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家长身高1米6,却想让孩子长1米9 吃药长高 没用也没好儿

2023-03-14 13:36:44

来源:北京晚报

  不少对孩子有“身高焦虑”的家长,陷入了纠结之中。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围绕孩子身高的生意五花八门;挤进医院的家长也不少。面对孩子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上的学问,家长需科学理性对待。

  ▶门诊◀

  指标正常也想打针

  上午9时许,首都儿研所二楼走廊,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的特需门诊旁,站满了候诊患儿与家长。人们手中拎着文件袋、影像资料,甚至还有家长拖着行李箱赶来。诊室内,陈晓波正在接诊。她边和家长沟通交流,边检查孩子身体、翻看报告单据,手底下一刻不停。

  “骨龄10岁,有点大了呀……”陈晓波翻开一张骨龄影像查看,面前的小姑娘还不到8岁,长得很是敦实。“您看她能长多高?”孩子母亲满脸急切,“我1米6、她爸1米76。”

  “不矮了,孩子按骨龄预测身高是1米55左右。”“啊?这么矮。”母亲皱眉,“要是打生长激素呢?”

  陈晓波摇摇头,解释孩子不是生长激素缺乏,身高在正常范围,骨龄增大主要与肥胖相关,建议回去清淡饮食,减减重,多做跳绳、游泳、摸高等纵向运动,动态观察,6月左右复诊,能自己长就自己长。

  据悉,小儿内分泌科主要治疗与遗传、代谢性相关的疾病和内分泌的疾病。其中生长发育类疾病占较大部分,如矮小、性早熟等。记者看到,当日近半家长是围绕孩子“个不够高”来的,“生长激素”被家长高频提及。

  轮到一位父亲时,他急躁地喊着孩子。男孩11岁半,身高1米5出头。陈晓波翻看着资料,告诉男孩父亲,孩子各方面指标正常,身高主要受遗传影响,稍微差些,但也达到正常范围。打生长激素可能有不良反应,效果未必很好。

  ▶心态◀

  怕耽误宁愿一“赌”

  临近11时,陈晓波赶紧喝了几口水。上午4个多小时接诊期间内,她忙得一次也没有离开座位。“其实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有问题的孩子,都当作有问题的来了。”

  医生的经验如此,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宁愿“更主动”,也害怕耽误了孩子。

  “我们当时是去境外打的‘生长针’。”玲玲妈妈说,女儿7岁时身高不到1.1米,在同龄人中算比较矮的了。考虑到夫妻俩身高都不算高,她平时就一直注意给孩子熬骨头汤、买各种钙片来补钙。后来,她带着孩子去打了“生长针”,那一年之中,的确长高了3厘米左右。

  “家长就是这样,总担心孩子错过长身体的黄金期,宁愿赌一下。”玲玲妈妈说,除了熬汤、补钙,在她老家还流行在孩子青春期时,喝一些草药来增高,“男孩子变声时就可以吃,女孩子来月经了后也可以吃。”她说,很多家长担心的就是孩子骨骼闭合,再补救也来不及了。

  现实中,也确实有个别患儿“来得晚了”。接诊当天,陈晓波就遇到一个觉得可惜的案例。当天门诊中,一位女孩已经超过13岁,月经来了近一年,身高仅1.46米。妈妈称,总听人说孩子手长脚长,哪能长不高?加上儿子也长到1米7多,就忽视了对女儿身高的关注。

  “这就是个体差异,赶紧查个骨龄,看看骨骼闭合情况。”陈晓波立即开检查单,“月经都来了,可能没有多少空间了。”

  ▶市场

  不少产品“保长高”

  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焦虑,早已被很多企业和商家瞄上。医院的相关门诊火热,线上“拔高”类产品也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销量大多都挺不错。

  在多家电商平台输入“孩子长高”,一些针对孩子增高、长高的产品就满屏“弹”了出来。记者发现,其中大多数是钙片类产品,有些是进口“成长肽”“成长素”,更有的则是“长高贴”“摸高跳器械”。在广告宣传中,不少商家都宣传产品对于长高的“神奇”功效——例如“突破遗传”“越吃越高”……

  尽管多数增高类产品不是药品,并不能直接宣传治疗效果,但记者调查发现,与效果挂钩,几乎是产品宣传的“标配”,有的还打着擦边球。“8岁到18岁,保底至少高20厘米”等话术层出不穷。

  产品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是否真的可信或有用呢?这让不少人心里打问号。一家可“签约增高”的商家表示,只要用一个疗程5盒,就可长高5厘米到15厘米,保底长高5厘米。而这款产品并不是常见的钙片或者其他,而仅仅是“贴在脚底对应的穴位,5小时以上就可以”。另一个“国家蓝帽认证”的“生长肽”,客服在展示的资料图文中,保健食品注册批件上的批准文号和放大展示的文号并不一致。而在相关网站查询,也未能找到该款保健品的批号。

  ▶提醒◀

  及时监测切莫焦虑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该来看医生呢?最简单的,看生长发育量表,身高位于表中最低限外的视为异常。从动态数据来看,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则可怀疑为生长发育迟缓。

  由此,家长应为孩子做好生长发育监测,熟知几个阶段指标——婴儿出生平均50厘米,到1周岁长到75厘米。1岁至3岁左右,每年约长8厘米至10厘米。三四岁到青春期前,每年应长约5厘米至6厘米。青春期,在3年至5年期间内,男孩约长28厘米,女孩约长25厘米。家长应三个月到半年给孩子测一次身高,及时发现生长缓慢或提前发育迹象(女孩小于8岁,男孩小于9岁),要尽早前往医院诊断治疗。

  很多专业医生不推荐家长贸然尝试市面上的增高药物、器械等。要警惕短时间内增高,影响到终生的身高。如果骨骼闭合,也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正规医疗机构会通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寻找病因,营养不好就改善营养,经常生病就改善体质,确实是生长激素缺乏,要及时替代治疗。

  对于孩子的身高,应有“重视但不要过度关注”的科学态度。本来是正常的范围,家长都觉得“太矮”,这种焦虑没有必要,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面评价,不是仅仅看身高。如果家长自己1米6,希望孩子长到1米9,那是吃什么药物都办不到的。生长激素是一种药物,不能当作美容产品。不如用平和心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增强体质,多运动,动态观察更重要。

  本报记者 李松林 魏婧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加强托育服务 为年轻家长缓解后顾之忧

      【有呼有应】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0至3岁托育服务质量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养育与教育支持,能为儿童终身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委员,带来了有关“加强0至3岁托育服务”的提案。  当前,我国托育服务处于什么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该如...

    时间:03-13
  • 加强托育服务 为年轻家长缓解后顾之忧

    【有呼有应】“0至3岁托育服务质量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养育与教育支持,能为儿童终身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委员,带来了有关“加强0至3岁托育服务”的提案。当前,我国托育服务处于什么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年轻人解除带娃的后顾之忧?记者就此采...

    时间:03-13
  • 广西特殊教育学校八旬校长:从帮助孩子成长到给家长以安慰

      中新网柳州3月8日电 题:广西特殊教育学校八旬校长:从帮助孩子成长到给家长以安慰  作者 李娇阳  “阿婆、阿婆……”饭点时间,当81岁的胡惠月走进广西柳州市柳北区育才特教学校(以下简称育才特教学校)的一间教室,十余名孩子正在听着钢琴曲吃饭,他们齐齐回头看向胡惠月,兴奋地叫道。  胡惠月是育...

    时间:03-08
  • 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原标题: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儿童听力受损后,会出现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专家介绍,在儿童患者中,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过了新生儿听筛 长大了也会出现听力受损  随着我国新生儿...

    时间:03-03
  • 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儿童听力受损后,会出现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专家介绍,在儿童患者中,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过了新生儿听筛 长大了也会出现听力受损  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提前...

    时间:03-03
  • 全国爱耳日丨哪些行为会引起孩子听力受损?家长需注意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儿童听力受损后,会出现发育迟缓、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专家介绍,在儿童患者中,半数以上听力损伤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过了新生儿听筛 长大了也会出现听力受损  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提前...

    时间:03-03
  • 工人日报e网评|“打捞”掉进手机里的孩子,家长要先上岸

      “掉手机里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一边自己拿着手机,一边“吐槽”手机不离手的孩子。  这种现象并非大城市专属,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手机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亲密的伙伴”。  近日,武汉大学一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其调研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

    时间:03-01
  • 台当局动员16岁以上学生上战场?家长:扰民,制造恐慌

      中新网2月28日电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上月邀集各县市主管人员开会,未来将把16岁以上的学生名册,输入台防务部门“全民防卫动员署”动员信息系统,以利战时运用。对于此举带来动员学生上战场的质疑,台防务部门表示,现行“民防法”就规定高中以上需编组防护团,协助救护、消防等任务,没有参...

    时间:02-28
  • 上大学了,家长还在群里管着?

      对年轻人的担忧从未间断过,规模日渐扩大的高校家长群为“巨婴”现象这个话题,又添了一把火。  家长群不可越界  2022年秋季学期伊始,一则武汉大学某重点班多名家长在家长群中就保研条件向校方提诉求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对此评论称,“保研应各凭本事,家长此举既是否定孩子实力,更破坏了公...

    时间:02-23
  • 家长试试这几招 三年级可平稳过渡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孩子三年级之前,我就听说过‘三年级现象’,很多过来人都说三年级是个坎儿,但更多指的是学习难度的提升,一、二年级看不出差距的孩子,三年级差距就拉开了。可能上学期网课时间比较长,我儿子的变化不太明显,可是开学才两周,我已经明显感觉到儿子的‘三年级现象’比想象中要严重。”叶女士发现,三年级的儿子...

    时间:02-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