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经济观察)中国的低通胀为何不等于通缩?

2023-04-23 19:3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7%,低于市场预期,较上月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增长0.7%,连续12个月小于或等于1%。

  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低于市场预期的下降2.3%,跌幅连续三个月扩大。

  上述数据回落,市场担忧中国经济活动偏冷,可能陷入通缩。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认为,总体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经济复苏趋势明确。低通胀不等于通货紧缩,不应将低通胀或前期反通胀力量简单视为通货紧缩,中国不存在系统性和可持续的通缩压力。

  先看低通胀原因。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称,今年以来的CPI涨幅回落主要受一些季节性、阶段性因素影响。首先是季节性因素。二是部分食品价格走低。三是能源价格回落。四是汽车价格特别是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五是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认为,近期通货膨胀率较低与经济恢复的阶段有关。通胀是滞后指标,经济和需求先起来,才会逐渐传导到通胀。当前宏观经济仍处于经济复苏初期,通胀回落也符合经济传导的时滞特点。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经济基本面和高基数等因素使得近期物价有所回落。一方面,供给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需求恢复较慢。同时,去年3月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也带来高基数扰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应仅盯住一两个价格指标判断是否处于通缩。

  邹澜称,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中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也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复苏早期,需求驱动的通胀正在回温,而非即将步入通缩,应从更多角度和指标进行判断。例如,货币供应增速创新高,信贷持续改善;一季度经济增长总体较快,未来大概率进一步修复;内需驱动的价格及GDP平减指数都在改善等。

  当前中国经济仍在稳步复苏之中。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称,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5%,二季度有望在低基数推动下进一步回升至8%左右,下半年有望维持在5%以上。中国不会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

  邹澜也强调,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型走势。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亦判断,中国经济不会陷入通缩。中国经济处于疫情后的复苏阶段,国内消费和投资在温和复苏进程当中。一季度全社会信贷增长较高,有助于扩大总需求。在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内生动力逐渐提升环境下,中国经济不会陷入通货紧缩局面。

  汪涛则认为,随着居民收入反弹和消费者信心逐渐修复,预计与经济重启相关的消费活动价格将进一步上升,包括餐饮、外出、旅行、娱乐和居民服务等。

  邢自强指出,与美国主要依靠政策刺激不同,本轮中国经济复苏更多依靠内生动力,以休养生息重振信心。对比而言,内生性复苏的特征之一是劳动力供给和制造业产能恢复略快于需求恢复,有利于保持较低的通胀压力。在全球发达国家被高通胀所困之际,中国通胀形势给决策者提供了充足的政策空间,无需担心通胀掣肘。(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经济观察)中国的低通胀为何不等于通缩?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7%,低于市场预期,较上月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增长0.7%,连续12个月小于或等于1%。  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低于市场预期的下降2.3%,跌幅连续三个月扩大。  上述数据回落,市场担忧中...

    时间:04-23
  • 金观平: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

      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低于市场预期,同时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引发了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议论。  讨论经济是否进入通缩,首先要厘清概念。国际上通常认为,通货紧缩是指总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同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

    时间:04-22
  • 秦刚: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

      中新网上海4月21日电 (记者 李姝徵)2023年4月2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出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秦刚表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让8亿多人摆脱贫困,让4亿多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今天的中国...

    时间:04-21
  • 邹澜:中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 夏宾)近期,外界关注中国是否会出现通缩风险,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20日在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时回应称,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邹澜表示,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

    时间:04-20
  • (经济观察)为何说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夏宾)“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8日在北京出席国新办发布会时说。  据当天官方公布的数据,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结合此前已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

    时间:04-18
  • 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对于当前中国CPI涨幅,近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入通缩”的讨论。当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没...

    时间:04-18
  • 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今天(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他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付凌晖介绍,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

    时间:04-18
  • (经济观察)福建多举措助推文旅经济复苏

      中新社福州4月17日电(叶秋云)今年以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记者17日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3年一季度,福建省接待旅游总人数11079.58万人次,同比增长25.8%,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7.2%;其中过夜游客2970.11万人次,增长34.8%。  数据显示,一季度,福建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322.8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2.9%,恢复到...

    时间:04-17
  • 福建稳经济观察:系列激励措施加快文旅经济复苏

      中新网福州4月17日电(叶秋云)今年以来,福建省为了加快文化和旅游市场回暖,发布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各地文旅部门也紧随其后,“五一”假日旅游订单量猛增。  17日,2023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福建文旅部门推出奖励措施,对旅行社一次性组织省外500人以上的“清新福建”列车入闽旅游,签订规范的团队旅游合同...

    时间:04-17
  • 【中国那些事儿】外媒:中国消博会利好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日报网4月14日电 4月10日至1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在海南海口举行。外媒认为,本届消博会再次释放中国提振消费信号,利好全球经济复苏与贸易合作。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本周,包括博柏利和雅诗兰黛在内的300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的代表来到中国海南,全球高端消费品公司热衷于展示他们的最新产品,希望...

    时间:04-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