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2023-01-27 20:4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题: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记者 刘亮

  继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之后,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来之不易的就业“成绩单”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年初预期目标。

  另据多所中国高校近期陆续披露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指深造和就业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保持稳定,不少高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九成以上。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遭遇了多重冲击,能超额完成就业目标实属不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陈建伟分析指出,从全球角度看,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和资本回流美国,欧美国家陷入滞胀泥淖,中国发展面临外部市场需求收缩和不确定性的上升,外需拉动就业的能力下降。从国内发展态势看,疫情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干扰,服务业需求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拉动就业的能力。

  面对内外挑战,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稳定就业大局,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底线。

  从2022年全年来看,中国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11月份下降了0.2个百分点。

  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重要现实考量。官方人士近期透露,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双重挑战。

  在陈建伟看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

  短期供需时间点不匹配的矛盾。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集中,短期走向市场工作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而就业机会的创造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且存在时间滞后性,因此存在短期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快与供给结构调整慢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而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会存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市场需求不均的情况。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包括对行业、地区和工资待遇的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因此短期内一些毕业生难找到合适工作

  针对上述情况,陈建伟认为,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还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化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转型。

  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从今年年初各地方两会公布的信息看,多个省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普遍维持在5%左右,表明了各地稳定发展经济的决心,这对今年的就业工作是一大利好。”陈建伟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今年中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落实,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常态,企业生产经营也将逐步改善,将带动用工需求逐步恢复扩大。

  二是交通物流、居民出行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改善,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

  三是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措施,加大对重点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帮扶,也将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新动能的快速发展也将持续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将成为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推力。(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

      本报讯(实习记者 何蕊)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开展促就业“国聘行动”,面向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集中发布优质就业岗位。  各部门明确,要严格招聘审核,多利用数字技术审查招聘单位资质...

    时间:01-28
  • 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经济观察)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题: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中新社记者 刘亮  继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之后,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如何?  来之不易的就业...

    时间:01-27
  • 辽宁阜新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千余人进场求职

      中新网阜新1月26日电 (李晛)1月26日上午,农历大年初五,辽宁省阜新市“春暖阜新·援企护航”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举办。  此次招聘活动既是辽宁省人社厅升级实施“春暖辽沈·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行动(2.0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辽宁省“心系辽宁、情注家乡”离校未就业暨2022年寒假返乡高...

    时间:01-26
  • 国家统计局:2023年中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17日表示,2023年中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国家统计局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2022年中国就业情况如何?2023年如何持续推动稳就业?在当天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康义对中国就业情况进行解读。  康义表示,2022年,受疫情反复冲击影...

    时间:01-17
  • 国家统计局: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中新网1月17日电 17日,国新办就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会上表示,从下阶段看,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仍然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一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落实,生产...

    时间:01-17
  • 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的温度、精度和效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高等教育心怀国之大者、人民利益至上的生动体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帮扶要充满“温度”。有温度的帮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的应有之意。要坚持以人民为...

    时间:01-11
  • 加拿大就业形势向好 失业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中新社多伦多1月6日电 (记者 余瑞冬)加拿大统计局1月6日公布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该国2022年12月份就业形势继续向好。失业率为5.0%,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已接近去年6月、7月的4.9%的历史最低水平。  加拿大12月新增约10.4万个就业岗位,环比增长0.5%。加统计局表示,就业增长主要由15岁至24岁的青年群体带动。其中,青年男性...

    时间:01-07
  • 北京举办“新十条”后首场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活动 提供超5000个工作岗位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孙竞)为全力以赴支持各行业用人单位复工复产,千方百计为2023届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29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举办“就业向未来 建功新时代”主题线下双选会。这也是“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北京市教委所属市级就业市场为北京高校毕业生组织的首场线下招聘活动...

    时间:12-30
  •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累计提供98.2万个岗位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徐婧 杜燕)北京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服务季期间,各类招聘活动累计吸引12177家次用人单位参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98.2万个,3.3万人次毕业生参与活动。  29日,北京市教委举办线下双选会。这是《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出台后,北京市教...

    时间:12-29
  • 报告:蓝领群体正在经历代际转换 就业形势总体向好

      中新网12月2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 27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当前我国蓝领群体正在经历代际转换,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蓝领群体“接棒”成为蓝领劳动力市场主力军。此外,蓝领劳动者就业形势总体向好。资料图。韩章云 摄  报告依托快手平...

    时间:1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