纪(约37亿年以前)以来,火星地表水活动逐步减弱。进入亚马逊纪(约30亿年前至今),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水主要以冰的形式贮存于火星两极及中高纬度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中。

  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在其着陆及巡视范围内分布有大量的横向风成脊。横向风成脊是火星表面一类特殊的风成地貌,是研究火星大气运动及气候特征的重要载体。

“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横向风成脊表面的多边形裂隙 受访者供图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健楠介绍,该团队利用“祝融号”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对横向风成脊表面形貌特征进行详细刻画,首次在火星横向风成脊表面识别出小型多边形裂隙。同时,对原位光谱数据的解译表明,这些裂隙分布区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盐矿物。

  赵健楠解释说,含水硫酸盐矿物的形成需要有水的参与,且含水硫酸盐矿物可以发生吸水潮解和脱水过程,会导致沙粒粘结,更容易破碎形成多边形裂隙,这些证据可以指示研究区域可能曾经存在水活动。

  基于上述结果,结合着陆区地质背景,该团队认为这些多边形裂隙可能存在两种成因:一种是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被输送至横向风成脊表面,在水分蒸发过程中表面收缩形成多边形;另一种是地表与大气中的水汽交换,导致横向风成脊表面形成硬化的砂质壳层,壳层破裂形成多边形裂隙。

  “在当前的火星环境条件下,我们认为第二种成因机制最为可能。”赵健楠说。

  赵健楠表示,由于横向风成脊是火星表面较为年轻的地貌(可能小于100万年),且这些多边形裂隙在横向风成脊演化的后期形成,因此它们可能指示了火星近期水活动及地表—大气水的交换过程,从而为研究火星在当前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循环提供了线索。(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地大团队研究“祝融号”数据找到火星近期水活动新证据

      长江日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余淳梅 孙彦钦)火星表面的水活动,是评估火星宜居性的关键科学问题。4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了解到,该校肖龙教授研究团队有了新的科研突破,他们找到了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最新证据。  团队成员、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健楠副研究员介绍,目...

    时间:04-26
  • 地大团队研究“祝融号”数据找到火星近期水活动新证据

      长江日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余淳梅 孙彦钦)火星表面的水活动,是评估火星宜居性的关键科学问题。4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了解到,该校肖龙教授研究团队有了新的科研突破,他们找到了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最新证据。  团队成员、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健楠副研究员介绍,目...

    时间:04-26
  • “冬眠”的祝融号火星车几时“醒”?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电 题:“冬眠”的祝融号火星车几时“醒”?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2022年5月18日,受着陆区冬季严寒和沙尘天气影响,超额完成任务的祝融号火星车进入冬季休眠模式。如今,随着着陆区气候逐渐转暖,“沉睡”的祝融号火星车何时可以“苏醒”?唤醒火星车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目前火星车状态如...

    时间:04-25
  • 祝融号火星车、中国天眼等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新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3月17日下午在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祝融号火星车巡视雷达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等10项研究成果,...

    时间:03-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