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2023年,我国将继续开展空间站运营阶段的各项任务。
千年仰望,梦圆今朝。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为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以来,30年间先后发射15艘神舟飞船,成功将16名航天员、26人次顺利送入太空。
让我们通过这部3分钟的超燃短片,一同回顾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人民网)
2023-01-03 09:52:19
来源:人民网
2022年,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2023年,我国将继续开展空间站运营阶段的各项任务。
千年仰望,梦圆今朝。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为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以来,30年间先后发射15艘神舟飞船,成功将16名航天员、26人次顺利送入太空。
让我们通过这部3分钟的超燃短片,一同回顾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人民网)
央视网消息: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的全面完成,中国人流传千年的“天宫”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三十而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了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 今天(12月31日)开始,新闻频道推出《两总话天宫》系列节...
不久前从太空家园平安返回祖国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新年送来最美好的祝福。接续奋斗,再创佳绩,2023,中国载人航天加油! 记者:杨志刚 来源:载人航天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寻望星空 从肉眼到“天眼”的仰望 见证中国天文百年之变 20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百年诞辰。 100年前的中国,尚处于内忧外患、国力羸弱之际。无数仁人志士走上思想改良或实业救国的道路,但也有一些人执着于仰望星空,坚持看似无用的天文观测。 2022年10...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空间站在轨组装、发射次数再创新高……2022中国航天这些瞬间令人难忘 新华社记者胡喆、宋晨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再创新高,探月、探火、探日再出新成果,空间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2022年,中国航天精彩依旧。 2022年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2022年我国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世...
【科技创新世界潮】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位于喜马拉雅山上、直径4米的“国际液体镜面望远镜”(ILMT)已经睁开“眼睛”,看向宇宙深处,它用一个缓慢旋转的液体水银圆盘而非固体镜面聚焦光线进行观测。 与传统望远镜相比,液体镜面望远镜建造成本低很多,且拥有其他独特优势。如果ILMT取得成功,未来或许可在...
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动画《三体》日前开播 上线首日播放量突破1亿 原作描绘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 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曾在2015年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奖项 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奇迹 使其成为最具价值的中国科幻IP 开启了电影、剧集以及动画的影视化改编之路 万众期待的“三体宇宙”大幕开启...
三舱合体,从空间站看地球的角度愈发丰富多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空间站将一直默默陪伴、注视着这颗蔚蓝星球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这是中国航天的伟大时代,属于我们的太空家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记者:杨志刚 来源:载人航天新闻宣传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从神舟十五号乘组逐梦苍穹,到两个乘组实现“太空会师”,再到神舟十四号乘组载誉而归,测控通信网一次次为载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那么,测控通信网是如何保障“天地通信”的? 搭建沟通桥梁 测控通信系统在天地之间打造了一条高效、稳定的信息传输“天路”。地面测控站、中继卫星系统从不同维度编织了一条条全覆盖的信息传...
救援、回收、再适应......航天员从太空“下班回家”时,我们经常能够在直播中听到的这些高频词,具体代表什么含义?这次,载人航天常见术语知识帖带你以更专业视角直击返回着陆现场,见证英雄凯旋!01着陆场满足载人飞船正常返回和安全着陆条件的、配备有用于载人飞船回收的测控、通信、搜索、救援等整套设备的预定地面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