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文化遗存现今模样:母亲河,她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2023-01-16 03:57:05

来源:光明日报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

  母亲河,她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冬阳下的原野,恬适怡人:水洗过般的瓦块云飘过一拨又一拨,被人追赶着似的往前跑;云脚下,是一棵挨一棵合抱粗的梨树;而梨树丛中,掩映着一排排崭新的农家小楼——这里属安徽省砀山县的良梨镇,以盛产皮薄多汁、入口酥化的砀山梨著称。

  步入梨树园,梨农们正埋头剪枝压枝、挖沟施肥。听说是从京城来的记者,一位大婶乐呵呵地说:“闺女,你应该过3个月再来。那时候,百万亩梨花都开了,美着呢!全国各地游客都往这儿跑呢。”

  很难想象,记者置身的所在,竟是两百年前的黄河河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经》中的“河”,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与后世对黄河的认知不同,那时“河水清且涟漪”,一派悠然。然而,自《汉书》起,“河”开始多了另外一个名号“黄河”,泥沙成了河的主角,后代诗词对黄河的描写也变为刘禹锡笔下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吟诵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虎可搏,河难凭”,文辞之变的背后,是黄河带给人们的深深恐惧。因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影响、流经黄土高原,让这条浩荡大河的泥沙含量居世界河流之冠。“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千百年来泥沙淤积不断抬高下游河床,而两岸堤防也只能随之加高,黄河成为“地上悬河”。

  “善淤”的黄河,越来越桀骜不驯,“善决”“善徙”导致水患频仍。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余次,改道26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并非虚言。

  决口改道,给两岸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的黄河洪水曾北抵天津,南达江淮,范围波及冀、鲁、豫、苏、皖五省。闻名遐迩的古都开封就曾6次被淹,层层淤泥,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湮没于黄沙之下。“道光二十三,洪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时至今日,河南省陕州区一带仍流传的这则民谣,记录了1843年洪水泛滥印刻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噩梦。

  翻开黄河历次改道图,可以看到,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之前,黄河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迁徙,注入渤海。而这一年,开封守将杜充为抵御金兵,在滑州李固渡扒堤决口“以水当兵”,导致黄河从此向南摆动改道,袭夺淮河水系,流入黄海。自此,决口和改道次数激增,令“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胜景不再,留下无数“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人间悲剧。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附近再次决口,也再次改道,北流汇入渤海。从此,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留下一条蜿蜒于豫鲁皖苏四省交界之地的“明清黄河故道”。记者寻访母亲河来到的第一站——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就系“明清黄河故道”。

  离开良梨镇,记者来到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这里离现今的黄河入海口已不远。

  “小时候,一发大水,就漫过河堤,人得赶紧转移,庄稼泡在水里。”利津县盐窝镇后左村党支部书记李美玲在黄河滩区长大,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河堤不断加固,河道越来越深。前两年那么大的洪水,也没淹上岸。”

  李美玲说的大洪水,是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遭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7轮秋雨连番登场,黄河干流9天内出现3次编号洪水,下游河道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大流量洪水过程持续近30天……在如此严峻形势下,黄河防汛取得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的成绩。

  黄河故道的沧桑变迁,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一个缩影。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兴邦的大事。历代志士仁人曾提出了各种治黄设想,但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治理能力,每每徒劳无果。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在炮火硝烟中起步,开启了黄河治理的新纪元。1952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黄河,指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成为动员人民治理黄河的响亮号角。

  “70多年来,党和国家在黄河防汛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四次加高培厚堤防,加固堤防1300多千米,新建、改建、加固险工、控导500多处,修建坝垛14000多道……”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技术处处长任伟告诉记者。

  改变黄河“善淤”特性,重在治理水土流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顿。离开盐窝镇,记者又来到陕西省绥德县崔家湾镇。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绥德水保站总工程师党维勤正在这个镇的李家岔村大沟淤地坝工程现场进行指导。他告诉记者,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绥德属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主要源头之一。从195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始淤地坝试验研究工作——在沟里修个坝,坡上下来的泥沙被拦住,慢慢淤成大片良田。“坝地土肥还能保水,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记者查阅了资料:经过淤地坝、坡改梯、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6万平方千米,水土保持措施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率达67%,主色调由“黄”变“绿”,由绿变美!

  在加高培厚堤防、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水利专家们还瞄准“根治黄河”发力。

  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被视为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此处河床比郑州市区高4~6米。在河南惠金河务局东大坝花园口险工120号坝坝坡上,标注着一幅洪水水位图,上面的5条水位线异常醒目。东大坝管理班班长王培杰指着其中的2条向记者解释:“你看,这是2010年7月的洪水水位线,与1996年8月那次流量相差不大,水位却低了1.57米。这说明黄河河槽高度在逐步下降。”

  自2002年起,黄河持续实施调水调沙,通过水库联合调度,用“人造洪水”形成连续泄流冲力,把淤积在河道及水库中的泥沙尽可能多地送入大海。这一创造性的方法实施21年来,河道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目前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使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平均下切已达3.1米,彻底改写了黄河“地上悬河”淤积抬高的历史!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安澜,这一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正从愿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 马姗姗)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黄河故事”精彩上演 “河湟间”开启过年模式

      (新春走基层)“黄河故事”精彩上演 “河湟间”开启过年模式  中新网青海海东1月15日电(李隽)舞龙、耍狮、看社火……14日晚,青海“东大门”海东市市民沉浸在“黄河故事”中,与河湟文化中的经典人物一同度过了难忘的小年。当晚,2023年第五届“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的启动也开启了“河湟间”民...

    时间:01-15
  • 水利部: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

      今天(1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介绍:水利部将全面落实黄河保护法,坚持节水优先,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  一是打好黄河流域深度控水节水攻坚战。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精打...

    时间:01-12
  •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走近这张抗日名将创办的报纸……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  “逐鹿中原飞骏马,鸡鸣拂晓响黄钟。文工歌舞壮军旅,皓月晨光照雪枫。”这首诗里写的,是抗战时期彭雪枫将军的治军三宝: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  彭雪枫,是我军文武兼备的名将。他1907年9月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早年即投身革命,曾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时间:01-12
  • 山东临清:“黄河大集”年味正浓 升腾烟火气

      中新网山东临清1月11日电 (倪群力 张福庆)进入农历腊月开始,山东赶年集的“大阵仗”便频频登上网络热搜。腊月里赶大集俗称赶年集,赶集购置年货,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在山东,年味满满的“黄河大集”,已经成为民众休闲生活的快乐源泉。在临清市康庄镇黄河大集现场,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祝“福”。 ...

    时间:01-11
  • 木兰溪畔清波安澜(美丽中国·我们的母亲河①)

    木兰溪主干流流域示意图。   资料图片 木兰溪风光。   蔡 昊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

    时间:01-11
  • 木兰溪畔 清波安澜(美丽中国·我们的母亲河①)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母亲河保护,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让河流流动起来,让环境更美更宜居。  今日起,本版推出“美丽中国·我们的母亲河”系列报道,关注各地滋养百姓生活...

    时间:01-11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公布

      中新网1月4日电 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公布  中新财经记者 赵建华  财政部近日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下称奖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奖补资金是中央财政专门设立用于支持黄河流...

    时间:01-04
  • 宁夏: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黄河干流排污口整治

      中新网银川1月4日电 (记者 杨迪)记者4日从宁夏生态环境厅获悉,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强入河(湖、沟)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方案》中提到,2025年底前,宁夏将基本完成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主要排水沟排污口整治。  《方案》中提到,宁夏相关部门将于2023年6月底前,完成...

    时间:01-04
  • 300余只“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安家”黄河故道

      中新社河南商丘1月3日电 (记者 韩章云)“2022年,我们监测到75只青头潜鸭在湿地成功孵化,青头潜鸭总数达306只。”河南省民权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李杰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民权黄河故道国际重要湿地已成为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有“鸟中大熊猫”之誉的青头潜鸭,被世...

    时间:01-03
  • 加强生态修复 守护黄河湿地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   加强生态修复 守护黄河湿地(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扑棱棱,两只大天鹅展开白翅,踏水起飞。一名摄影者翻越围栏近拍大天鹅,正在黄河边巡护的李丰波上前阻止。  “如今,这里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大天鹅有上万只。”河南黄河湿...

    时间:01-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