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探索“保险+”新模式 强化保险保障护航“三农”发展

2023-07-06 06:23:15

来源:经济日报

  强化保险保障护航“三农”发展

  本报记者 武亚东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保险保障服务能力;提高养殖业保险保障水平,探索研发生猪、奶牛等养殖收入保险产品;进一步丰富小农户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农机具综合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品类,优化“保险+期货”,强化保险保障功能。

  保险作为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险将如何发挥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采访。

  发挥“稳定器”“助推器”作用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渗透率也持续提升。据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同比增长23%。

  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也是老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我国自2019年开始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与收入保险试点,截至2022年底,13个粮食主产省的800余个产粮大县基本实现了两类险种的全覆盖,有效促进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型。

  “自2007年正式实行农业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已成功探索出一条运用保险工具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角色职能愈发重要。”中再产险总经理张仁江表示,未来农业保险在服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要把准功能定位,丰富保险供给。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建国也表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经营水平上正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发展收入保险对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服务能力、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保险既是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器”,也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今年4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阳光财险、中华财险等保险公司探索研发了一批特色农业产品的保险产品。如“江西小龙虾目标价格保险”“浙江育肥羊目标价格保险”“江苏西兰花保险”“重庆青菜收入保险”“黑龙江大豆收入保险”等。这些保险产品不仅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也打通了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夏季正是樱桃大量上市的时节。在四川省犍为县水晶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颗颗晶莹剔透的樱桃挂满枝头。“我们的樱桃又大又甜。”看着满树的樱桃,犍为县芭沟镇黄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云荣欣喜地说,“樱桃这种水果娇气得很,放不得又碰不得,经济价值高,但经常损耗更大。我们今年有‘秘密武器’,种植户们就不担心了”。

  李云荣口中的“秘密武器”就是阳光财险为芭沟镇的种植户们量身打造的特色樱桃种植保险。据悉,阳光财险为种植户们提供了包括主要的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意外事故等覆盖樱桃完整物候期的风险保障,单位保障金额高达6000元/亩。

  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保险保的是农民口袋,防的是天灾风险。阳光财险因地制宜探索开发符合地方需求的农产品保险,未来也将继续聚焦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通过开发农业保险产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作用;运用科技手段开展风险减量工作,多维度减少自然灾害等风险给农户带来的损失,为农业稳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探索“保险+”新模式

  近年来,“农业保险+”的实践在各地异军突起,“农险+信贷”“农险+期货”等新模式新探索不断涌现。“保险+期货”作为金融跨界服务“三农”的新方式,已连续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保险+期货”模式在保障农民稳收增收、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进一步得到了各方认可。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期货行业在29个省区市累计开展了1364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天然橡胶、白糖、棉花、苹果、红枣、大豆、玉米、鸡蛋、豆粕、生猪、花生等11个农产品品种,保障现货规模1955万吨,承保土地面积4621万亩,为292万农户提供了价格和收入保障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保险+期货”模式在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为农业经营者提供可预期的收入保障,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经营利润,有助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保险+期货”实质上是在我国深化粮食收储制度与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既确保粮食供给又防止“谷贱伤农”的一种进行风险分散的新型农业金融工具。“通过期货市场来分散农户种植养殖产品的市场风险,这是资本市场支农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也是农业保险的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表示。

  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当地红枣种植面积超56万亩,产量超25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红枣之都”。近年来,随着红枣产业“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持续落地,红枣也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致富果”,有效保障了枣农的收入,提高了种植积极性,让广大枣农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据了解,2020年至2022年,麦盖提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累计覆盖红枣种植面积16万余亩,为14019户枣农提供价格风险保障。项目累计赔付金额4135.43万元,亩均赔付258.3元,人均赔付2953.88元,实现的赔付超过农户自缴的10倍。枣农通过参保“保险+期货”项目,一别过去靠天吃饭、丰年卖不上价的焦虑。

  此外,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主导下,麦盖提红枣“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撬动了更多的金融力量及财政资金参与“三农”服务。“麦盖提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是立足于农民实际需求合理设计保险产品,最大程度保障枣农利益,从政策支持、资金筹措、宣传引导和企业协调等方面全面推进落实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当地红枣产业发展和农户稳收增收。”郑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华保险也是麦盖提红枣“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的参与方之一。在谈起“保险+期货”时,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继续巩固前期试点工作成果的同时,优化“保险+期货”模式。探索建立稳定农业收入和价格风险分摊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协同发挥保险增信作用,建立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资金信贷融通服务模式,探索农业产业金融一体化服务机制,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可选择的路径。

  夯实普惠保险发展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普惠保险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平可得、保障适度、覆盖广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发展普惠保险对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群众总体保障水平,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险业注重提升农村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水平,通过开展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业务,有效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助力解决养老等问题,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据统计,2021年保险业用于农村地区的人身保险产品共1184个,提供风险保障64.65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103.44万户次,支付赔款113.89亿元。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玉祥表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险业只有充分运用保险机制积极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风险保障需求,大力开发农业保险、农村财产保险等保险产品;在服务农业生产、守护人身安全、保障农村财产等方面强化供给,才能更好地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以中国人寿福建省分公司为例,自2021年以来,该公司已设立超过1万个线上乡村振兴服务站(国寿保险小店)累计承保普惠型短险业务108万件,为996个乡镇街道、182.78万名群众提供便捷的线上普惠保险服务,覆盖率88.53%,累计风险保额3487亿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普惠保险仍存在服务广度、深度不够及创新不足等问题,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保障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王玉祥说。

  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政府救助保障不同,通过各地热卖的普惠保、惠民保就可以看出,不少保险公司还在“赔本赚吆喝”,并未找到公益与利益的公利并存点,长此以往,保险公司热情将减退。这也是目前普惠保险遇到的最大挑战。

  对此,2022年底,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相结合。例如,激发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长效发展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普惠保险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推动普惠保险“扩面提质”;完善普惠保险制度规则和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普惠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王玉祥认为,保险业要充分认识发展普惠保险的重要意义,加快完善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发展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普惠保险可得性,全面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金融服务“三农”:西藏首笔“智慧畜牧贷”成功发放

      中新网拉萨7月4日电 (李林)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快速稳健发展,7月4日上午,西藏全区首笔“智慧畜牧贷”发放仪式在农行拉萨达孜区支行举行,贷款额度达50万元(人民币,下同)。  农行西藏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拉萨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赵仕银在致辞中指出,为深入贯彻拉萨市、达孜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一批...

    时间:07-04
  • 发挥政策激励作用 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三农”

      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三农”  □ 本报记者 姚 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时间:07-04
  • 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创新实践(记者手记)

      科技小院硕果累累,成功的秘诀何在?扎根一线、贴近生产、服务群众。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虽小,却在实践中成为创新的大平台,做出了“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大文章。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住在村里、“自找苦吃”、接足“地气”,农民们遇到的问题,书本上有的就去书本上找答案,书本上没有的就转化成课题来解决。实...

    时间:06-05
  • 中国农业银行发布《2022年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发布《2022年三农金融服务报告》,这是该行连续第15年发布“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22年,农业银行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使命,围绕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战略定位,加大农业农村金融资源投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金融服...

    时间:05-11
  • 根在土地 志在“三农”

    原标题:根在土地 志在“三农”在科技小院这几年,我们驻扎在大江南北不同的乡村,却怀揣着强农兴农这个共同梦想;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实际,却牢记着农业绿色发展这一相同目标。我们曾在小院里写过“大文章”,曾为了“虫口夺粮”连夜奔忙,曾走家串户做农业技术推广,曾住进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深入了田间地...

    时间:05-08
  • 多地“三农”任务清单更重实效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全年“三农”工作谋篇开局,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各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陆续发布了各地的“三农”任务清单。  截至4月20日,安徽、北京、福建、甘肃、贵州等20个省份已发布省(区、市)委一号文件,对2023年当地“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端稳端好中国...

    时间:04-30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农强农持续...

    时间:04-17
  • 山西部署“三农”工作:2023年粮食总产不低于上年的1464.3万吨

      中新网太原3月23日电 (记者 李庭耀)2023年山西省委一号文件日前发布,对“三农”工作、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该文件提出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72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不低于上年、力争有所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山西省2022年粮食总产量1464.3万吨。  山西提出抓紧抓好“粮袋子”“菜篮子”...

    时间:03-23
  • 推动农业数字化 “壤信通”与地力指数保险产品海口发布

    3月18日,海南移动和海南人保财险联合推出的“壤信通”与地力指数保险产品。 王晓斌 摄  中新网海口3月18日电 (王晓斌 李为龙 欧燕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简称“海南移动”)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简称“海南人保财险”)联合推出的“壤信通”与地力指数保险产品,18日在海口正式发布。  据介绍,“壤信通...

    时间:03-18
  • 浙江发布省委一号文件 明确“三农”任务书

      中新网杭州3月17日电 (钱晨菲)16日,记者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关于2023年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已正式发布,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据悉,上述文件共8个部分、32条,主要可概括为稳供给...

    时间:03-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