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

2023-07-12 10:03: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12日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投资人注册登记后,不法分子再以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诈骗投资人钱财。

  手法二: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手法三: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以上诈骗手法均为非法冒用金融监管部门名义,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自证清白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一、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投资理财等“回款渠道”,不会通过QQ群、微信群、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请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二、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消费者如果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销的“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及“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等。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对于不明来源的“内部消息”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消费者要仔细辨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四、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因金融产品或者服务问题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的,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切勿随意点击或者打开陌生人发送的所谓“官方投诉链接”。

  五、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一旦遭遇诈骗或者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消费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有关情况,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者人员,避免再次受骗。同时,注意留存证据,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尽力挽回损失。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12日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

    时间:07-12
  • “我是怎么被骗到缅甸诈骗的”,男子讲述非人经历

      11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公安局获悉,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当地一名深陷缅甸诈骗窝点2年多的男子,终于安全回到家人身边,他用亲身经历,讲述了在缅北的非人遭遇......图为王某讲述被骗经历。于知峰供图  高薪诱惑 被迫偷渡出境  2020年5月,20岁的扎鲁特旗居民王某通过一款手机游戏,认识...

    时间:07-12
  • 深圳警方打掉两个豪车租赁诈骗团伙

      □ 本报记者   唐  荣 李文茜  □ 本报通讯员 黄锋铭  在网络平台伪造公司信息吸引客户,通过跟踪客户并划车、向客户虚报车损、提供虚假车损单和结算单,骗取客户押金牟利……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天安派出所组织警力赶赴多地,一举打掉两个以车辆...

    时间:07-12
  • 台湾一商业银行多名员工勾结诈骗集团 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新台币

      中新社台北7月11日电 台湾联邦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邦银行)多名员工勾结诈骗集团,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新台币,下同)。台警方10日对该银行进行搜查并带回7人,11日凌晨审讯完毕后,2人遭声押禁见,5人交保。  综合中央社、联合新闻网等台湾媒体报道,新北地检署近期调查诈骗案件时,意外发现联邦银...

    时间:07-11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适用税优政策的商业健康险迎来扩围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6日对外发布《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适用税优政策的商业健康险产品迎来扩围。  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于2015年5月开始在中国试点,2017年7月推广至全国。购买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允许在当...

    时间:07-06
  • 存款流向多渠道 固收类理财产品最受青睐

      本报记者 田 鹏  见习记者 杨笑寒  自6月份以来,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普遍进行了调降,先是国有六大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下调了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利率下调后,股份制银行活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0.2%,5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为2.8%。  在此背景下,居民纷纷开始重新规划“钱袋子...

    时间:07-06
  • 存款流向多渠道 固收类理财产品最受青睐

      本报记者 田 鹏  见习记者 杨笑寒  自6月份以来,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普遍进行了调降,先是国有六大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下调了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利率下调后,股份制银行活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0.2%,5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为2.8%。  在此背景下,居民纷纷开始重新规划“钱袋子”。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时间:07-06
  • “AI诈骗”多发 完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寇佳丽  在AI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不法分子借用这一新兴技术做起了坏事。6月份以来,“AI诈骗”一词频频冲上热搜。“10分钟骗走430万元”“换脸合成不雅视频试图敲诈18万元”“AI换声伪装好友借钱不还”等案件相继出现。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法...

    时间:07-06
  • AI换脸诈骗案件频发 安全治理亟需多方协力

      证券时报记者 郭博昊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AI)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取得了重要突破。问答对话、深度合成等应用正成为AI产业相对成熟的切入口。在火热的AI浪潮下,用户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中可能暗藏的安全风险亟需得到更多关注。  近日,不法分子通过AI合成技术冒充知...

    时间:07-05
  • 集中打击!公安部捣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窝点3300余个

      按照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部署要求,近日,公安部组织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鄂湘鲁豫”区域会战,指挥山东、河南、湖北、湖南4省公安机关同步开展集中打击,成功抓获一大批涉诈违法犯罪嫌疑人,捣毁犯罪窝点3300余个,缴获手机、电脑...

    时间:07-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