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关注年轻家庭托育之难 宝爸宝妈之烦恼:宝宝谁来带

2023-02-06 09:30: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出生人口下降,如何托举生育意愿

  宝爸宝妈之烦恼:宝宝谁来带

  邹京京的三孩之家犹如一个窗口,演绎着年轻宝爸宝妈的喜乐烦愁。生育、托育已并非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之事,而是攸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国事。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中国人口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出生人口仅有2016年的53%。

  2022年8月17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的一项国内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供给明显不足,特别是普惠性服务供不应求。

  这一信息引起广泛关注,让当下年轻家庭的托育之难浮出水面。

  ---------------

  “团聚啦!”1月21日除夕,北京三孩宝妈邹京京在社交平台分享三宝团聚的照片,三个宝宝身着红彤彤的新衣,手里拿着压岁钱,笑容溢出屏幕。

  34岁的邹京京是一名保险从业人员,育有三娃。2020年11月,女儿快4岁时,邹京京诞下双胞胎儿子。大家庭从此更热闹了,孩子谁来带、如何带的烦恼也随之而来,经过全家商议,姥姥、姥爷负责孩子饮食,爷爷、奶奶照顾其他起居,分工明确。

  可3个孩子和6个大人,让不足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尤显拥挤。“看着年过半百的父母,为了给我们带孩子经常要在客厅打地铺,挺心疼的。”邹京京直言,三娃的托育压力挺大,每天家里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家人反复商量之下,邹京京决定让奶奶将双胞胎带回河北老家照顾,京冀两地分开“作战”。

  万家灯火中,邹京京家的故事,在一个个家庭真实上演着。

  “保姆带娃、父母带娃、全职带娃”众生相

  2022年年末,深圳,二孩宝妈杨雯(化名)为即将到来的二宝准备着新生儿用品,隐忧也悄然浮现:“二孩面临的压力更大,带孩子成了头等难题。”

  2018年,36岁的杨雯迎来第一个宝宝,产假后,她回到工作岗位,孩子由谁带成了家庭难事。此时,杨雯的公公因帮大儿子带娃累倒住院,“我们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张口”,杨雯和老公将目光转向保姆市场。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试用后,她感叹,“为孩子找到合适的保姆难上加难”。

  好不容易找到保姆,家里紧张的气息无处不在。杨雯说,当时家里布满摄像头,工作空闲、午休时,她总忍不住打开监控软件,远程观看阿姨带娃日常,“生怕孩子有个闪失”。

  2023年春节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李晓家,眼见儿童玩具堆满客厅,两岁的晳皙活泼可爱,不停奔跑、玩闹,李晓夫妇一脸爱意。而她和丈夫陈逸然又要为节后上班孩子由谁带而费思量。

  公婆还有工作,父母健康不允许,家里4个老人难以承担带娃重任。李晓夫妇开始寄希望于托育机构和育儿保姆。但孩子小,托育机构不接收。那段时间,李晓一边寻找阿姨,一边独自带娃,“真是忙得四脚朝天”。

  李晓的工作薪资高,但比较繁忙,她不得不辞去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磕磕碰碰间,李晓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阿姨,经济压力随之而来,“每月阿姨和小时工的工资得1.5万元。”李晓摇了摇头,“我得再上班赚钱。”

  对90后宝爸李华锡而言,将年过半百的母亲、岳母从老家请到北京来照顾两岁多的儿子,实属无奈之举,“刚在北京租房时,搜索过附近的托育机构,两公里内几乎没有。”

  “保姆带娃、父母带娃、全职带娃”已成为当下年轻家庭的众生相。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黄绮从2017年起就关注托育问题。她了解到,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调查0-3岁的儿童家庭中,有近80%的幼儿看护者为祖辈,其中近50%祖辈感到“无可奈何”,特别是照顾过“一孩”的祖辈不愿再照顾“二孩”的比例在上升,他们希望将孩子送往专业、值得信赖的日托机构。

  费用高、离家远是婴幼儿入托最大阻碍

  “孩子无人照料吓退不少年轻父母生育意愿。”李晓说,身边不少朋友都有意愿生二孩、三孩,“但目前举全家之力照顾一个孩子都很难,真不敢再生”。

  实际上,不仅是老人,将孩子送往专业、可靠的托育机构更是宝爸宝妈首选。然而,费用高、离家远成为婴幼儿入托的“拦路虎”。

  2022年9月22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家长送托的主要考虑因素为托育机构与家庭的距离和服务价格。

  在三孩宝妈邹京京的观念中,“孩子需要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她特别希望能早些把孩子送进“放心又能长知识的托儿所”。女儿两岁半时,邹京京为她报了私立双语托育班,每月费用7900元。

  随着双胞胎的到来,邹京京深感育儿费用“压力山大”。为减缓老人带娃压力,双胞胎20个月时,邹京京开始物色托育机构,“我家附近几乎没有公立机构,私立机构每月最低也要7800元”。结合家庭收入情况,邹京京选中一家连锁品牌托育机构,每月9800元。

  “9800元只是一个孩子的价格,两娃要付双倍入托费”。每月近两万元的托育费让邹京京一家着实“吃不消”。慎重考虑后,她让婆婆带双胞胎儿子回石家庄老家上托育班,一家人过起了“双城生活”。

  “孩子开朗了,长胖了,还会自己穿鞋子。”入托两周后,邹京京惊喜地发现,刚满两岁的双胞胎儿子飞速成长,不仅知道排队等候,还学会了简单的儿歌。如今,邹京京夫妇带着女儿在北京生活,每个周末,邹京京一家要进行一次大轮换,将女儿带去奶奶身边,再把双胞胎接回北京照看。

  “让家里阿姨或老人每天带着两岁的孩子挤地铁、坐公交去入托显然不太合适。”在宝爸陈逸然看来,离家距离是选择托育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杨雯更倾向于选择公办托育机构和非营利托育机构提供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价格亲民、质量有保障

  在工薪族李华锡看来,孩子的托育费用不应超过家庭总收入的30%。李晓则表示,如果托育机构环境佳、师资强、离家近,“愿意为这些优质条件埋单”,但每月总支出不宜超过1.5万元。

  解决托育之困亟须多方施力

  2022年9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负责人杜希学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托育机构面临降低成本难、稳定招生难、应对风险难等挑战。

  回顾托育机构5年发展历程,90后宝妈辛静体会颇深。2017年,辛静与另一位宝妈联合创立了一所国际托教中心,致力于为0-3岁的婴幼儿及家庭提供科学的托育服务。

  辛静感慨,“房租和师资是压垮部分托育机构的两座大山”。她说,国家政策对于托育场所的楼层、采光、通风等都有明确规定,这就决定了托育机构的场地租金普遍较高。

  房租贵,人力成本更高。辛静介绍,目前她经营的托育机构里的婴儿班师生比为1∶3,托小班1∶5,托大班1∶7,受制于缺乏合格的托育人才,托育机构自身承担了大量的人才培养工作,经营成本难以压缩。

  《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市托育机构平均月收费超过7000元,价格较高,运营成本中场地租金和人力成本占比达80.9%。辛静直言,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价格低廉的场地租赁,同时加大托育师资培养力度,提升教育水平。

  2022年8月1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生育休假政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等举措。有专家评价称,国家出台大力度、多举措政策,意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生、育得好、教得好”。

  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各地开始陆续探索普惠托育的破局之道。2022年11月,山东省滨州市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近日,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杭州市婴幼儿成长驿站名单,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428家建成投用,统一“小树苗”标识,意在打造15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

  黄绮则建议,可尝试把老年大学和托育场所融合,带孩子的老人白天去上课,下课后到托育机构接孩子,既可让孩子学会集体生活,也可缓解老人带孩子的压力。

  “很感动,国家和各地政策都在作出回应,说明我们的需求被看见了。”陈逸然说。李晓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建立托育机构的条件、从业人员资质等的监管和审核,推进托育机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鉴定。

  在2023年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安徽、河南、湖北、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为托育服务建言献策,建议多方发力“托”起婴幼儿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06日 07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消协发布舆情分析报告 餐饮消费等成春节消费吐槽热点

      本报讯 记者万静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2023“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1月21日(除夕)至1月28日(正月初七)共计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2495万余条,日均信息量约311.9万条,其中,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文化娱乐、餐饮消费、景区旅游三个方面。  今年春节是实施疫情防控“乙类乙...

    时间:02-06
  • 跟着总书记学习二十大报告|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时间:02-05
  • 《2022闽商年度报告》发布:福建民营力量的实力与优势不断增厚

      中新网福州2月4日电 (陈丽媛 彭莉芳)“民营经济再出发、县域经济引关注、福建‘智造’加速崛起、闽商影响力不断提升、福建上市公司蓬勃发展。”由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主管主办的《闽商》杂志社3日在福州发布《2022闽商年度报告》,报告如是总结过去一年闽商在海内外发展的趋势。  报告从“2022年度综述”“2022闽商十大...

    时间:02-04
  • 北京冬奥精神宣讲团举办北京冬奥会一周年专场报告会

      中新网北京2月4日电 (记者 陈杭)2月3日,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之际,北京冬奥精神宣讲团来到延庆赛区,在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举办北京冬奥会一周年专场宣讲会。8位冬奥精神宣讲员从不同角度深情讲述筹办举办期间精彩非凡的冬奥故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取得的历史性成绩以及在场馆建设...

    时间:02-04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 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韩正等出席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八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  李克强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宪法规定的重要职责,...

    时间:02-03
  • 报告:1月中国楼市热度回升 购房者和经纪人信心指数双涨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记者 庞无忌)58同城、安居客3日发布的2023年《1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1月中国楼市预期转暖,全国各线级城市新房找房热度均有所上涨,购房者和经纪人信心指数也出现双涨。  报告显示,2023年1月中国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14.0%。其中,一线城市找房热度全线上涨,环比涨幅为13.9%,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

    时间:02-03
  • 跟着总书记学习二十大报告|人才是第一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具...

    时间:02-03
  • 报告:春节后首周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9.1%

      中新网2月3日电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第一期。智联招聘春节后面向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40.4%的企业对春节后经济形势非常有信心,31.5%表示比较有信心,共计71.9%的企业看好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具备信心。从人才端看,春节后首周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9.1%,两位数的增幅表明了求职者参与春季招聘的热情。  智...

    时间:02-03
  • IDC发布中国智慧城市数据跟踪报告 华为云夺得政务云市场三项第一

      近日,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中国智慧城市数据跟踪报告2022 H1》,报告显示,华为云在政务云整体市场保持第一,持续扩大政务云市场领先优势。此外,华为云还在政务云多个细分市场中位居第一。在政务云基础设施和政务专属云基础设施市场,均拔得头筹,持续领跑。IDC发布《中国智慧城市数据跟踪报告2022 H1》  依托...

    时间:02-03
  • “影院换片”“6根面20元”“黄山游客滞留5小时”……入中消协报告

      中新网2月3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3日消息,通过对1月21日(除夕)-1月28日(正月初七)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24950040条,日均信息量约311.9万条。  监测发现,2023年春节期间消费者“吐槽”主...

    时间:02-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