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翼龙如何实现飞行?约1.3亿年前中国哈密翼龙化石研究揭秘

2023-02-22 15:0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地球上会飞的脊椎动物目前所知仅翼龙、鸟类和蝙蝠三类,它们中唯一绝灭的翼龙是最早演化出动力飞行的爬行动物,早于鸟类约7000万年征服蓝天。翼龙是如何实现飞行的?其飞行机制与鸟类、蝙蝠有何异同?

研究人员展示本次研究的哈密翼龙肩带化石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合作,通过对采自中国新疆早白垩世(约1.3亿年前)哈密翼龙化石肩带形态学与骨组织学的最新研究发现,翼龙的飞行机制既有与鸟类和蝙蝠的相似性,又有自身的独特适应。

  这项揭示翼龙飞行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中国生物专辑上在线发表。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吴倩介绍本次研究成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与鸟类有哪些相似性?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吴倩介绍说,翼龙的皮膜翼让一些早期学者认为它们的飞行类似蝙蝠,但随着研究揭示翼龙与鸟类具有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后来的学者更多以鸟类作为翼龙飞行研究的参照对象。

  研究团队此次对新疆哈密约1.3亿年前地层中的哈密翼龙肩带骨骼化石研究发现,两者飞行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相似性: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吴倩展示介绍哈密翼龙肩带化石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一是形态学研究方面,通过对哈密翼龙肩带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模型重建和形态学分析表明,翼龙喙上肌如同鸟类一样绕行顶乌喙突内侧连接肱骨近端,顶乌喙突可实现类似的滑轮功能,翼龙可能如鸟类一样利用喙上肌收缩实现翅膀上扬。

  二是对翼龙肩臼窝的组织学研究发现该位置疑似保留有软骨组织,表明翼龙的肩臼窝可能与鸟类一样具有厚实的关节软骨以缓冲飞行压力。

哈密翼龙肩带组织学特征。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独特飞行机制有何表现?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博士后陈鹤指出,翼龙缺少叉骨、肩胛骨与背椎构成关节,且有愈合的肩胛乌喙骨等特征,这些则明显与鸟类不同。其肩胛骨与乌喙骨在个体成年之前就已完全愈合,代表了翼龙飞行演化过程中独特的肩带适应,也表明翼龙并未如鸟类一样,伴随飞行的演化而出现分离的肩胛-乌喙骨关节。

与哈密翼龙头骨等化石保存在一起的肩带标本。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翼龙肩臼窝和肱骨头均呈现凹陷的关节面,这可能会限制肱骨头在肩臼窝中的旋转,表明翼龙可能通过其他特殊机制控制前臂旋转,以便在飞行中改变翼面形态。

  至于翼龙这些独特适应对飞行的具体影响,研究团队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揭示。

哈密翼龙肩胛乌喙骨与鸟类肩带形态对比,以及肩关节和喙上肌重建示意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后续研究方向是什么?

  论文通讯作者、近二十年来带领科考队对哈密翼龙及其沉积地层持续开展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的汪筱林研究员表示,一般认为,翼龙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滑翔、鼓翼飞行和翱翔三种飞行方式都可以,但涉及到与鸟类和蝙蝠两类飞行脊椎动物的异同及其具体的飞行机制,此前一直不是很清楚。

  他说,这次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翼龙和鸟类两个主要研究飞行脊椎动物团队合作的成果,研究重点从哈密翼龙肩带的宏观形态学和微观骨组织学两个角度入手,发现翼龙的飞行机制比较复杂,既有与鸟类的相似性,又有与蝙蝠的相似性,更有自身的独特适应,后续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蒋顺兴指出,本次研究重点是翼龙与鸟类飞行机制比较分析,较少涉及与蝙蝠飞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因为翼龙与蝙蝠都是通过骨骼带动皮膜实现飞行,而皮膜质的翅膀也无法像飞羽一样产生空隙,因此,翼龙需要有其他方法来调节翅膀形态以减少飞行阻力,下一步,要围绕这个问题对同样具有皮膜翼的蝙蝠肩带进行深入研究来寻找答案。(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翼龙如何实现飞行?约1.3亿年前中国哈密翼龙化石研究揭秘

      中新网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地球上会飞的脊椎动物目前所知仅翼龙、鸟类和蝙蝠三类,它们中唯一绝灭的翼龙是最早演化出动力飞行的爬行动物,早于鸟类约7000万年征服蓝天。翼龙是如何实现飞行的?其飞行机制与鸟类、蝙蝠有何异同?研究人员展示本次研究的哈密翼龙肩带化石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

    时间:02-22
  • 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落幕 共观测到171种鸟类

      中新网长沙2月20日电 (张雪盈)洞庭湖观鸟大赛是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系列活动之一。2月20日,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湖南岳阳落幕,会上同步宣布了本次观鸟大赛结果,30支参赛队伍共观测到171种鸟类。  本届洞庭湖观鸟大赛为期两天,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地的90名观鸟爱好者参赛,其中,年龄最大的参赛...

    时间:02-20
  • 昔日“煤城”鲁南枣庄生态换“新颜” 珍稀鸟类频现身

      中新网枣庄2月19日电 (沙见龙 王龙飞)作为昔日“煤城”,鲁南枣庄近年来不断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鸟类栖息环境不断变好,被誉为“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全球性极危鸟类——青头潜鸭、震旦鸦雀、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频繁现身此地。  近日,山东省环科院生物多样性调查组在枣庄做冬季鸟类调查...

    时间:02-19
  • 昆明滇池鸟类物种多样性稳定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占14种

      中新网昆明2月3日电 (罗婕 鲁斌)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记者从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获悉,滇池鸟类物种多样性持续稳定,共有鸟类16目50科175种6万余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4种。  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

    时间:02-03
  • “候鸟生命线”天津行动已救助受伤鸟类近500余只

      中新网天津2月2日电 (庞喻文)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来临之际,国网天津宁河公司与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组织开展“守护湿地电益同行”生态环保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记者从国网天津公司获悉,近年来,国网天津公司联合政府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实施“候鸟生命线”天津行动,受众人数达7万余人,发放宣...

    时间:02-02
  • 云南大山包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已记录到204种鸟类

      中新网昭通1月18日电 (吴太平 赵子蛟)近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大山包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开展日常水鸟监测工作时,首次记录到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赤嘴潜鸭(学名“Netta rufina”),这是该保护区记录到的第204...

    时间:01-18
  • 逾6.4万只候鸟衡水湖越冬 今年新增5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

      中新网衡水1月13日电 (崔志平 黄建) 据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介绍,1月7日至11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2022-2023年度越冬鸟类同步调查工作,共监测到越冬鸟类60种、64000余只。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较上一年度增加5种。衡水湖中的白头鹤(左二)与...

    时间:01-13
  • 200余只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海南越冬

      中新网海口1月9日电 (卢刚)为期三天的“2023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于近日结束,调查队在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共记录到201只黑脸琵鹭,并首次在儋州市光村银滩发现黑脸琵鹭越冬种群。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越冬候鸟。 焦庆利 摄  据介绍,今年在海南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首...

    时间:01-09
  • 广东海丰国际重要湿地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鹳

      中新网广州1月9日电 (程景伟 林荫)据广东省林业局9日消息,广东海丰国际重要湿地近日迎来了新年第一份贺礼——1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鹳造访,这是该湿地首次发现彩鹳。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调查监测与生态恢复中心主任胡慧建介绍称,该只彩鹳可能是跟随大型鸟禽迁徙而来,人们要尽量少靠近它...

    时间:01-09
  • 我科学家发现1.2亿年前长着恐龙头骨的鸟类新属种

      科技日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发现了鸟类新属种——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增加了基干鸟类物种和形态的多样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  “我们将新发现的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鸷,意指...

    时间:01-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