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 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2023-03-22 08:24:02

来源:法治日报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 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90后”“00后”带着游戏账号立遗嘱

  本报记者 孙天骄 陈磊

  前几天,18岁零1个月的何平(化名)联系中华遗嘱库,立了份遗嘱。她在遗嘱中说,如果自己遭遇不幸,财产全部捐给公益机构。她的财产包括存了多年的压岁钱和一个玩了多年的游戏账号。

  立遗嘱是何平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她觉得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还很酷”。

  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白皮书通过对25万份登记保管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10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23814名60周岁以下人士前来中华遗嘱库咨询遗嘱,登记保管遗嘱的数量从2017年的279份增加到2022年的3467份,5年间增长了10多倍。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上述数据显示,民众的遗嘱观念、财产观念、家庭观念都在持续变化,遗嘱在家庭建设和家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产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日益显现,立遗嘱人年龄趋向年轻化,虚拟财产等新的财产类型被纳入遗嘱,对遗嘱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订立遗嘱司空见惯

  

  按照意愿处理后事

  江女士今年44岁,已结婚多年,有两个孩子。在婚姻存续期间,出于保护自己和孩子的考虑,她和丈夫订立了婚内财产协议。原本以为万无一失,但一个意外发现打破了一家4口原本平静的生活——丈夫瞒着江女士在外养了一个私生子。

  “作为一个妻子,我可以生气,甚至不顾一切地离婚,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要为他们争取该有的权利。”冷静下来后,江女士做了一个决定,订立遗嘱,一旦将来自己发生意外,两个孩子能有所保障

  协商后,江女士与丈夫赶到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对自己的财产作出安排。走出中华遗嘱库,她的心结解开了,开始与丈夫商讨离婚事宜。

  江女士说,立完遗嘱的那一刻,是自己这几年里最坦然的一刻,压力、焦虑都消散了不少。

  像江女士这样,选择中华遗嘱库以立遗嘱的方式为自己、家人做规划的,并非个例。

  “90后”丁先生经常出差,每次遇到飞机颠簸、汽车急刹车等情况,他总会想,要是出现意外怎么办,年迈的父母怎么办?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华遗嘱库后,他决定通过立遗嘱为父母留下一份保障

  “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年轻就立遗嘱,想得太早了。但我认为一点都不早,它会让每一个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更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丁先生说。

  今年是中华遗嘱库走过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服务37.6万余人次,登记保管遗嘱25.1万余份,目前已生效遗嘱6362份。

  谈起10年的发展,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感慨万千:10年前,遗嘱服务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从未想过的一件事情,现在已变成一件可以被摆到台面上讲的事情,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喜的。而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单身主义、不婚主义、少子化、空巢化等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以及除了财产的安排,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表达等。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告诉记者,提前订立遗嘱,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身后事,对自己的财产和相关事务作出最符合自己利益和心意的安排,这既能保证自己对财产处理的最大自主权,也能避免亲属后辈围绕遗产而发生纠纷。否则,只能按照法定继承去处理。

  立遗嘱主体年轻化

  

  虚拟财产屡被提及

  白皮书显示,立遗嘱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其中不乏“90后”乃至“00后”。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787人;立遗嘱最年轻的为17周岁(根据民法典规定,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020年至2022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357人。“00后”立遗嘱的人群,主要是大学在读学生,部分为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00后”人群立遗嘱主要处分的财产以“银行存款”“虚拟财产”为主。

  白皮书显示,自2017年起,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群开始订立遗嘱,处分“虚拟财产”。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计收到458份遗嘱内容涉及“虚拟财产”,类型包括QQ、虚拟货币、支付宝、微信账号、网络游戏账号等。

  “00后”涂磊(化名)目前从事消防员工作,他的职业性质让他见到了生命的脆弱。有一次,他们接到求助电话,工地铁架压到人,需要消防员前去救援。他们赶到时,现场十分惨烈,这让他想起一句话“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一次偶然看新闻,看到有的年轻人立了遗嘱,他立刻觉得自己也应该立一份。但工作不久的他没有多少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最重要的财产就是两个游戏账号,已经玩了5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他决定留给弟弟。立下遗嘱,他感觉解开了一块心结。

  陈凯说,“80后”之前的人,比较传统,他们对于家庭、父母、子女会考虑得更多,立遗嘱大多出于财产安全、家人生活的考虑;而“90后”的关注需求就更加多元化,财产类型也相对更多,比如电子遗产、数字遗产;“00后”更加天马行空,对物质的关注显著降低,他们更多把立遗嘱作为一件新生事去尝试,认为这是“很酷的一件事”。

  虚拟财产能否继承

  

  法律适用存在困扰

  面对年轻群体立遗嘱时将虚拟财产作为重要财产类型,陈凯坦言,这的确对法律适用造成了一定困扰,比如订立遗嘱的方式。

  “遗嘱的形式要件要求非常严格,即使是真实意思表示,只要不符合遗嘱的形式要件,法律上就不认可。现在的年轻人,更希望采取一些网络的、电子的方式,便捷地办成一件事,但遗嘱的这种形式要求,导致无法通过网络的、电子的方式立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陈凯说。

  此外,也并非所有虚拟财产都可以被继承。

  “民法典及相关单行法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了规定,虚拟财产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财产形式。”孟强介绍说,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来说,各种支付账号、社交账号、游戏账号和装备、网店账号等,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自己非常重要的财产,因此愿意让自己的继承人进行继承,“但这些账号和虚拟财产,并不都是能够被继承的客体”。

  民法典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在孟强看来,上述不少账号,根据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协议,平台并不允许用户将其作为个人财产进行继承。因为有些账户具有人身属性,交给他人继承,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效果,如某人发表言论的账号被继承后,继承人如果继续以被继承人的名义发表各类文章、评论、言论,那么就会给读者造成困扰;而有些账户主要体现为财产价值,就可以进行继承。

  “所以,这些账户、网络虚拟财产是否能够继承,一是要看提供网络服务的平台、供应商是否允许进行继承,二是要看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不可一概而论。”孟强说。

  设遗产管理人制度

  

  确保遗嘱顺利执行

  立遗嘱人去世后,遗嘱谁来执行?

  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管理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应当及时推选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未推选的,由继承人共同担任遗产管理人;没有继承人或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

  遗产管理人对于遗产管理和遗嘱执行至关重要。因遗嘱执行难度较大,为保障自己的遗嘱能顺利执行,很多人选择在遗嘱中指定遗产管理人。白皮书显示,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已有1542份遗嘱指定了遗产管理人。

  今年36岁的陈晓燕(化名)是一名再婚人士,育有两个女儿。近年来不少重组家庭的财产纠纷案一直让她感到不安——如果自己出现意外,年幼的女儿生活如何保障?会不会因为财产分配问题导致姐妹俩长大后关系破裂?会不会有外人觊觎自己的财产?在中华遗嘱库,得知可以设立遗产管理人对遗产进行打理、管理,她决定指定自己表妹作为遗产管理人。

  “指定了遗产管理人,遗嘱不再是简单的财产继承、房屋过户,多了一份情感的转移,更加有温度。现在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了。”陈晓燕说。

  陈凯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至少解决了两方面问题:继承案件往往诉讼时间较长,诉讼成本高昂,根据民法典规定,法院可以把大量工作交给遗产管理人处理,从而节约诉讼成本;遗产管理人与继承人之间往往存在亲情或者人情纽带,可以讲情讲理,而不只是单纯讲证据,有利于继承案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他介绍,中华遗嘱库下一步将持续推动专业遗产管理人人才库项目,首个全国性遗产管理人平台也将正式上线,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遗产管理人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以适应民法典出台后人们对遗产管理人服务的需求。

  “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需要就遗产管理人进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同时在行政法上出台配套制度,保障民法典相关规定的落实,特别是行政领域的配套保障制度,比如不动产登记问题。”陈凯建议道。(法治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报告: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 30岁立遗嘱人数占三成

      中新网广州3月21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1日正式发布。该白皮书显示,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风险。  据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介绍,上述白皮书通过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首次公布未婚等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

    时间:03-21
  • 报告: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 30岁立遗嘱人数占三成

      中新网广州3月21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1日正式发布。该白皮书显示,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风险。  据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介绍,上述白皮书通过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首次公布未婚等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

    时间:03-21
  • 数万元游戏装备被回收,虚拟财产保护需要一个说法

      据2月6日《扬子晚报》报道,近日,一则“玩家退游价值4万元装备被回收”的话题在网络上阅读量接近千万。25岁女生小罗(化名)称,她在某款网络游戏中价值不菲的道具全部被系统没收,这些道具至少能卖4万多元,眼下只希望能拿回这些装备。对此,客服表示,因游戏玩家自身原因导致的...

    时间:02-08
  • 数万元游戏装备被回收,虚拟财产保护需要一个说法

      据2月6日《扬子晚报》报道,近日,一则“玩家退游价值4万元装备被回收”的话题在网络上阅读量接近千万。25岁女生小罗(化名)称,她在某款网络游戏中价值不菲的道具全部被系统没收,这些道具至少能卖4万多元,眼下只希望能拿回这些装备。对此,客服表示,因游戏玩家自身原因导致的道具被没收的情况不是个例,不能...

    时间:02-08
  • 支付宝2023春节观察:回家过年带动返乡消费

      欧阳剑环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1月27日,支付宝发布的2023年春节消费观察显示,居民消费热情加速回归。截至2023年1月25日的春节假期数据显示,小城经济、家庭出游、出门逛街、跨境游、景区慢直播都火了,消费实现翻倍增长。   具体来看,一是返乡过年回来了,小城经济又火了。与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春运表现出强劲复苏势头...

    时间:01-29
  • 支付宝首次发布助实年报:数字造节拉动消费650亿、降费让利百亿

      实体兴,经济兴。为推动经济加速回暖,2020年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平台等多方助力为实体经济纾困。1月10日,支付宝平台公布了《2022支付宝助力实体年度报告》,展现了一年来,支付宝用“3个百亿级助力”帮服务业恢复经营、加快复苏,包括向小微商家降费让利超100亿、两场平台消费节累计拉动消费近650亿、开放近200亿免费流量帮实体...

    时间:01-10
  • 过年可以发数字人民币红包了,支持微信、支付宝多平台发放领取

      日前,数字人民币App迎来一次重要更新,增加了“专属头像”和“个人红包”功能。与微信、支付宝红包有所不同,数字人民币红包可在微信、QQ、支付宝等多个平台发放领取。  第一财经记者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发现,“服务”页新增“现金红包”选项。与“消费红包”由政府、企业等单位发放、有指定使用条件、无法存回银行账户不同,现...

    时间:12-2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