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长途旅行,警惕致命血栓

2023-03-14 15:09:13

来源:文汇报

  宋卫东

  春暖花开,正是出游好时节。随着天气转暖,不少人将出游提上日程,陈阿姨最近却遇上了一桩糟心事。经历近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下飞机,陈阿姨自觉胸闷、胸痛、气短,喘不过气来。所幸家属及时拨打120,陈阿姨得到了救治。医生告诉她,患上的是肺动脉栓塞,也称为“经济舱综合征”。

  复盘整个飞行经过,陈阿姨想起自己在飞行途中几乎没离开过座位,也没喝上几口水,加之机舱内空气干燥,导致人体血液粘稠,更易形成血栓。下飞机活动后,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刚刚形成,容易脱离静脉壁,随血液回流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栓推入肺动脉,从而导致这一系列症状的发生。

  事实上,不仅是长途坐飞机会引发经济舱综合征,长时间坐火车、轿车、打麻将、玩电脑、伏案写作等,均易因下肢长时间静止不动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当然,大家也不必谈“栓”色变,适当运动锻炼可有效减少血栓风险,应避免久坐、久卧。对于久坐人群而言,花一点时间站起来,伸展腿部,并适时走动,对于血液循环非常重要。

  全球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最常见的肺栓子为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也包括羊水、脂肪、癌栓等。

  打个比方,血管是人体血液流通的管道,也是各个器官的“水管”。如果水中掺杂着很多杂质,而水流又相对缓慢时,里面的杂质就容易结块、沉积、滞留,一旦水流、水压出现变化,这些滞留的大块杂质会被冲向远端,随之阻塞某些“管道”造成水流不畅,甚至断水的情况。

  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球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肺栓塞。

  很多肺栓塞都是“坐”出来的。当人体长时间处于下肢屈曲坐位姿势,下肢不活动而人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需要克服重力作用,靠肌肉收缩力量自下而上运输,长时间久坐不动或其他制动,肌肉逐渐失去动力,血液则会出现瘀滞,下肢的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临床上称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简言之,长时间在经济舱狭小的坐位上久坐,下肢血管里粘稠的血液形成的小“血块”,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后,堵住了肺动脉,堵住后引发各种缺氧症状。

  严重者会出现肺动脉主干栓塞,进而导致低氧血症、低血压,甚至引发猝死的可能。但究竟是否会发生生命危险,还取决于栓子大小及堵塞程度。有的患者栓子一块块分批次掉落,此时感觉比较轻微,有缓冲时间,而有些栓子大块掉落,直接导致某根肺动脉堵塞,此时血流被迫终止,患者就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除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外,还包括气促、胸闷、虚脱、晕厥、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严重者心动过速和呼吸停顿,甚至心跳骤停。

  经济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根据研究显示,长时间不活动,是引发经济舱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而任何导致静脉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均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因素。

  -遗传性因素

  这是由遗传变异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年轻患者尤其是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当无明显原因下出现反复静脉血栓形成,或家族内有明显发病倾向者,需要引起重视。

  -获得性因素

  获得性危险因素,顾名思义,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该疾病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可以单独存在一项因素,也可多种后天因素同时存在,主要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心肺疾病患者(比如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创伤或近期接受外科手术者;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者;年龄因素,尤其是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使用雌激素避孕药者或其他含有雌激素制剂的人群;肥胖、高脂 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定人群,如孕妇、吸烟者;长途飞行靠窗座位者等。

  一旦出现肺栓塞的主要三大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医生即可怀疑存在该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医师根据病史了解患者有无上述高危因素的存在,结合发病时症状和病史初步判断患该疾病的可能性。

  一旦高度怀疑该疾病,立即抽血化验(如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D-二聚体可明显升高),行肺动脉增强CT或肺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肺动脉栓塞。

  治疗上,如无禁忌症,在怀疑肺栓塞时可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如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在积极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需考虑药物溶栓等治疗。

  经济舱综合征重在预防

  经济舱综合征重在预防,在飞行途中出现下肢酸胀、疼痛或者一侧下肢水肿时,就要警惕可能发生了深静脉血栓。

  一旦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情况,甚至晕厥、休克等表现,应第一时间求助乘务员,出现症状后,一定要减少活动,保持静卧休息,保持冷静,利用飞机上的氧气装置进行氧疗,下飞机后迅速送医就诊。

  如果不想被“栓”住,可以学学以下几招:

  一是动,乘客可适当在机舱走廊内走动,适当做伸腿运动,避免下肢血流瘀滞。也可以站在座位边,踮起脚尖,抬起后脚跟,每次动作持续几秒钟,10-15次为一组。使腿部肌肉收缩,把血液压向静脉,避免产生血栓。

  二要饮,千万不要因为在飞机上上厕所麻烦就少喝水。多饮水可以稀释粘稠的血液,同时通过喝水和勤上厕所被动改变坐姿,坐坐、站站、走走,一举两得。

  三来穿,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乘客,可穿着医用弹力袜。相应研究表明,该措施可以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

  四用药,血栓性疾病患者和高凝血症患者需根据自身疾病情况,选择服用一些抗凝的药物。

  (作者为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得了甲流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根据疾控部门流感监测,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人群如何预防?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  针对公众关心的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组织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

    时间:03-14
  • 健康饮食,构筑学龄儿童春季免疫“防火墙”

      龚晓妍  春季往往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幼儿园、学校是人员集中、密度比较大的场所之一,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学生间玩耍嬉戏互相接触频繁等,极易造成病原的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细菌、病毒防御的同时,6-18岁的学龄儿童更应从健康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入手,增强自身抵抗力,筑起免疫防火墙。  吃好早餐  吃好一日三餐,做到三...

    时间:03-14
  • 地安门外怀古抚今

      魏 科  最近,老伴去景山、北海公园,回家路过鼓楼,发现有许多人围着鼓楼拍照。老北京人对这里不陌生,鼓楼的再度火热,也引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鼓楼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齐政楼。据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政区城市卷》记载,元代,“城内商业区主要有三处,积水潭北岸斜街至鼓楼、...

    时间:03-14
  • 命运多舛的隆福寺藻井

      蒋晨明  隆福寺这几年做文化复兴,广受关注。但熟悉老北京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隆福寺其实早就不在了。但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却有一个镇馆之宝——隆福寺藻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隆福寺的历史不必多讲了,它曾是京师著名的大庙会,所以不仅商业繁华,也是文化坐标,寺中藻井即其精华。1976年唐山大地震,隆福寺建筑受到...

    时间:03-14
  • 小区里的孩子说没处玩没得玩没法玩 记得给孩子留玩的地儿

      社区是孩子们每天生活接触最多的环境。但是,社区的小花园装上了充电桩,改建成新能源车停车场;小区道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横冲直撞……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城、海淀、丰台、房山等区的近10个社区,发现大多数小区对小朋友们都不够“友好”。  没处玩  儿童活动空间被汽车挤占  周六一早,小学生瑞瑞和同学一起去公园滑旱冰,他...

    时间:03-14
  • 家长身高1米6,却想让孩子长1米9 吃药长高 没用也没好儿

      不少对孩子有“身高焦虑”的家长,陷入了纠结之中。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围绕孩子身高的生意五花八门;挤进医院的家长也不少。面对孩子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上的学问,家长需科学理性对待。  ▶门诊◀  指标正常也想打针  上午9时许,首都儿研所二楼走廊,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的特需门诊旁,站满了候诊患儿与家长。人...

    时间:03-14
  • 老人流感愈后恢复期难熬:愈后要合理饮食 不去人群密集场所

      本报讯(记者孙乐琪)“大夫,我两周前染上了流感,退烧后咳嗽,浑身没劲儿。”近期,本市流感高发,北京老年医院在门诊中发现,一些老年患者流感虽愈,但恢复期间难熬。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璐提醒:流感造成的咳喘乏力等症状一般持续在3周内,恢复期不能劳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王璐介绍,老年人流感恢复期常有咳嗽、气短、食欲减...

    时间:03-14
  • 怎样提高前列腺癌的治愈率?专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中新网上海3月14日电 (记者 汤彦俊)被称为“退休癌”的前列腺癌,在中国从2015至2020年新发病例增长60%,死亡病例增长89%,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未来负担不容小觑。  前列腺癌由于存在隐匿性、潜伏性,早期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加之中国筛查覆盖率低,使得约有58%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致使中国前列腺癌总体5...

    时间:03-14
  • 花季女孩罹患颅内巨大畸胎瘤 上海专家挑战极限大脑深处“驱魔”

      中新网上海3月14日电 (陈静 刘燕)一位花季女孩小虹(化名)的脑内长了巨大的畸胎瘤,压迫下丘脑和脑干这两个生命中枢。巨大肿瘤内含十几个囊肿,像石榴籽一样“挤”成一团,占满整个脑深部的中央区域。  记者14日获悉,这位18岁的高三女生生命垂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下丘脑-垂体肿瘤多学科融合诊治中心专...

    时间:03-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