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海南聚焦种业、深海、航天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2023-07-07 10:49:16

来源:人民日报

  海南聚焦种业、深海、航天产业加强科技攻关——

  “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时值盛夏,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内一派火热景象。围绕南繁种业和深海科技两大领域,科技城现已建成1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注册企业9649家、进驻科研院所19家。

  在海南,科技“关键变量”正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着眼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用好独有的“温度深度纬度”优势,海南聚焦种业、深海、航天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来自不同高校、团队的研究人员正操作着仪器加紧实验。“我做的是水稻方面的研究,通过降低土壤中氮肥使用量,把更多的水稻优良基因聚合到一个品种中,在实现稳产、优质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科研人员杜梅说。

  “我们推动企业和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共同推出‘揭榜挂帅’项目,以此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晶晶介绍,聚焦种业技术创新企业出题、科研院校揭榜答题、市场“审卷”。

  自2021年11月以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经联合企业开展了3期“揭榜挂帅”活动,累计推出103个课题项目,吸引了来自国内7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科研团队。

  不仅“下地”,还要“入海”。

  6月11日,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靠抵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结束。历时20余天,500多年前的神秘古代沉船再次显露身形。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着力打造科考母港,已服务700多个科考航次、近40家科研单位。截至5月底,南山港今年已完成295航次科考船服务,同比增长近3倍。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还积极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支持南海立体观测网、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实施。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深海技术实验室等平台为主体,海南全力推动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建设。

  要“入海”,也要“上天”。

  从三亚向北200多公里,便是文昌国际航天城。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忙着安装1号发射工位回转平台的挂座。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说:“我们加班加点,加快推进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确保2024年二季度能按期首飞。”

  这是文昌国际航天城平稳“起飞”的生动写照。作为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文昌国际航天城加快推进发射区、高新区、旅游区“三区”联动发展,加快培育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产业同构。

  “头部企业、院所项目陆续落地园区,航天城产业链已逐步形成。今年一季度,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0.6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39倍。”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常务副局长董承华介绍。

  产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作凯介绍,海南正充分发挥自贸港开放政策优势,“陆海空”全面布局,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陆海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海南加速聚集科技人才,逐步形成研发优势,加快转化成产业优势。”

  (人民日报 记者 廖睿灵 李洋 孙海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小品种井喷、大品种鲜见——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

      小品种井喷、大品种鲜见、品种闲置率高——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唐 芳 马爱平  策 划:陈 瑜 李 坤  种子法施行以来,地方育种热度高涨,审定品种数激增,但种子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较少,重大育种成果鲜见。要破解种企“...

    时间:07-06
  • 小品种井喷、大品种鲜见——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

      小品种井喷、大品种鲜见、品种闲置率高——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唐 芳 马爱平  策 划:陈 瑜 李 坤  种子法施行以来,地方育种热度高涨,审定品种数激增,但种子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较少,重大育种成果鲜见。要破解种企“小弱多散”、品种“多乱杂”问题...

    时间:07-06
  • 持续支持种业振兴 为守护“粮口袋”贡献金融力量

      为守护“粮口袋”贡献金融力量  □ 本报记者 贺浪莎  夏日炎炎正农忙。面对这段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各地开足马力保供水、保灌溉,不让农田“渴”着。湖南汨罗市川山坪镇燕塘村的种粮大户周荣辉今年不发愁。“去年底开始,我将流转承包的1004亩农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不仅‘小田变大田’,而且渠...

    时间:07-05
  • 持续支持种业振兴 为守护“粮口袋”贡献金融力量

      为守护“粮口袋”贡献金融力量  □ 本报记者 贺浪莎  夏日炎炎正农忙。面对这段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各地开足马力保供水、保灌溉,不让农田“渴”着。湖南汨罗市川山坪镇燕塘村的种粮大户周荣辉今年不发愁。“去年底开始,我将流转承包的1004亩农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不仅‘小田变大田’,而且渠路电网配套,旱可灌、涝可排...

    时间:07-05
  • 引领科研攻关 擦亮种业“芯片”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引领科研攻关 擦亮种业“芯片”(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省农业科学院附近的试验田,只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头戴草帽,赤脚撸袖,左手攥秧把,右手插秧苗。“现在正是早稻扬花季、中稻插秧期。我们紧抓试验的关键节点,发挥...

    时间:07-04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探访即将“起飞”的文昌国际航天城:未来或每年发射四五十次

      中新社海南文昌6月27日电 题:探访即将“起飞”的文昌国际航天城:未来或每年发射四五十次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我们每天24小时施工,确保2024年二季度按期首飞。”在位于海南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工地,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26日向记者介绍说,1号发射工位勤务塔5月已封顶,正在进行回转平台...

    时间:06-27
  • 聚焦现代种业发展 陕西省深入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中新网西安6月26日电 (李一璠)记者26日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陕西省按照“扩大小麦、玉米制种面积,强化油菜、番茄制种优势”的整体布局,2023年,确定四大作物种子生产核心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出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政策,制定基地建设方案,总结提炼南郑、勉县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实施经验,提升华阴国家级小麦制种大...

    时间:06-26
  • 挺立中国种业自立自强新高地

      26.8万亩的土地,繁育出全国70%以上的新品种——南繁,“中国种子”的摇篮。  昨日的南繁,是中国传统的“育种基地”。  多年来,每年冬春,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约7000名农业专家带着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来到海南的三亚、陵水、乐东一带进行繁育,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从南繁...

    时间:06-26
  • 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 河南种业扎根在希望田野上

      中新网郑州6月17日电: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 河南种业扎根在希望田野上  作者 杨大勇 韩章云  今年三夏时节,中原大地一派繁忙景象。小麦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晾晒、归仓。与此同时,秋季作物又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种子在这片四季分明的土地上轮回繁衍,经春夏秋冬,经风霜雨雪,不断书写...

    时间:06-17
  • 北京鼓励市级院校开展种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市级院校开展种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深化权益改革,建立“农科院+育种家+转化者”共同持股的创新激励模式。  这是记者14日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北京市种子条例...

    时间:06-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