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丨刘正寅:发端于先秦的华夏,何以演进为超越族际的更高认同?

2023-02-06 19:39: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2月6日电 题:发端于先秦的华夏,何以演进为超越族际的更高认同?

  ——专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中国人常以华夏民族自居,又常常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作为信条。究竟何谓“华夏”?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演进和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华夏认同的不断升华,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怎样的启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就此独家专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从解析华夏认同中探寻历史的价值。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我们常以华夏儿女自居。“华夏”一词是怎么来的?最早出自哪里?

  刘正寅:就目前所见文献看,“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一语。这里的“华夏”即具有族类的含义。《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但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前期的作品。

  “华夏”一词虽见于《左传》,但华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早在西周时期即具备雏形(也有人主张在夏代或更早)。更早的文献往往以“夏”“区夏”“诸夏”或“中国”指称形成中的华夏民族。

  从考古来看,华夏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各部落经过长期的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炎黄集团与太昊少昊集团。二者进一步交汇融合,发展出夏、商、周三族。至西周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形成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雏形。

“2019中国徐州(户部山)汉服嘉年华”在江苏徐州历史文化街区户部山开幕。汉服爱好者抱着小宝宝参加汉服嘉年华。苏丹 摄

  中新社记者:雏形形成后,华夏民族又经历了怎样的演进?

  刘正寅:华夏民族的雏形在西周形成,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与发展,华夏民族进一步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发展成为人数众多的汉民族;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建构起华夏正统谱系,并以此为中心将全国统在一起,确立了历史的统一观与正统观。紧接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加强,尤其是匈奴、鲜卑等内迁各民族以华夏正统自居,积极学习汉文化,而大量汉人的南迁又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与汉文化的发展,使得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和向心力日渐增强,迎来了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唐王朝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励精图治,取得了空前的统一与繁荣,促进了大一统政治下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华夏认同。此后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背景下,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发展。辽、金、西夏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都自认华夏;华夏认同发展为超越族类文化认同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元朝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打破分裂割据时的此疆彼界,将各民族置于一个大熔炉中,强化了华夏作为超越族类的共同体意识。此后,历经明、清时期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华夏作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身份标志。近代,面对列强侵略,这一共同体意识日渐清晰,并在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升华,化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8(戊戌)年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四川盐亭县举行。刘忠俊 摄

  中新社记者:近代又产生“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概念,它和华夏认同有何异同?

  刘正寅:“中华民族”概念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次提出,后来他又发表了《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及复杂成分进行阐释。梁启超把“对他而自觉为我”的“民族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面对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现实危机,社会各界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讨论,顾颉刚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断。有关中华民族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议题。1988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结构特点作了宏观理论概括,提出“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

2012“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专场”拍卖会现场。杨可佳 摄

  梳理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实际体现出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演变过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在实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类、对这一自在实体的认同。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各民族整体观念更加突出,中华各族儿女意识到民族整体性和根本利益一致性,追求同胞一体以求御他族,建构并认同“中华民族”的新概念。这个概念和华夏认同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强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华夏/中华民族认同,可以不断演进与升华?

  刘正寅: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起源时期即存在一定的联系性,表现出相互吸收、融合的特点。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孕育了后来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

  事实上,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大家就注意到他们与华夏民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但它是大一统视域下的区别。孔子在《春秋》中主张合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认为夏、夷可互变,夷用夏礼,即夷的行为符合周的礼乐文明,夷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大一统下明“夷夏之辨”,强调兼容与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河北省正定县文庙,民间人士及孔氏后裔近300人用传统的“释奠礼”隆重纪念至圣先师孔子。翟羽佳 摄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使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完成了由理论到现实的过渡,并得以在大一统政治实践中总结、完善、提高,最终确立下来。经历了两汉的大统一,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一统”观念已经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成为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而不断的民族迁徙与交融也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整体认同。以后即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接受大一统思想,而以华夏正统自居。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保留自身语言、习俗等的同时,继承和弘扬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时的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习俗,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进而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中新社记者:华夏认同的不断演进及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能否为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带来一些启示?

  刘正寅:华夏认同的演进和升华是个动态的过程,许多族群参与其中,主导力量实际也一直在各民族间动态转移。在此过程中各民族自身也在发展、变化,并不断扩大这个认同。我认为这本身就折射了人类族群发展、融合的一定规律。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因素加剧,人类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有更兼容并蓄的思想和更团结的行动。包含“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大同”“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等众多内涵的大一统思想及实践,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完)

  受访者简介:

  刘正寅,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民族史、边疆史、西域史研究,著有《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刘正寅、魏良著)、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作者之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合作)等。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民族史》卷主编。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学习100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本期课代表】  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 陈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本期金句,一起来学习。  【本期金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时间:02-02
  • 学习100丨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本期课代表】  江苏大学医学院专职辅导员 李丹:  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目标,都离不开坚定的自信支撑和引领。  本期金句,一起来学习。  【本期金句】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

    时间:01-31
  • 学习100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本期课代表】  东南大学医学院学生 洪乙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期金句,一起来学习。  【本期金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

    时间:01-30
  • 看图学习·语短情长丨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都要同各族群众一起唠家常、话今昔、问冷暖、谋发展。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都留下了总书记的深深牵挂。   监制:张...

    时间:01-28
  • 充分民主协商,广纳各方英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第十四届全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经过各党派各单位各方面充分民主协商,中共中央提出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选建议名单。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就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选的推荐提名情况和建议名单,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作说明...

    时间:01-18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

    时间:01-16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委主任会议聚焦这些内容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孝金波)1月13日,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

    时间:01-14
  • 2022年国家民委工作回顾:聚焦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年,国家民委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结合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聚焦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担当作为,认...

    时间:01-13
  • 白云山陈李济荣登“2021年度中华民族医药优秀品牌企业”榜单

      中新网1月9日电 近日,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发布“2021年度中华民族医药优秀品牌企业”榜单,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携拳头产品“舒筋健腰丸”入围榜单。榜单截图  据悉,“2021年度中华民族医药优秀品牌企业”榜单面向全国中成药生产企业、饮片生产加工企业,综合企业销售额、品牌产品、科研、创新、国际化程度等因素,...

    时间:01-09
  • 东西问丨蒙曼:如何从古典诗词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新社北京1月8日电 题:如何从古典诗词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  《公羊传》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里的“饥者”和“劳者”,其实已经涵盖了中华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歌声,与此同时,用汉语吟诵、汉文书写的古...

    时间:01-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